分享

为新闻而生,新京报“我们视频”欢迎竞争,欢迎王志安们

 蓝媒汇 2020-12-01

作者:魏晓

来源:蓝媒汇

资深媒体人王志安,人称王局,每天都活跃在微博上,发表着自己所了解到的新闻事实以及看法,顺带着,怼怼网友,怼怼同行。

对了,新近又跟宿敌方舟子干上了。

区别在于,两年前王志安是以央视记者的身份,而现在,他则是新京报的首席调查记者。

王志安是今年6月份,传出去新京报的。没过多久,他的《局面》栏目就开始活跃在各个社会焦点话题。

央视级别,自然是比新京报高的,况且,王志安广电出身,而后者则是纸媒。打破两者边界,并实现较好结合的关键,在于“我们视频”。

新京报原社长戴自更曾表示,从2016年开始,新京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报道,都通过全媒体的融合报道,联线现场直播、调查深度评论、动画与短视频,这也是传统媒体最后转型的一个机会。他认为,视频是新闻的终极表达。

虽是纸媒,但视频依旧不可或缺。这个认知背景下,保持新京报一贯对深度、原创等优质内容调性,并主打“只做新闻,不做其他”的“我们视频”应运而生。

要继续做新闻调查的王志安,加入“我们视频”,也就顺理成章。他的《局面》,正是后者的一个栏目。

“王局的到来,帮助‘我们视频’在质量上提升了非常大一截,且王局现在本人的影响力也比在央视更高,这是双赢的结果。”“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告诉蓝媒汇。

1

去年7月份,新京报组建了视频报道部,9月份正式上线“我们视频”。今天,是“我们视频”上线一周年。

从数据上看表现不错,根据新京报官方,一年内, “我们视频”生产了5000+条短视频,在腾讯单一平台的累积播放量达30亿+。目前每周生产原创短视频200条、播放量1.5亿;同时,做了超过600场新闻直播,累计观看流量过亿等等。

不过,这得益于合作方腾讯的流量扶持以及资源倾斜。

彭远文亦表示,“我们视频”自己单做平台可能是走不通的,选择与平台合作就是必然的选择。且腾讯作为市场上最好的内容分发平台之一,对于“我们视频”的内容传播,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他举例称,比如“我们视频”的内容,就经常出现在腾讯新闻客户端要闻页,腾讯网首页,微信新闻插件,QQ弹窗等。

当然,对“我们视频”来说,就是要做到其所生产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纸媒在转型过程中,经常陷入“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不过戴自更认为,这两者都很重要。

由于新京报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内容、品牌和媒体资源,缺的是渠道、资金跟技术。于是,引入民资,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就成为新京报在融合转型中的一大特色。包括动新闻、“我们视频”、大燕网等等,都是这样的路径。

得到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数据不是一切。

北京时间,得到了360的流量倾斜,数据也非常不错,据其内部人士自称,成为了PC端上流量第二的新闻门户网站,仅次于腾讯。但北京时间,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公司,眼看着越来越泯然于众了,距离其视频版今日头条的目标,也是越来越远了,最后不得不裁员转型。

要知道对于媒体这个行业,数量、流量、曝光等等数据再漂亮,权重最高的还是内容的影响力。

2

得益于新京报的基因,“我们视频”从一开始同样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在重大热点事件中贡献了很多突破核心事实的短视频报道。

前有引起广泛关注的《悬崖上的村庄》、近有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短视频报道,再加上《局面》接连做了徐晓冬雷雷比武、杭州纵火案、格斗孤儿、吴京专访等焦点话题报道。

业内影响力可见一斑。

但同时,在事件真相仍未完全曝光下,或者报道不完整,或者得出了不一样的真相,“我们视频”的一些新闻报道,亦引发争议。

闹出不小动静的,便是《局面》的格斗孤儿报道。

7月20日,梨视频发布了一则视频“MMA俱乐部的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讲述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400余名孤儿进行格斗训练,视频拍摄的两名14岁孩子参加某商业表演赛在铁笼中进行格斗的现场画面引发了网友热议。

