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涛公子——只为那一口让人震撼的泡沫

 garyhyz 2020-12-02


      宋代的点茶用来击拂的主要工具为的是更好地让泡沫发立,在蔡襄的《茶录》里记载的是茶匙,而到了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击拂的工具变成了茶筅,再到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的竹副帅。看待器物变化它总有底层逻辑,不是主观地臆造——好用,才是硬道理(鉴盏堂堂主张腾蛟)


      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斗茶文化也盛行,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提及抹茶,多数人只想到日本人抹茶,殊不知日本的茶道也是由我国宋代茶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宋人的饮茶方式除了承袭唐代的煎茶法以外,最具独特的还是点茶法。宋代点茶最著名的是宋徽宗赵结《大观茶论》中记载的“七汤点茶法”,在点茶时,有七次注水的动作。蔡襄《茶录》中说道:“凡欲点茶,先须熁(xié)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只有保持住茶盏的温度,才能保证茶末浮在盏面上,焕发清真华彩,这就对茶盏的壁厚和材质提出了特殊要求。


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粉放在碗中,注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调和形成茶汤。而点茶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就茶筅,用来调拂茶汤的。从宋徽宗《大观茶论》 “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状而未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文言文中所说,茶筅要用苍劲挺拔的竹子做成。茶筅的干要厚重,竹束有劲,竹束的根部壮实,应当像剑身一样。茶筅的干厚重,使用起来有力且容易运用;竹束像剑锋一样搅拌时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从这里可以知道北宋晚期开始以茶筅点茶。


茶筅,用竹丝缠绕成一束,形状像扫帚,中上位置有一竹节,节的两端,较短的一边修齐作为握柄,较长的一边剖成细竹丝做成形如扫帚状的“穗先”,细竹丝根部用黑色棉线缠绕,一部分竹丝向内形成内穗,一部分向外形成外穗。

宋代点茶器具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都是为了把茶点的更细、更白、更好服务的。鉴盏堂做这款茶筅产品目的,就是要用现代茶筅的制作技术去摹古,既保留了宋代扁式茶筅的形制,又结合了现代茶筅的制作工艺,尝试用于现代宋式点茶,结论——非常好用。


从北宋早期有记载以来,蔡襄的《茶录》点茶所用的工具是“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发展到北宋末期,宋徽宗《茶论》里出现了“筅”代替了“茶匙”,《茶论》曰:“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图文并貌记载:“竺副帅,名:善调,字:希点,号:雪涛公子。赞曰:首阳饿夫,毅谏于兵沸之时,方今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希。于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


 元代,谢可宗,《茶筅》“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涛漱玉华。万缕引凤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乐。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应不负玉川家。”明末清初时,毛竒龄《辨定祭礼通俗谱》记载:“祭礼无茶,今偶一用之,若朱礼每称茶筅,吾不知茶筅何物,且此是宋人俗制,前此无有。观元人有咏茶筅诗可验,或曰宋时用茶饼,将此搅之,然此何足备礼器乎?”


明清时期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文人墨客竟不知茶筅为何物!竹制茶筅的出现,从文字描述来看应该是扁状的。同时我们对照南北宋时期的关于点茶的书画作品,与这种描述也是相符合的。那宋元时期有没有圆形的竹制茶筅呢?由于茶筅是竹制的至今没有出土物最参照,我们只能从宋元时期的书画或者墓壁画中寻找答案。很多人都说现代这种圆的茶筅是日本发明的,宋代点茶都是用的扁式茶筅!答案显然是不对的!日本也是在宋元时期圆制茶筅的基础上发展确定下来的形制!结论:宋元时期点茶器具经历了从茶匙-扁茶筅-圆茶筅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把茶点的更白、更细、更好!


点茶时所需要的茶筅,跟现代看到的有一点区别,宋代茶筅的样子类似于竹刷子,在宋代审安老人编撰的《茶具图赞》中,还用拟人化的方式,给茶筅取名为“竺副帅”。而日本点茶所需要使用的茶筅与我国也有所不同,日本的茶筅是由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茶碗是平底的,主要为了在点茶时能搅拌均匀。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筅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茶匙有多种功能还起到一定作用,而鉴盏堂继续将茶筅制作出来,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尝试,也是对点茶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

END

扫描二维码

添加鉴盏堂微信客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