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工商总局暂停知名品牌著名商标评比 涂料企业的“荣誉”何处安身?

 涂饰商情 2020-12-02

近日,有这样一条被行业人士“忽略”了的消息——

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产品质量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来自公安部、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多部门领导参加并接受专题询问。在现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蒲长城直指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加大打假力度?”

对此,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现场回应称:“有人提出‘天下无假’,我的观点是经过我们的努力,要做到‘天下少假’。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措施之一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真正落实企业在质量方面的责任。“为什么有些地方积极参与评比?是因为评起来企业高兴,这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入门证;政府也高兴,对外可称当地有多少个知名品牌,多少个知名商标。”

知名品牌

张茅说,这表明对于企业的质量问题,在认识上出现了错位,政府成了质量问题的主要责任者;而实际上,知名品牌和著名品牌应该在市场竞争中由消费者来认可,而不是由政府来认可。

由是,张茅表示,现在已经通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暂停知名品牌和著名品牌的评比下一步还要积极清理。

——以下话语可能会让人“不安”,请谨慎阅读——

对于各个行业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是否觉得熟悉?又将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

没错,从当年风行一时的“国优、部优、省优”的消失,到“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黯然谢幕,继而“中国驰名商标”被禁用,可以说都让各个行业的众多企业都很受伤”;再到今天的“暂停知名品牌著名品牌评比”,不难想象这无异于在那些醉心于各种荣誉加身的企业的“伤口上撒盐”。

事实上,必须承认,那些具有“权威识别意义”的“光环标签”的出发点并没太大毛病——它们因市场发展需要及政策鼓励而起,旨在让领先企业和品牌得到一个有公信力的荣誉称号,无可厚非且值得推广;但最后亦因市场过分追逐及类似活动泛滥而陆续叫停,皆因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类评比已偏离了政府让消费者从优选择、让企业良性竞争、让行业健康发展的初心,品牌评选变成了背后包装上位的操作工具。

具体到咱们的涂料行业,一直以来,由于涂料产品半成品的属性,让它在面对消费者时,始终比普通快消品更多一层隔膜,故而也造就了涂料行业对“品牌认证”“荣誉头衔”等的极强的依赖性——在很多涂料企业的理念中,产品及品牌不带个名牌”“驰名”“十大”等称号,就很难凭产品特性在同类竞品中脱颖而出。

因此,涂料行业内很多企业十分热衷于这些“评比”,认为评比的光环越多,产品销量就会越高,品牌名声就会打得越响——更有甚者已经脱离了产品品质的根本去单纯追求一个叫得响亮的“荣誉”的加身,什么“中国十大”、“世界知名”、“驰名海外”等等都大言不惭。在现实中,如果稍有留心,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一部分涂料企业常活跃于各类性质的行内活动,参加大大小小评比,领回一堆牌匾。

俗话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喜欢“头衔”的企业多了,便催生一个繁荣的评比市场;但由于缺乏约束,在利益的趋势下,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混乱。

是的,在今天,“名牌意识”几乎每个企业都有,也不可或缺,但很多人已经忘记,真正的名牌应该以产品品质作为基础,而非简单地用钱就能买到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尴尬——在涂料大小品牌遍布市场的今天,名牌”产品很多,但是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名牌称号都让消费者难以区分其差异,辨别其真伪。

当每个品牌都声称“最优”却又无法提供更多的证据,更会让消费者无从选择;最终消费者仅凭感觉做出盲目选择,但往往刚转身“权威品牌”产品便被曝出质量问题,这可能影响的就不是单一个品牌的声誉这么简单了,而是整个涂料品类声誉的一次蒙羞——试问这样的情景还少吗?

当涂料行业的评比市场的底线已经低到“给钱就能上”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们还可以拿什么来竞争?在真正做品质、做品牌的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深受其害的当下,形形色色的“品牌评比”是否应该仔细掂量一下意义何在?相信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企业自身,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明明想离消费者更近,却把市场搞得更乱!

因此,对于今天工商总局暂停知名品牌和著名品牌的评比的行动,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掩耳盗铃;而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充斥于各行各业的种种民间评比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权威性。必须认识到政府部门组织的相关品牌评比活动的相继“沦陷”,它并不是民间评比的一次发展机遇,而应该是挑战。

然而,在政府部门下一步可能大力治理民间品牌评比之前,又有谁(民间评比机构)能够先给自己戴上“紧箍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