不过,后续《局面》王志安的系列跟进报道,则“反转”了这个话题,使得梨视频的报道,成为了众矢之的。最后,梨视频还发出回应。

孰是孰非,难有定论。虽有争论,但新闻事情本就是复杂化的。媒体的任务,就是一步步的询问、跟进、深究、补充,从而得出事件的完整图像。

3

其实,“我们视频”跟梨视频,都是业内影响力比较高的。更关键的是,两者还都是出身纸媒。一个是扎根新京报,一个则是源自东方早报的邱兵团队。

纸媒的背景,在新闻操作上,占到了一定优势,并延续了纸媒长期经营以来的报道传统。

“这两年新京报在传统媒体当中,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这个传统被延续到了‘我们视频’。”彭远文说道。

但问题也是有的。

彭远文就直言,在视频方面的专业水平,目前还是比较低的。

据了解,新京报“我们视频”项目团队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来自新京报原有记者编辑,一方面从文字到视频,需要思维、操作方式等等的转变,此外则就是面临找人的问题。

视频的门槛非常高,新闻类视频就更高了,不仅需要懂新闻,还要懂视频。新京报亦在不断重金招人。

今年4月份,新京报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称新京报在今年至少拿出2000万来寻找最优秀的新闻人。值得注意的是,除招聘大量资深记者外,新京报此次招聘大量全媒体人才,包括数据新闻编辑、新媒体设计、视频直播导播、资深视频编导、首席三维动画师、动画捕捉导演、首席MG动画师等人才。

“非常希望有更多有经验、有实力、仍然爱新闻的媒体人来到我们这个平台。”彭远文表示。

他的话语中,透露了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热爱新闻。

这是新京报的内容要求,当然也反映了一个很重要一点,在于“我们视频”拥有新闻牌照。

要知道,在国内做新闻仍然是有门槛的,首先做新闻要有资质,其次是要有丰富的思想,优质的内容报道永远稀缺。

前者的资质问题,就让创业之初,本定位于做时政及突发新闻类短视频的梨视频,转型为专注于年轻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

4

短视频是个风口。

互联网门户、移动内容分发平台、还有PGC创业者等等,都扎根其中,意图分羹大蛋糕。且在新闻资讯类短视频中,媒体机构亦开始密集布局。

“我们视频”、梨视频、澎湃视频、看看新闻、北京时间,据说还有央视和少数的电视台也正在准备做短视频内容。

新闻的竞争,其实是很同质化的。最终比拼的依然是新闻专业能力。

不过,“我们视频”倒是不怎么担心竞争。

“并不是说多自信,而是目前媒体不景气,很多新闻现场已经看不到几个媒体记者了,这对整个行业来讲不是好事。遥想过去都市报兴旺的时候,都是一堆媒体争抢新闻,而那个时候,是都市报最好的时代。所以‘我们视频’是非常欢迎竞争的,只有做的人越多,这个行业才能兴旺,而我们自己的日子也会更好。”彭远文说道。

而至于如何突围,他认为则是“坚定不移做新闻,以拼新闻业务在业内突围,舍此并无他法。不讲故事,不谈概念,就拼内容,拼专业。”

如其所说,当下专业种菜的少了,反倒是炒菜的多了,信息繁杂、大多缺乏增量而严肃新闻匮乏。

确实现在,能够派出并且有能力派出记者的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少了,它们要么处于所谓新媒体转型的焦虑中,要么经济实力已经不允许把记者派往新闻发生地,要么干脆已经死掉。

而新京报,则仍坚守在现场。就拿此次榆林产妇事件,据王志安所说,新京报不仅在绥德现场,更是派了三个团队,文字记者,“我们视频”以及《局面》团队。

不过,这同样意味着成本高企,考验着新京报的财力,以及对原创深度内容的变现能力。

戴自更便表示,他觉得只要有好的内容原创生产,不必担忧市场变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亦认为,尽管纸媒的内容品质难以直接变现,但新京报等打造出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延伸到新媒体产业或其他产业变现,也就是拐个弯变现。

彭远文也曾经开玩笑说“新京报人挣的都是血汗钱”,他相信,“好好干活的人总是有出路的。” 

更多热门文章

弃坑者众!一周年,朋友圈再无《阴阳师》!

李笑来,博傻时代的精英骗子

00后“天才”CEO李昕泽,言行伟光正,听起来像笑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