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的处世之道(原创深度好文,必读)

 冲波逆折 2020-12-02

公元1368年,草莽出生的朱元璋终于历经千难万险,扫平诸雄,在金陵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高皇帝。从这个自小双亲俱丧,生死23次擦身而过的淮西政治流氓身上,我们又能学到哪些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朱元璋底层流氓心态和铁石心肠。作为底层贫农出身,年少即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唯有依靠自己内心强大,死不要脸,没有底线,不择手段的流氓做派才能在元末天下大乱、天灾人祸的极度恶劣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想那会在皇觉寺充游僧时候,少年重八游遍江淮城镇,很多时候为了一个发霉的烂饭团都要磨上半天时间,磨破嘴皮,受尽白眼也未必搞得定。所以对他而言,一切人生哲学和三观都是饥饿的产物。只要能谋到切实利益,一切皆可抛,哪怕戚戚性命。至于嘲笑唾骂和人格侮辱,对他而言可以完全忽略不计。

其次,洞察人性,善于伪装。朱晚年曾对皇孙朱允炆说:“朕一生艰难,历尽世故。人情正伪,朕一眼便知。”(《明太祖实录》)的确,朱家八个子女,其余七人注定只能做老实巴交的农民,唯独这最小的重八从小就善于揣摩人心,发号施令,俨然孩子王。加之亲人俱丧,半道出家,历经千辛万苦,三教九流,腥风血雨,生离死别,他什么没经历过?因此,在老朱看来,除了至亲以外,哪有什么永恒的友谊和关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宋亡后全面流氓化厚黑化的华夏社会,是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的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深深懂得隐匿自己,蛰伏待机的重要性。刚入郭子兴淮西义军时候,所有老部众都极端藐视他,奉命领他来军前报到的小队长恶狠狠地呵叱他:“你小子先给老子当马夫去吧!但我告诉你,你要是让我的马掉一根毛,少一两膘,老子就要你狗命!”朱正好求之不得想入伍,竟毫不犹豫下跪磕头,表达“感激”。后来多亏郭子兴义女马氏,年轻重八才得以逐步脱颖而出,得到郭子兴赏识,认他为义子。殊不知郭子兴亲儿子郭天叙心生嫉恨,容不得他迅猛发展,于是在父亲面前不断进谗言,说朱坏话,还几度挖空心思陷害他。朱元璋如此深谙人心,善识大体,知道固不可争,便都假装不知,处处忍让,还给足郭天叙面子。最终郭子兴死后,郭天叙急于冒进,于是朱元璋借刀杀人,利用李善长巧妙“泄漏”假消息给郭天叙,让其以为临近金陵是座空城,结果全军很快陷入元宰相脱脱帖木儿十万大军重围中,这时的郭天叙走投无路,将自己帅印摘下,让部下,也就是一开始侮辱朱的那位小队长,冒死突围见朱元璋。结果,看着这位旧日仇人浑身鲜血,倒地而亡,朱故意沉默,不发一兵一卒斩草除根,扫清了短期最大的威胁,并乘元廷大军俱在金陵郊外燕子矶围攻郭天叙部之际乘虚而入,一举夺取金陵,改称应天府,终于奠定了霸业基础。

最后一点,能屈能伸,把握分寸。定都金陵以后,朱元璋的势力发展迅速,向东连克镇江、常州等江浙要地 ,向西推进到江汉(安徽湖北交界处),从而和另外两位枭雄陈友谅和张士诚毗邻。尽管发展势头大好,朱仍坚决不做出头鸟,知道树大招风。陈友谅被击败后,朱亲临陈“大汉”政权的“皇宫”里,摸摸陈的黄金宝座,感叹道:“友谅非为此座所害乎?”真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年后,浙东张士诚也被消灭,地方割据群雄已经基本被消灭殆尽,而此时朱仍自称西吴王(和张的吴王区分),年年向元廷纳贡称臣,尊元帝为“吾皇在上”,可见其心机之足,定力之强。建国后,看到自己一些不懂事的傻孩子干蠢事,护犊的老朱自然十分捉急,不得不谆谆教诲。洪武十五年,晋王和郑王分别前往山西和福建就藩,两个傻孩子不知何故,迁怒于厨子,晋王还用鞭子教训了其一顿。朱得悉后心急如焚,以八百里快马加急,遣人送信给二子,嘱咐道:“位不在高,近则有虞!” 接着又以自己亲身经历劝导二子:作为一国之君,我对身边关系紧密的下人,特别是厨子和理发师,都不敢开罪,反而善加安抚,甚至加官晋爵,而那些不在眼前的宰相胡惟庸之流,不要看他们位高权重,我却毫无顾忌,想杀就杀。孩子们啊,一定要拎得清,不要自取其祸啊!可谓真知灼见,分寸把握得极为准确!

清人赵翼云:“盖明祖,豪杰,盗贼,流氓之合也。” 正由于有这些特质,并发挥到极致,始终知行合一,朱元璋才能从乞丐到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鲜有的彻底成功的农民出身领袖人物和开国皇帝。向往着更好未来和人生的你,是否若有所思,古为今用呢?

(如果喜欢,敬请持续关注本原创精彩公众号:毛猴历史,也多多推荐,播撒大智慧,传递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