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顾 | 建盏因茶而器,方能无以伦比

 garyhyz 2020-12-02


      茶器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演变,茶具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也被赋予了显著的时代特征。而建盏的兴盛就与宋代的点茶法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在唐代唐玄宗的开元时期,全国各阶层就已经把“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肃宗上元二年陆羽的《茶经》问世,更是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因此,陆羽也被后人成为“茶圣”。

      茶文化在唐代的文人雅士带动下发展起来。文人间的彼此往来,互相影响,加速推广了茶文化。中唐之后,饮茶风气兴盛,茶事成为文人雅士们竞相吟咏的题材。文人们品茶,并非单为解渴,而是交流相娱的一种方式,品茶也可以洗涤心灵、松弛精神,时间久了成为了一种情境艺术的表现,把品茶提升至精神文明的领域。唐代喫茶文化为中国茶史开启了先导的重要的一页。

     唐宋之际,“煎茶法”过时没落了,继而全面流行的是前文提过的宋代点茶。点茶法的兴起和流行,是建窑发展的基础。


      宋代评定点茶的优劣: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白为胜。“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以耐久“咬盏”不散为胜。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汤花一散,茶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宋人又称之为“验水痕”。


      斗茶要比茶色、验水痕,白色的茶沫放在黑色的建盏中,黑白对比强烈,沉稳黑色的盏更突出汤花的白,而水痕退早退晚取决于茶碗坯胎的厚薄。茶品的好坏,与点茶的技法是主因,而建盏胚胎厚薄刚好,对于咬盏至关重要。



      蔡襄在《茶录》中就记载了:“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作为斗试家而言,真正用于斗茶的深腹束口盏,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釉色青黑有利衬托茶色。二、建盏的胎厚用热水温盏后减缓冷却的速度。三、建盏的粗颗粒结构的胎质有利于温盏时吸收热量和温盏后保持热量。四、深腹束口形的建盏更有利于约束住热量,减少热量散发


      在技术上建窑做到了趋于完美的程度。黑釉茶盏生产由于点茶法流行迎来大发展。在宋徽宗《大观茶论》之前,欧阳修、苏轼等在诗赋中对建窑茶盏已多有褒奖。在文人和官员的推动下,朝野茶风鼎沸,建盏也随之名声大噪。

      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顺时而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大观茶论》指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一经问世,也确立了建窑供御的地位。

      宋代美学讲究“韵”,以淡雅为美。“天人合一”,“制器尚象”的理念使宋代之器尽显极简主义的美。建盏达到了美与用的完美结合,建窑根据实用和审美需求不断丰富盏型和釉色。鹧鸪斑、兔毫堪称经典之作,成为窑口代名词。而建窑最妙的地方在于你不会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盏。建盏独特的体验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实用性范畴。


  建盏是实用性和审美思想完美结合典范之作,是建窑终成千古名窑的内在因素。

堂主倡议:
       热爱建盏的人们学会点一盏茶吧,体会一下两宋风雅;
       烧盏的师傅学会点一盏茶吧,在点茶的过程中体悟盏的釉色,捧盏的时候感受器型与温度的变化,对于创作也是有益的。
建盏因茶而器,才能无以伦比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END


扫描二维码

添加鉴盏堂微信客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