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籍——我是个穷书生,我只会写诗

 旧时斜阳 2020-12-02

  

说起诗人这个职业。

 在大唐绝对是霸主的存在。

 这样的热门职业,成就的诗人可想而知。

 李白、杜甫、白居易、 王维、李商隐、杜牧、元稹、王昌龄,光是名句带来的流量就足够照亮大唐。

 稍微次一点的初唐四杰、高适、岑参、孟浩然那也是自带配角光环的。

 站在他们面前,拼流量那是找死。

 拼粉丝量那是找不痛快。

 拼稿费,对不起我是个小号,还没逆袭。

 和他们相比,这个人的流量差了那么点,名声也低了一点,硬要算,流量、粉丝量、知名度只能算是配角中的配角。

可你要说他是C档,我相信他心底是不服的。

在大唐的诗坛上,他的地位是被大大的低估的。

根据他自我统计,他一生写大概425首诗,入选权威杂志《全唐诗》133首,这个数字比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比不了,可比一般的流量大咖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写的名句很多。

 比如这首《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这样的场面,无疑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经过他的手写出来,整首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有人会说,在大唐最不缺的就是诗,家书难写,写得好的并非没有。

 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写得也很煽情。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这些当然是好诗。

 据说当年火爆了朋友圈,新浪网。

 但这么多年过去,说到家书,他的《秋思》始终排在前三位。

 每年的秋天,总有人翻出来晒一晒。

 甚至有人给出了几十个版本的解读。

 笔者最喜欢的就是下面这一个版本。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可是要说的太多太多,

只能改了又改。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忙。

短短四句,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引起无数人的追捧,无非是他写出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世间之事,唯有一个情字最动人。

后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说实话,这个评价有点高,但不否认,这个评价也是最准的。

单说这一篇,足以入选大唐最佳诗人之一。

可惜,他不是?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低调。

如果不查阅历史,我们很难相信,他是文学大家韩愈的关门大弟子。

如果不翻阅唐诗,我们很难相信,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如果不是历史留下了资料,我们很难相信,他的五律,足足影响了整个晚唐诗坛。

 他叫张籍。

 一个低调得几乎被世人忘记的大唐诗人。

 历史对他的记载,亦如他的人,低调内敛。

 留给我们有限的资料里,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从小就读书很刻苦,当别人还在妈妈怀里咿咿呀呀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认字读书。

 读书最狠时,吃饭、走路、睡觉、上茅厕都能看见他读书的身影。

 如此努力,目的只要一个——参加高考。

 他似乎很早就明白,一个小门小户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看看京城的繁华,只有一条路——读书。

 世间的路千万条,与他而言只有一条。

 所以他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一个字——读!读!读!

 如果说别人参加科举是水到渠成的事,年纪到了,学问到了,学费凑齐了就可以动手了。

 而他是有意而为,他很早就为参加高考而准备。

 历年的高考习题集,真题集,他都做了十几遍。

 甚至,历年高考阅卷老师的喜好,他都细细揣摩。

 当他得知,高考主考官喜欢名士推荐的学生,他迅速做出了回应。

 可即便如此,他高考一直就没顺过。

 不是主考官不喜欢他的文风,就是那一年他发挥失常。

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

本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蹉跎下去,却不想老天爷给了他一点温柔。

改变这种命运的是一个饭局。

那天,他的好友孟郊请他吃饭。

和自己一样,孟郊的人生也是一团糟,高考比他还不顺。

穷的时候,连一碗炒面也吃不起。

是他时时给予帮助,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这天,他顶着烈日,靠着11路公交车走了将近三公里才到孟郊吃饭的小菜馆。

他刚进去就看见孟郊身边多了一个人,那人面容很瘦,但整个人却很有精神,一把胡须打理的很整齐干净。

这些并不重要,吸引他的是那人的眼睛。

那双眼睛并不大,甚至不好看,但眼里的火似乎在燃烧。

这些年,他很少看到如此火热的眼神。

这是一个很正气的男人。

这是他对那人的第一印象。

还没来记得说话,那人冲着他微微一笑,说道:“你好,我叫韩愈!”

“你叫什么?”他大吃了一惊,身子因为惊讶,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韩愈!”那人笑着补充了一句。

 在韩愈出道以前,大唐最火的文坛人物是李白、王维。

  但今天不是!

 眼前这个男人就是眼下最火爆的男人,30岁就坐上了宣武节度使推官,正儿八经的正处级干部,前途无量。

 他的诗比不上李白、王维,但他的散文却独具一格。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所以在大唐很有名,有“韩文”之誉。

 一些评论家甚至将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对于这个评价,他并没有觉得过分,反而觉得是最贴切的。

 大唐自李白离世后,很好再有这么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的男人。

“ 你好,我叫张籍!”激动之余,他有些紧张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韩愈点了点头,说道:“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了,你的诗写得很好,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正是眼下大唐最需要的!”

