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70岁,应该努力活明白,需要知道“善与恶”的定义了

 历史解密坊 2020-12-02

人到70岁,已经进入到了人生的“下半场”,相比于“上半场”而言,“下半场”同样重要。此时的年纪,正是“夕阳无限好”的时期,同时也应该参透更多人生的哲理,而其中最重要的哲理之一,就是懂得人的的善恶两面性。人的“善”与“恶”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的本质又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抛开身体结构不谈,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构成了复杂且温情的人际关系社会。如果从理性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无非分为善恶两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与“坏”。

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评价一个人的“好”与“坏”,往往会以此人平日行为的“善”与“恶”作为标准。“善”做得多一些,此人就是好人,如果“恶”做得多一点,此人就是坏人。然而根据老子的道家学说理论来讲,“好”与“坏”又是相互辩证统一的,“好”中也有“坏”,“恶”中也存“善”,它们并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种抽象且相对的思想意识。

中国有句成语叫“盖棺定论”,说的就是“善”与“恶”之间的相互转化,评判一个人的“善”与“恶”,往往要等他进入棺材后才能下结论,否则的话,过早的判断很容易会令结果失真,可见“善”与“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历史上被扣上“坏人”帽子的人物有很多,但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研究这部分人,就很有可能会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也就是说“即便是大奸大恶之人,生前也曾有过不为人知的某些善举”。

东汉末年时期的曹操,被历史学家们毫不客气地定义为“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朝堂上威胁天子,杀害皇后,一手把持国政,是继董卓之后的又一个大“国贼”。刘备曾打出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复国旗号,其中的“贼”正是曹操。更重要的是,曹操为筹措军饷,曾派手下人成立“摸金校尉”,专做挖坟掘墓的勾当,致使汉朝历代皇帝陵墓受损,为后世考古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极大的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

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能发现曹操本人也曾为后世做出许多贡献。曹操是东汉末年军阀中少有的唯才是举之人,懂得知人善任,并且在军事上也采用诸多灵活多变的战术,为后世留下了几部著名的兵书,包括《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除此之外,曹操对于统一北方乱世局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有效打击了外族的入侵。在文化方面,曹操也以其优秀的创作方式,开启了繁荣的建安文学,为后世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理,“坏人”有闪光点,“好人”也存在污点。海瑞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海瑞在任时,一度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众推崇尊敬。然而,海瑞为人刻板固执,愚忠愚孝思想严重,以至于后世都为其所作所为感到寒心。

海瑞是一个大孝子,一直孝顺自己的母亲,但海瑞的母亲不喜欢儿媳,他索性就按照母亲的吩咐,一纸休书将妻子休掉。此外,海瑞曾偶然撞见女儿偷吃下人的东西,他当即火冒三丈,认为女儿败坏门风,罚她几天不许吃饭,致使女儿被活活饿死。由此可见,海瑞的一生也存在诸多瑕疵,无论从任何时代的评价标准而言,他也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与女儿,并非绝对意义上完美的“好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被誉为“千古完人”,他镇压太平天国,匡扶大清江山社稷,针对“匡救时弊”进行政风整肃运动,力主年轻一代学习西方文化,促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国藩懂得克已唯严、崇尚气节,将道德放在首位提倡身体力行,终成一代儒家宗师,甚至他的著作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哲学家案头必备的书籍。

但曾国藩也曾经历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青年时期的他,曾经历多次乡试而不中,甚至被官府指名道姓讥讽为“文化浅薄”。官场上的曾国藩也受到过同僚的排斥、统治者的质疑,而他自己却小肚鸡肠,不懂得宽容,居然多次公开对政敌进行报复,如此睚眦必报的行为,也成为后世对曾国藩诟病颇多的原因之一。

“十全十美”总是幻想,“人无完人”才是真正的现实,所谓“求人不求全”,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件事是绝对的。所以,人过70岁,不必执着于追求极致的完美,犹如象征阴阳的太极图一样,“黑中存白,白中存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达到平衡的最好状态。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