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吕就是吕 2020-12-02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售货员

当我们从学校出来走向社会的时候,家人都希望我们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俗称'铁饭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那辈人眼中的'铁饭碗'越来越少。但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可是有很多的铁饭碗的。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个黄金职业:供销社售货员、单位司机、邮局快递员、播音员、粮站检查员。尤其是供销社售货员,那可是人人都羡慕的行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供销社售货员挂在嘴边了,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中国农村的经济命脉——供销社

零零后可能不知道'供销社',年长的人可能见过粮票、肉票、布票等等。供销社就相当于现在的超市,是集体性质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供销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供销社与商业部合并,保留了省以下的供销社。供销社的黄金时期,不仅成就了一个'铁饭碗'的热门职业——供销社售货员,也成就了当时农村和城市互相沟通的有效进程,更是一代人当时想要努力完成的梦想(长大以后到供销社当一名售货员)。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供销社

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物品供应都是靠供销社统一提供,人们吃的用的,没有商店,都要在供销社购买。凭票购买,如果没有票,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供销社里不光只有生活用品,布匹啊,自行车啊这些都有,有时候还会卖一些文化用品。笔记本啊,书之类的。当时的连环画特别流行。

小孩都争相购买,当时虽然一本才几分钱,仍是供不应求。当时能想象到的东西,供销社里几乎都有。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八十年代的时候,农村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供销社手里。同时它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一个最有效的桥梁。它的渠道非常畅通。一些商品从城市流动到农村,又从农村流回到城市。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供销社

供销社售货员堪比顾客的上帝

当时供销社里的售货员可是炙手可热的岗位,人人都抢着去做。以前的新华字典里有一个例句:张华考上了大学;李梅进了中专;我在供销社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最高学府北大、毕业直接进事业单位的中专、供销社的营业员(严禁打骂顾客),这些当年都是有编制、有身份的人,当然都有光明的前途。

但是那个时候,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很少有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更别说进入北大了。除了一部分人想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外,更多的人的梦想是以后当一名供销社售货员,供销社售货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将来光明的前途。除了编制的吸引力,售货员还有什么可以让人无限向往的呢?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供销社售货员

在供销社你想买东西,得事先跟售货员商量,就比如暖水壶,得问问什么时候可以到货,商量好他才会给你预留出来。那个时候要是在供销社当售货员,找对象都好找。所以,售货员有着最丰富的资源,而且态度极其傲慢。

很滑稽的是,在当时的商店里,甚至会看到这样的字样:严禁打骂顾客!这样看来,当时的售货员在农村或者小城镇地位是相当之高的,在供不应求的时候,顾客就未必是上帝了。鉴于此,想在供销社里当售货员,还是难度比较高的。一般都是被顾客捧着,是真的找对象都好找。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供销社卖暖壶

我还记得以前爸妈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以前我们村没有通公路的时候,从村里到镇上要走很长一段狭窄的乡间泥土路。当时他们上学的乡镇学校旁边就是镇供销社。供销社是镇上最大装修最好的楼房了,地面都是水磨石,里面的柜子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里面有我爸最喜欢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还有各个题材的小人书。

可是当时家里也不会给零花钱,每天只能去供销社隔着玻璃去看书的封面。每当看到供销社里那些着装整洁,公事公办的售货员,同学们就开始有了一个理想,以后一定要做一个供销社的售货员。当售货员由国家统一的编制,领着国家的工资,每天在供销社里,不用风吹雨晒,也不用像工地上的工人一样出那么多的血汗。

每天可以吃公家的食堂,那个伙食可比普通工人的伙食好太多了,也不用为了提高产量而加班,更不用看领导的脸色,每天到了下班的时间,骑个小自行车就回家了。在顾客面前更是有自己的威风。他说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他说什么时候来就是什么时候来,他说让等多久就等多久。

像村镇上的农民伯伯们,每天都要去田间劳作,如果赶上气候不好,可能收成自己也不会满意。所以,当时大家最想做的一个职业就是供销社售货员了。大家都想以后填志愿填省供销学校,以后就可以当一个供销社售货员了。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八十年代的小人书

供销社与售货员的双重没落

从80年代末,我们国家开始着手市场经济,开始改革开放。在这种形势的冲击之下,供销社的种种矛盾就出现了。职工非常多,退休的人也多,供销社负担的压力就很大,再者,买货卖货的过程中也有空子可钻。所以当时供销社陷入困境以后转型就特别困难,之前隐藏的种种弊端就展示出来了。

供销社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供销社的版图逐步萎缩。整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累计负债达到1400多个亿,净亏损都有450多个亿。眼看基本就不行了,并且随着百货大楼的兴起,以及百货商店和连锁超市的兴起,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客户都去那些场所购物了。慢慢供销社就被人遗忘了。

曾经供销社的盛况不复存在。随着国家逐步取消商品统购统销政策,个体小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供销社基层网点以每年10万个的速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留下的也只能以变卖资产、改制和收租继续艰难生存。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只认供销社这'一个门了'。曾经红红火火的供销社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新型超市

供销社的没落也使供销社的售货员岗位也就没有那么热门了。曾经供销社售货员也有很多人离开了那个岗位。我父母走上工作岗位也选择了当时更为热门的矿业技术工人。给我们的教导也变成了不要再去供销社当售货员了,供销社被超市和新型商场落伍了很多,要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学习一门技术,不愁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供销社售货员:80年代的"金饭碗",让全家吃饱,如今风光不再

毕业大学生找工作

结语

曾经农村供销社的辉煌不仅对农村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也成了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曾经成为一个供销社售货员也是很多人的梦想。虽然随着国家的强大和经济的多元化人们可以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但是父母那代关于供销社商品的琳琅满目,供销社里'严谨打骂顾客'的标语,以及那本当年特别想买满怀期待的小人书成了久久不能忘却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