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生体脂率比男生高,为什么更怕冷?

 昵称535749 2020-12-02

把科学带回家

专注于孩子的科普教育38分钟前

  女生体脂率比男生高,

  为什么却更怕冷?

500

  图源:Pixabay

  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女主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旁的男主默默脱下外套给女主披上。讲道理,女生体脂率更高,为什么还会更怕冷?

  在被窝里,不少女生的手脚像冰棍一样,一碰透心凉。一项调查显示,女性手脚和耳朵的平均温度比男性的低了1.5℃。

  难道女生真是“冷血动物”?不,女性的体核温度实际上略高于男性。正如发烧时你会更怕冷,身体要维持更高的体核温度,就得对冷更敏感,肌肉组织才会开启战栗产热模式。而大多数女性身体的肌肉比例又低于男性,需要更多地依赖外界手段保温。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热量从体表散失过多,肢端的毛细血管会发生收缩,减少那里的血流量,好让热量集中在内部,优先供应给重要脏器。而女性为了维持更高内温,只好委屈下手脚。

  激素差异也是女性更怕冷的关键原因: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如睾酮能够促进肌肉生长,让他们的基础代谢率更高。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的基础代谢率比女性高23%,意味着产热更高效。

  既然女生是真怕冷,这时候该怎么展现男友力呢?

  当然是多喝热水。(没毛病

500

  运动后为什么

  有的人更精神,有人的更困?

500

  图源:Pixabay

  看着坚持晨跑的小伙伴每天神采奕奕,于是你也尝试着早起跑了几公里,然而跑完之后非但没觉得精神,还更困了是怎么回事?

  锻炼的确有助于提升精气神:运动时,我们的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驱使心脏更快而有力地跳动,促进血液循环为身体提供能量和氧气。脑下垂体还会释放内啡肽,让我们感到兴奋畅快。

  但运动是要耗能的,如果你的运动强度超出体能限度,锻炼完身体肯定要罢工。尤其是还没习惯晨跑的小伙伴,平时锻炼不足,还在又饿又困的状态下长时间晨跑,身体很容易透支。所以,刚开始锻炼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合理的锻炼除了会让我们更精神,还有改善睡眠、解压等诸多好处。研究发现每周锻炼150分钟,失眠者的睡眠质量和心情状态大都有所改善。但是要注意避免在睡前1小时内高强度锻炼,身体没有足够时间恢复到平静状态,反而会让你失眠。

  “我每天都坚持做仰卧起坐,怎么没觉得有啥好处?”

  “你怎么做的?”

  “晚上一个仰卧,早上一个起坐。”

  ——改编自网络

  雨天走路为什么总会打湿鞋尖?

500

  图源:Pixabay

  如果走路习惯脚尖先着地,下雨天湿鞋尖并不奇怪,但是习惯脚后跟先着地,为什么也总是鞋尖先湿透?

  有研究者专门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下了在潮湿地面行走时,水花的飞溅情况,发现了雨天走路总湿鞋尖的问题所在。

500

  雨天走路慢镜头 | 图源:NewScientist

  慢镜头画面显示,当我们的脚在水中抬起时,鞋底会扬起水花,随着脚往前伸,水流会顺着鞋底向前甩去,并在鞋前端以75°左右的角度向前抛出。当你的脚进一步往前落地时,被抛出的水也恰好落在你的鞋尖面上。

500

  雨天走路模拟动画 | 图源:NewScientist

  至于水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运动涉及到更复杂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者还没有进一步探究。

  那要如何避免雨天湿鞋?研究者的建议是:慢点走,不给水花向前甩的机会,或者穿鞋底排水能力强的鞋,这样也不容易带起水花。

  水能被压成冰吗?

500

  图源:Pixabay

  要让水结冰,常识肯定是降低温度。往期我们还提到过一种水在真空中结冰的现象,这是通过改变水的凝固点实现的。那有没有可能简单粗暴地把水压成冰呢?

  科学家还真做到了。

  深海底压强那么大(最深处超1000倍标准大气压),水都依然保持着液态,可见压缩水需要的压强可不小。

  研究者想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他们在密闭的石墨烯层间对水滴施压,用强激光制造的激波压强可达数万倍标准大气压,水温也被加热到数千摄氏度。

  超离子冰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左)和结构模型(右) " alt="500" />

  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一种奇妙的冰晶诞生了——氧离子以立方晶格的形式整齐排列,而氢离子在其间自由穿梭。它被称为超离子冰,呈现为独特的黑色,温度极高,且密度和导电性都大大超越普通冰。

  然而,这样的高温高压只能维持一瞬,超离子冰的更多性质还有待研究。科学家认为在一些冰巨行星的内核中可能就藏着这样的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