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浅谈中医治法在临证处方的重要性及皮内针浅谈

 壹亩莳 2020-12-02

10月22日周四晚6:30--8:30,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邀请郭炜老师在32JT2教室举办了以“浅谈中医治法在临证处方的重要性”为主题的讲座。

本场讲座郭炜老师以详实的资料、风趣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别开生面的讲座。讲座伊始,郭老师先讲了几种典型病例,为我们强调了方剂的重要性,并且重点强调了治法与方剂的关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医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注意要点。紧接着,结合中医的不传之秘,讲述了自创的“五子理论”,并且辅以实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在最后,郭老师也对同学们提出了对以后学习的要求,同学们均表示受益匪浅。

郭老师授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思想性明确,语言幽默风趣,积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也积极与老师互动,收获满满。本场讲座,郭老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历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重点提出了真知灼见,为同学们规划未来好学习的方向。

一、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① 治法是方剂的原则,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②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发备焉。 

二、中医不传之秘

① 诊察不传之秘在于象。

② 断证不传之秘在于权。

③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三、中医治法需要顺应脏腑的生理特点

五子理论:

① 心——火——炉子;

② 肝——木——池子;

③ 脾——土——轮子;

④ 肺——金——盖子;

⑤ 肾——水——腰子。

四、中医治法对临证处方的应用

1、气血贵在流通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理气加木香,砂仁。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

思考:服用六味地黄丸上火的原因。装修房屋的原理。

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荆芥,柴胡。

温脾胃:干姜。

温肾:仙茅,仙灵脾。

思考:炒锅炖汤的原理。

3、提壶揭盖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提壶揭盖:紫苏叶,枇杷叶,杏仁。

思考:肺与大肠为什么相表里?

4、壮火食气

犀角地黄汤:犀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气的固摄作用:黄芪。

思考:玉屏风散,牡蛎散,当归六黄汤。

5、少火生气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附子,桂枝。

少火生气:附子,桂枝。

思考:蒸馒头的原理。

6、透营转气(透热转气)

清营汤:犀牛角,竹叶,丹参,黄连,生地黄,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

透热转气:金银花,连翘。

思考:高压锅冷却降压的原理。

7 、血不利则为水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

活血需利水:冬瓜子。

思考:中医的血是什么?

8、肺为水之上源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山药,砂仁,薏苡仁,莲子,桔梗。

肺的宣发作用:桔梗。

思考: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关脏腑有哪些?

9、肝主升发

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山药,炙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升麻,柴胡。

升提脏器:升麻,柴胡。

思考:脾主升清,肝主升发对人体脏器的升提作用。

10、止血不留瘀

固冲汤:白术,生黄芪,龙骨,牡蛎,山萸肉,白芍,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倍子。

化瘀止血药:茜草。

思考:固涩剂为什么只能用于纯虚无邪者?

11、炼液为痰

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生姜。

疏肝清热滋阴:柴胡,白芍,香附,薄荷,丹参,山楂。

思考:稀饭变粘粥以及刷锅的原理。

在讲座的下半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邀请到了吴明杰老师,举办了以“皮内针浅谈”为主题的讲座。

本场讲座吴明杰老师围绕“皮内针浅谈”详细地讲述了皮内针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必要性。讲座伊始,吴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皮内针的历史沿革和理论依据,并且展示了相关文献,证实了皮内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紧接着,吴老师又向同学们讲述了皮内针在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情况,结合自身的临床经历,讲述了皮内针对部分病患的疗效。最后,吴明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皮内针的优势,并说明了普及皮内针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吴明杰老师博学多识,在讲授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整场讲座,同学们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严谨。讲座结束,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加入课后讨论群,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以及感悟。这场讲座同学们不仅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而且体会到中医药的神奇,更领略了作为一个中医人的魅力。

 一.皮内针的类型

1.颗粒型(麦粒型):针身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2.揿钉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二.皮内针的临床运用

1.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具有行卫气,运气血,调津液的作用。《素问ž皮部论》中指出:“皮有分部”,“皮部以经脉为纪”。

2.皮部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内经》“皮者,脉之部也。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指出了疾病传变的层次是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由表达里,逐渐深入。

三.使用皮内针的优势

1.操作简单,安全无痛。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

2.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之效。

3.方便运动,适应症广。此法在运用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