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江边有个寨,居然是个兵寨——意溪蔡家围

 长光里 2020-12-02
《潮州府志·兵防志》载:
“堡寨,古时大乱,无乡不寨。”

潮州古寨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潮州的古寨、土楼现存700多座,
大部分是明末清初,当地居民为了防盗、防兽、保卫家园而建,如道韵楼等。

不过,今天要谈的这个古寨,却与其他古寨有所不同。

这个寨在建设之初,不仅仅是为了防御的需要,而是为了军事上的战略而设。它是由当时的将领主导而筑的驻兵营寨。

它,叫蔡家围,也叫意溪寨
它位于何处?
我们先到古书里面寻找它的踪迹。

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东厢都,意溪寨的地理位置。

在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中,可以清晰看到意溪寨的地理位置,它坐落于韩江东岸岸边,潮州城的东北处,依堤而建。

由于历史沿革,现在的意溪寨在航拍图上只能大致看到一个轮廓。

△笔者根据现存部分寨墙及资料,
描绘出古兵寨围墙大致的轮廓(红线处)
1

意溪寨的由来

是谁,会想到在韩江堤边建一个兵营?
它又有什么深层次的意义?

这要从清朝顺治时期说起(当时明朝政权尚未灭亡)。

顺治三年(1646),潮州建立了清政权,但不巩固,在反清复明力量的冲击下,时而附清,时而归明。

潮州总兵郝尚久,原是广东提督李成栋的部将,降清后因未受重用而耿耿于怀,后又随李反清归明。

顺治六年(1649年),代表明朝的郑成功带兵进入广东,兵驻闽粤交界的饶平汾水关,写信联络郝尚久一同抗清而遭拒,决定发兵攻打潮州城。

顺治七年(1650),清将尚可喜带兵南下,二月到达广州。此时,李成栋已战死,潮州守将郝尚久慑于清兵压境,宣布降清,仍任潮州镇总兵。

郑成功在攻取普宁、揭阳、惠来3县之后,开始围攻潮州府城,并火烧了广济桥,以绝城外援兵。


当时,吴六奇带兵来救援,麾下蔡元请兵两百奋勇直冲城下,郑成功部队被击溃逃走。

郑成功兵退后,蔡元认为郑军肯定会再来,军队单一守城不是善策,便向吴六奇建议在城之东建一个寨堡,和城内形成“犄角之势”。

六奇同意,于是蔡元带兵过江辟荆棘,筑砦(寨)防守,即是蔡家围。


蔡家围于顺治九年(1652年)建成,蔡元于临江的寨门上(西门),树一牌坊,上书“潮东雄镇”。

△如今,意溪镇还留存蔡元所立
“潮东雄镇”石匾(长240厘米,宽60厘米)
于东堤扩筑时拆毁,石刻被开成对畔三段
2

蔡元其人

蔡元既能带兵打仗,又能设谋建寨防范于未然。

他是什么来头?

据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记载,蔡元,字元赤,海阳人(意溪人),慷慨而深有谋略,与总兵吴六奇谈兵法,六奇都要避席(不及蔡元)。

他还曾组织义军,收复惠来,破揭阳九军。军功上报后,被授予都督佥事,积功升任辰州常德总兵。


蔡元兵法了然。不过,因为缺乏史料,意溪寨的战况我们却不得而知。

但意溪寨的建成,不仅守护了郡城的东部,对寨内居民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康熙甲辰年(1664年),因迁徙海界,沿海的流民很多入寨请求保护,寨内人口多达万余。

因为寨内居民大多外迁而来,所以姓氏颇多,《潮州志汇编》里面记载有三四十个姓氏。

如今,蔡元也成为了寨内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向寨内的老人问起蔡元,大家都能津津乐道说出关于他的传说,蔡总爷当年如何如何。

△现存蔡元亲书“玄帝庙”石刻
3

从寨的布局一窥蔡元的军事才能

意溪寨从选址到构建,极大显示了蔡元的军事才能。

从选址上讲:

它雄踞要津,北扼“凤栖峡”口,西面面临韩江,可以钳制水路进攻;西南与潮州城隔江相望,对从闽来犯之敌,可以形成夹击之势,守护郡东。

蔡元在这里扎寨屯兵,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01
从构建上来讲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形成的天然屏障。

除寨西面临堤外,其余三面都利用池塘,河叉凿通成为护寨河沟。饶宗颐《潮州志汇编》里面说其易守难攻。

1970年卫星地图
仍能明显看到蔡家围的轮廓
周围大部分是池塘形成的天然屏障

02
围墙的建设

寨围长1.5公里,高5米,墙厚60至70厘米。据说寨墙是用生“(sab4 飒,一种贝壳)舂成,坚硬无比。

现存围墙大部分被居民利用建成了民房,寨墙非常之高,依墙可以建成2层楼高的民房。



从开凿的窗户深度,和断垣的横截面厚度,可以看出当时建设的围墙非常厚实,防御能力可见一斑。


03
战斗设施的布置

在北面依寨筑一“寨斗”,贮放兵器火药,俗称“铳cêng3柜”。


△东北角只剩下部分围墙,现在叫铳柜角

南墙中间附近再设一火药库,从北门内面沿寨墙至东门再到南门辟为通衢大道,用于跑马巡视,俗称“马路”。


△通衢大道的马路已建成民房

只剩下一条小小的巷子

东西南北分设四个大门,寨之四角均建有巡望台。

东西南北四大寨门及巡望台都已经不复存在
只有南门后来经过重建

这样,上可监视敌情,外有深沟阻隔敌人,内有兵道通畅运兵,又有兵库供应武器,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除了四个门之外,
在北面近堤处加开一小门,称“水门仔”。
后又于近南墙的堤边新建一小门,叫“永宁门”。
△水门仔已不复存在
只剩残缺的寨墙,面的花岗岩
经过长期路人的踩踏,磨出凹处

△永宁门亦不复存在

4

现在的意溪寨

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的意溪寨戎装脱落,寨内的老厝经过岁月的变迁,多数已经残破不堪,或已重建新居,年轻人大都外迁,只剩零星的老人还住在这里。

在寨内,很多大户人家都有一副对联——
××家声远,
鳄渚世泽长。(鳄渚是意溪的旧称)

虽然是移民,但是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根。住在这里的老人说,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就不走了吧。


年代更迭,意溪寨虽不复当年风采,然而,遗存下来的每一寸围墙,仍诉说着那一段历史,使它变得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饶宗颐《潮州志汇编》
张士琏《海阳县志》
周硕勋《潮州府志》
《意溪志》
《意溪镇志》
特别鸣谢:黄钦赐、卢锦标
 文案及摄影:林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