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篇二:人心的明暗

 想象力与知识 2020-12-02
认知篇二:人心的明暗

有无相生,明暗互存

上篇讲到:人就俩工具,心和脑子

人心的明与暗

人心的明暗玩明白了,脑子就有的放矢,很容易观动静、察变化。

举个例子:

事物结构变化的规则,就像汽车内部各种机械运转,这是一种动态观,是一种“不变的变化”。

在这个前提,会加入各种变量,风力、道路情况、可见度等等,汽车行驶有时候加速,有时候减速,汽车内部运转逻辑并无变化,但驾驶汽车的人的心却在不断变化。

所以对于事物结构的变化,最大的变量其实就是人心。

再举个例子: 人群与猴群有啥区别?

在社会组成的基础逻辑上,本质都是抢地盘、暴力争夺权力、以及搞分配。 但人类的集合之所以称为社会而不叫动物园,是因为人心的复杂性,人心的明暗是社会运转的最大变量(科技也要围着人心转)。

经典古籍讲的最多的就是人性。

诸子们就干俩事:造规则+刺激动力。

有人就有江湖,就有这个系统,这是根子,几千年来从未变过,弄明白后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路了。

造规则上法家胜出,流传千古;刺激人心动力上儒家胜出,流传千古。

当然,现在受到西方min主的攻击,国家层面的竞争不光是政治经济角力,更是文化意识xing态角力,老美搞电影传教,我们也搞k子学院传教,这属于“东方亮还是西方亮”的问题。 制du的本质就就在人心明暗大法。

管理的本质就是搞心脑合一锁死术,一虚一实并用。

世界的规则本就没有对错,只有木仓杆子才能决定对错,手握木仓的用什么,当然个体就要研究什么啊,这就是“天”,大家“入世”都是靠天吃饭的。

管理者研究心脑锁死术,个体也研究,研究的东西同频共振,你就赢了,在现实世界的刨食领域,结构就平衡了!

一沙一世界,小与大本质是互通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些听起来很虚对吧?

其实一点不虚,因为这就是我们现实做人的境界目标——内外部结构的平衡。

世界有世界的结构,人有人的结构,当这种结构达到平衡,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就舒服了!

人们总以为自身有很多选择的权力,其实是没有的,我们只能去平衡,而无法选择。

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均为心与脑所造,每个人从小就接受的认知养成、制度文化等运行的规则都是人造出来的,我们嘴里的“社会”是一个主观的社会,研究社会=研究人的主观=研究你自己。

这人想要上进,不是所谓努力蛮干就可以的,上进是个脑力活,更是心力活,需要悟性的,好好用用自己这俩工具,形成结构,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化了!

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人心中有什么,世界就呈现什么样子,这也是“人内外部结构平衡”的结果。

智者无论看什么都很容易同频共振,在思维上这叫洞察力,在情绪上这叫包容性,人的认知越高,共振的概率越大。

人们不但眼中的世界不一样,连讲话其实也都是不一样的,语言系统不一样,之间很难沟通理解,语言系统的内核又在命名系统上,我们所阅读的绝大多数文字都具有“概念的遮蔽性”。

体制内外讲话不一样,外面刨食有刨食的概念,里面刨食要学习“会议精神”;白领和民工、一线与十八线、60后与90后等等,大家的命名系统都不一样。

大多数古籍也都是有遮蔽性的,遮蔽性少的多看看兵家、法家和纵横家,把人心明暗这个事物发展最大变量研究得透透的。

人提升认知就是为了打破各种命名系统,洞察本质,找寻事物的业力,无论脱没脱衣服给你看,只要讲话了,就能理解其背后的本意。

比如重要人物讲楼市、股市、债市等应该怎么怎么办,看表面是讲这几样,其实本质是在讲“分配”,如果人脑子里没有分配观,看这些东西就只能流于表面。

这世界每天的信息流大多是“包装”过的,如不能洞察包装规则,学会了其实也没啥用,反而人们会越学越乱。

人想混口饭吃,只能在变量上玩花样,也就是人心的明暗。

明,就是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讲的,这种“包装”最NB的是无论在哪种利益角度,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 各种社团宗教争地盘,本质上都是搞信众,比拼的是谁的“创造美好生活大法”更NB,信众相信了,心脑就被锁死,会一直沉浸在一种“生活景象”里。 政治与宗教的唯一区别就是宗教不搞“分配”,创造的美好生活更虚,不接地气,人吃饱了才会去研究不搞分配的“生活”。

暗,就是台面上看不到的,世界运行的暗在的、冰冷的逻辑,极少数人可以接触得到。不相信各种“美好生活景象”,而且洞穿其各种包装规则,就可以接近“暗”。

认知,就是接近真相的距离!

