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揭秘澳洲多乐士:此“多乐士”原来不是“山寨货”

 涂饰商情 2020-12-02

 

    “多乐士(Dulux)”品牌标识,以及那头经常出现在多乐士品牌广告里的英国古代牧羊犬——当这些形象出现,人们可能很自然地将其与全球涂料巨头公司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联系在一起。

      这在涂料行业内本应该是常识,但仍有不易被察觉的“例外”情况——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和斐济等国家(以下统称澳洲),多乐士(Dulux)品牌的出现并不指向阿克苏诺贝尔,而是一家被习惯称之为“澳洲多乐士”的企业,它的英文名称为Dulux Group Limited(以下仍以“澳洲多乐士”指称)。

如果仅看名称,估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家涉嫌山寨知名涂料品牌“多乐士(Dulux)”的企业;但事实是,澳洲多乐士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且颇具规模的正牌涂料企业,它所拥有的多乐士(Dulux)品牌与阿克苏诺贝尔旗下的多乐士(Dulux)品牌一脉相承,甚至早于后者开始对多乐士(Dulux)品牌产品的经营。但是,澳洲多乐士对于多乐士(Dulux)品牌的经营权仅限澳洲区域。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澳洲多乐士总部

正是基于这样的业务区域限制,让澳洲多乐士在涂料行业多了几分“神秘感”。尤其是在众多涂料巨头集中在北半球以及重点开发北半球市场的当下,身居澳大利亚且把业务重心定在南半球有限几个国家的澳洲多乐士,其受关注的程度明显逊于其他领先涂料企业。

那么,多乐士Dulux)品牌在不同的区域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涂饰商情记者通过对澳洲多乐士的历史进行追溯,并从中找出多乐士Dulux)品牌和澳洲多乐士之间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

 ——以下是澳洲多乐士历史发展过程——

1918年,一家名为BALM的涂料企业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成立,它便是今天澳洲多乐士起源。


澳洲多乐士位于新西兰下哈特的仓库

成立当年,BALM便收购了澳洲联合涂料公司(Australasian United Paint Company)。此后经过15年的发展,BALM在澳大利亚初露锋芒,并开始寻求与欧洲知名化工企业展开合作。1933年,BALM公司获得Dulux(即多乐士)注册商标在澳洲的使用权,并从杜邦公司(E.I Du Pont de Nemours)引入最新的先进涂料技术。

Dulux商标当时由英国帝国化学工业集团(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简称ICI)和杜邦公司共同拥有。ICI成立于1926年,由当时英国4间最大的化工公司合并而成。1928年,ICI成立ICI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司(简称“ICI澳新公司”即后来的ICI Australia。下文均以“澳新”指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负责统合管理和协调在澳洲的业务。1931年至1932年间,ICI和杜邦公司联合推出Dulux品牌并共同开发产品。

获得Dulux品牌的授权成为BALM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并对其此后至今8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9年,在快速成长持续的支撑下,BALM得以走出澳洲大陆,开始在邻国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开展涂料生产业务。


澳洲多乐士产品货架

进入20世纪40年代开始,BALM进入一个“动荡期”。先是在1946年,ICI设在澳大利亚的控股子公司ICI Australia收购了BALM 57%的股份,使得BALM变身为ICI全球涂料集团的一个关键角色,同时宣告澳洲多乐士初创时期的结束,进入“ICI时期”。

其后两年,BALM终止了与杜邦的技术合作,但基于与ICI的资本关系,Dulux商标的使用权得以保留。

1955年,ICI通过ICI Australia进一步加大了对BALM的控制,将对其的持股比例提升至70%。1964年,BALM变身为公众公司,更名为BALM Paints Ltd(以下仍称BALM),并于1971年再次更名为Dulux Australia Ltd(简称Dulux Australia)。1986年,ICI Australia全面收购Dulux Australia,使后者完全置身于ICI全球体系之中。

ICI在强化对BALM或者Dulux Australia的控制直至将其收入囊中的同时,也开启了后者密集收购的模式——


两名工作人员从Dulux品牌标志前走过

1969年,BALM收购了Walpumur Co.Ltd;1987年,Dulux Australia收购Acratex Materials Pty.Ltd;1988年,Dulux Australia收购Berger Group澳洲业务,将Berger Paints、British Paints和犀利牌(Selleys)加入品牌体系;1993年,Dulux Australia收购Kenbrook Group Pty Ltd的资产,包括获得Cabot's品牌授权;1996年,Dulux Australia收购新西兰Levene(中文名为蓝蔚)品牌。

然而到了90年代,澳洲多乐士的发展再迎“动荡”。1996年,ICI Australia对旗下业务进行了一次调整,将Dulux业务(包括Dulux、British Paints、Berger、Walpumur和Cabot's等品牌)和Selleys业务合并组建消费部门。这一次调整完成后一年,ICI便“突然”将ICI Australia出售。

1997年7月,ICI抛售了其持有的ICI Australia 62.4%的股份,这使得后者成为一家独立的澳大利亚公司。ICI Australia持有Dulux Australia 100%的股权,这一变故也意味着Dulux Australia与ICI的脱钩。

ICI剥离ICI Australia之后要求其改名。因此,“澳瑞凯(Orica)”的名字应运而生。而澳洲多乐士历史上的“ICI时期”也就此终结,进入“澳瑞凯时期”。

1998年2月,独立后的ICI Australia成立集团公司,更名为澳瑞凯集团(Orica Limited,下称“澳瑞凯”)。其中,Dulux Australia变身为澳瑞凯消费产品部门,同时澳瑞凯将原来的消费产品技术营销部门出售给PPG工业。而在更名后一年,澳瑞凯便完成了一笔收购,收购对象为涂刷工具生产企业RotaCota。

由于澳瑞凯继承的是ICI Australia的衣钵,而Dulux Australia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澳瑞凯的历史与澳洲多乐士虽有重叠,但要久远得多。

根据澳瑞凯公开的资料,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当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金矿区,一家供应化工品的公司在此开启了它的运营历史。这家化工品供应公司其实就是琼斯和斯科特公司(Jones Scott and Co.),它随后被诺贝尔公司收购,并随同诺贝尔公司在1926年成为ICI的组成部分。

此后,ICI进入澳洲市场,先后以ICI澳新公司和ICI Australia的身份存在,直至被ICI剥离并改名澳瑞凯。而随着澳瑞凯的成立,在澳新市场区域,Dulux品牌的所有权就完全地属于澳瑞凯。

哪怕是在2007年至2008年间,ICI被阿克苏诺贝尔并购(阿克苏诺贝尔随即把ICI的黏合剂和电子材料业务转卖给德国汉高),但包含其中的Dulux品牌也是有缺陷的,即不含在澳洲地区的授权。Dulux品牌就此形成如今在不同地区归属两家企业的局面。

澳洲多乐士的“澳瑞凯时期”也只维系了12年。2010年7月,澳瑞凯再次将消费产品部门连同Dulux品牌一起剥离,后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运营,这便成为了今天的澳洲多乐士。而Dulux品牌的所有权有就顺理成章地落到澳洲多乐士身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