 “您,您说我的诗写得好!”他颤抖着声音问。

 “恩,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静得下心来写诗了,诗是什么,他们都给忘了?你的诗很走心!”韩愈盯着张籍的双眼说道。

 “有人肯定我的诗,还是韩愈!”他脑子一片空白!只觉得这不是真的。

  但眼前的一切告诉他,这个比真金白银还要真。

 “不过,你的诗还有些问题,需要转变!”韩愈继续说道。

  “你愿意做我的弟子么?”不等张籍回话,韩愈忽然盯着他问。

  “我……我……?”

  “我虽然比你小2岁,但你要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愿意!”激动他用力的喊出了这三个字。

  韩愈笑了笑:“孺子可教也!”

  此后,他经常与韩愈聊天,从这位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理念。

  比如,这个世界上,比自己有学问的人很多,真正认真学习的人是不在乎对方的年纪、地位,身份的,只要学问好,就是自己的老师。

  再比如,任何文章都应该做到“发言真率,无所畏避”。唯有如此,你才能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一个诗人,未必需要大富大贵,能写诗也是一种幸福。

 这些他都铭记在心。

 得这位文坛大咖的举荐,努力了十几年的张籍第二年高中了进士。

 人生的机遇宛如天上的云,总让人捉摸不透。

 而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如果,你觉得好日子就要来了,那就大错特错。

 在大唐,中了进士了只表示你有了当官的资格,并不表示你马上就能做官,

和考试一样,能不能考上,除了学问,运气也占一部分。

 无钱、无门路,无背景,那么你的做官之路只有一条——等。

 张籍的条件决定了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他等了整整8年,朝廷才想起了他这个人。

 整整八年,他才得到职位:太常寺太祝,正九品。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烧香磕头,然后按月领工资,工资并不高,月入1200,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福利卡,也没有公交卡,医疗高想都不敢想。

低调,低调。


  

当年怎么过 ,现在还是一样这么过。

但命运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的意思,刚拿了低保,转眼眼就生病了。

所有的钱都投入了进去。

一切的一切,根本就不曾改变。

也许比先前更惨。

但老师不是说了么,生活的苦难那不叫苦难,那叫财富,唯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我要做真正的诗人。

 说到诗,他足够自豪。

 在低调的日子里,他写了不少的好诗。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张籍《春别曲》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张籍《春别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张籍《成都曲》

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张籍《寒食》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张籍《野老歌》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张籍《野老歌》

看着厚厚的诗集,他微微一笑,继续他的低调人生。

这次,他又低调了10年。

10年后,朝廷终于又想起了烧香、磕头、写诗的张籍。

这是一个恪守本性的人,这样的人适合做老师呀。

于是,他被韩愈举荐调到国子监当了一名助教。

老师也不错,除了吃喝拉撒睡,还有退休工资。

本以为这辈子就在国子监打打卡,写写诗,熬到退休就算了。

却不想,老天爷给他送来了一个厚礼。

一个叫李师道节度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送给他两颗明珠,想让他过去上班。

条件是年薪50万,五险一金、带房配车,带薪休假,而且还负责出版诗集。

他用40年的人生经历来看,这绝对是厚礼。

李师道是什么人,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儿八经的政坛大哥大。

跟在他的身边做文案工作,想不出头都难。

去?

还是不去?

他迟迟做不了决定,自己苦了一辈子,落寞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的诗,竟连出版社的门都没进去过。

这次也许是他唯一的机会,与一个50岁的诗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错过了这个村,也许就没这个店。

对于此去的人生,他其实可以预见的,薪水高,面子也大,他一直羡慕的热搜榜相信一定会有?

 可这是他想要的么?

 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他忽然想到了老师曾经对他说的话,一个诗人,名声显不显不重要,重要的不是丢了自己的气节。

 诗人虽然穷,但穷的有骨气。

 日子虽清贫,但也逍遥自在!

 朝廷固然是把我们给忘记了,这是我们乱臣为伍理由么?

 不,这不是的?


  

 一番思索后,他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

 对付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硬着来,况且这个人还有杀人的前科。(状元诗人武元衡只是在微博上发了一个遏制节度使的意思,就被李师道派人暗杀了。)

 诗人嘛,当然以诗说话。

当夜他磨好了墨,铺好了纸,用颤抖的手提笔写了一首很客气的诗——「节妇吟」,寄给了李师道。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对不起,我虽然想去,奈何我已经和大老板签订了工作合同,就应该恪尽职守。虽然工作了这么多年也没引起朝廷的重视,但朝廷也没亏了我,你看这么多年,衣食住行都给了,虽然少了点,但对付生活还是够了!

所以,我们不约!

如果,你在我未嫁之前就遇到了你了,我一定从了你!

可惜,这辈子没遇上。

所以,您懂的!

诗传到了李师道哪里,这位杀人不眨眼的节度使,竟破天荒地的没有勉强他。

此后他的日子,一如既往的清贫。

每天踩着点去菜市场买点便宜蔬菜,顺手带着便宜的绿蚁酒,一盘猪头肉,一碟花生米。嘎巴嘎嘣就是一天。

偶然阳光好的时候,他也会仰起头看几眼朝阳。

嘴里含糊得说上一句:“我本就是个穷书生而已,只会写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