明的知识,因为要让大多数人都接受它,所以要“包装”。 我们每个人从小装进脑子的,都是经过“包装”的知识,时间久了就习惯了“包装模式”,也就是认知形成惯性了。 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能改变的人少之又少,需要颠覆根本观念从内心上会很痛苦的! 包装的东西都带有人主观的、人性化色彩的,用三眼的话讲就是逻辑夹带情绪。只有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东西,才能“明”着讲。 大多数人的交流沟通,都必须要依附在某一种情感上,或者情绪上,这相当于“话题引子”,如果没这个引子,两个心脑锁死在不同世界的人很难愿意展开交流,直接“讲干的”,普通人是接受不了的。

而暗的知识是没有“包装”的,就像人体直接裸露出血管、骨骼,看起来很“吓人”; 而多数人所见到的人体,皮肉都很少看见,所看到的都是衣服装饰而已,直接给他看人的内里,一时间是接受不了的。 经常看见血管、骨骼、内里,人就会慢慢变冰冷,反过来讲,人也只有冰冷起来,才能看透表象直达内里。

道是很冰冷的,暗逻辑一定是客观冰冷的,越没人情味才能越接近于道。 人越冰冷,能识破的格局就越大。 越冰冷,就越能接近事物运行的规则本质。

冰冷是一种思维上的战略,不是人性冰冷,而且恰恰相反,思维越冰冷才能越感知人性。世人讲爱多为“小爱”,都是经过“包装”的,心脑被锁死的那种爱,爱狗和吃狗肉的区别;“大爱”是需要穿透冰冷逻辑,而后对于事物的爱。

小爱只需要情绪起伏,大爱需要有大智慧!

当然,悟道也受限于屁股坐的位置,大多人都心脑被锁死,肉身也锁死在一个分配流转环节上,脑子很难开光,对于悟的要求更高。 这么讲是不是很多人接受不了?心脑被锁的越死,就越接受不了。

什么叫人情社会,就是大家都玩“包装”,都要扮演小兔子小可爱,并管这个叫素质。 “包装”又分成好多个圈,每个圈的素质玩法也都不一样。

比如大洋彼岸的素质就与东土的素质讲法不一样,这是大圈子,在里面又有很多小圈子,爱狗的和吃狗肉的素质玩法也不一样。 爱狗的就真的“爱”狗吗?不爱狗的就真的不“爱”狗吗? 众生都是被各种“包装”和“美好生活大法”给心脑锁死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没资格谈“爱与不爱”,所谓爱大多都是被人设定好的。

越冰冷反人性,才能越有人性。 谈善良、仁爱、人性等这种赋予责任意义的字眼,是需要一定资格的,不是扮演小兔子傻白甜就有资格谈的。

世界都是演员,只有真相和表演。大多数人庸碌一生,都是在大社团、或者某个小组织的心脑锁死术里扮演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连其自己也不知道是啥。

身在庐山而不知庐山真面目才是众生之本相!

禅宗讲觉悟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就是众生在庐山中,以为这就是山;而后跳出庐山不是山;最后重新入世进入山,山还是山。但对于人心明暗之变化,已经形成了自身一套认知结构。

众人以为把事物都按照数学那种逻辑去分析,就算客观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比如经济学,客观吗? 看似客观,各种理论模型、数据推导的,其实一点不客观。 经济学的著述再多,也没有一本书叫做《某帝王怎么利用经济理论达到目的》。

知识只是一把“刀”,刀只是一个客体,只有有人去用它,才会产生对其用法的观察,这才叫客观。 什么是“用法”?就是挥刀舞弄人心之明暗!

武器研究得再透,不会使用也毫无战斗力。 一本三国无数大师品,品来品去也不会有哪位大师把其中的人心明暗写出来,都是讲各种典故,各种谋略,各种神化了的东西,这些都是拿到台面上来讲的,可以当娱乐片看。

这个世界无不充满“双标”,没有什么真理学科,都是诡辩学,只有人心明暗的不断变化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