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金色年华554 2020-12-03

三国良将系列之刘封(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刘封重大事件之四——襄樊之战,拒援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迅速发动北伐,连续包围樊城、襄阳。虽然关羽准备充分,然而曹仁在樊城也守得非常坚决。在水淹七军后,关羽虽然俘虏于禁及其手下三万人,威震华夏,但一来襄阳、樊城都要分兵包围,二来需要分兵提防东吴,三来还得分兵看守这些降卒,兵力日渐吃紧。

为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关羽派人向刘封、孟达传令,要求二人发兵援助。刘封、孟达却回复称东三郡刚占领不久,人心未附,不敢出兵。关羽一连数次传令,刘封、孟达都拒绝出兵。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三国志·刘封传》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这段史料传递出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其一,关羽向刘封、孟达求援的时机。根据史料,关羽求援为包围襄樊二城之时,局面占优,关羽只是想尽快一锤定音,并非《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败走麦城时才求援。

对于麦城与上庸之间的距离以及关羽被困麦城能否派人求援,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至于后来为何刘封没有在关羽危难时出兵救援,且不谈刘封愿不愿意救,从时间、空间上来讲,浓缩为三个字就是:来不及。

其二,刘封拒绝出兵的性质。这里出现四个字“不承羽命”,也就是说关羽在给刘封下达命令,而非请求。有人认为关羽的防区在荆州,刘封的防区在东三郡,两人各自为地区最高长官,关羽无权跨防区指挥刘封。

关羽的假节钺权力具体有多大史料没有详细介绍,但以关羽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他有权指挥哪些军队还不至于犯糊涂。既然陈寿使用的是“承命”二字,那么我们可以合理推定关羽确实有权调动刘封。尤其荆益二州面积广大距离遥远,作为刘备在荆州的全权代表,关羽如果没有这种临场决断的权力,还要向成都请示,根本就不现实。

所以刘封拒绝支援的性质不是拒绝帮忙,而是抗命。

其三,刘封的责任。孟达是否反对出兵不重要,因为刘封才是东三郡的主将,刘封毫无疑问要对此事的后果负首要责任。至于“会羽覆败,先主恨之”这句,笔者认为不过是陈寿事后的附会之词,意义不大。关羽之败,刘备到底更生谁的气,是孙权、吕蒙,或是曹操、徐晃,亦或糜芳、傅士仁,还是刘封孟达,甚至关羽本人,很难说得清楚。至少,“壮缪”的谥号很能说明问题。

前面说过,刘封并非见死不救,而是不去助战,这个性质还不算太坏;可另一方面抗命又是实实在在,而且多次抗命,这个性质就不妙了。如果关羽战败能逃得活命还好,偏偏死在东吴手里,产生出最恶劣的后果。

公平地说,如果刘封知道是这种后果,就算东三郡全丢他也会支援关羽,不仅因为荆州,更因为关羽的特殊地位。可惜刘封不是神,他无法预见关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再公平地说一句,不仅刘封未能预见,当时天下又有几个人能预见到呢。

说回“会羽覆败,先主恨之”这句话。刘备何等人物,关羽之败的主因他一清二楚,刘封不过是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即便真的怨恨他,也不会把这一切都怪到刘封头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刘封抗命与关羽败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所以我们看到,刘备既没有降刘封的职,也没有派别人接替他,而是仍然让刘封镇守东三郡,这个结果说明了一切。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刘封重大事件之五——欺凌孟达,致其投魏

如果说关羽败亡、荆州丢失事件中刘封作为局外人只负次要责任,刘备选择容忍刘封,没有惩罚他,那么孟达投魏事件刘封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安二十五年(220),即东汉的最后一年,发生了孟达投魏事件。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讲过,刘备派刘封坐镇东三郡主要原因就是以宗亲身份镇守地方。对于孟达其人,刘备的态度比较值得玩味。在当初入蜀作战正值用人之际,刘备将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尽数征调入川作战,以法正接替庞统为军师,却唯独将孟达连同其数千部曲调往荆州江陵,置于关羽的监控下。

在蜀中稳定后,刘备又派孟达去进攻房陵,孟达顺利拿下没有遇到困难,刘备却在此时空降刘封作为孟达的上级。显然,刘备对孟达并不信任,利用其能力的同时严加防范。

当年出卖刘璋的三人小组中,卧底张松已经被杀,法正成为刘备身边头号红人,孟达却先在关羽手下,后到刘封手下,明显感受到刘备的提防之意。本来作为降将难以取得君主信任也属正常,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就会好转,偏偏好友法正突然去世,孟达失去了在成都的依靠,关羽败亡又紧随而至,没有出兵的孟达必然神经紧张,担心刘备会找自己做替罪羊。

在这种状态下,孟达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他的直接上级刘封。

《三国志·刘封传》载: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资治通鉴》载: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

上述史料写得很清楚,孟达既害怕刘备追究不援关羽之责,又时常被刘封欺负。如果刘封能够努力团结孟达,搞好两人关系,主动帮孟达减压,作为蜀中老臣的孟达不会轻易叛逃。可刘封不仅不会团结属下,甚至连孟达鼓乐队都给抢走,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备追究起责任,刘封作为义子肯定没有大碍,遭殃的必然是孟达。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在这种心理下,孟达认为继续留在蜀汉已经没有活路,索性横下心来投奔曹魏,叛变这种事又不是没做过。

孟达投奔曹魏正值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前后,曹丕以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而且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以孟达领新城太守。

为何孟达能被如此重用,除了本身能力确实很强外,上文《资治通鉴》提到,孟达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不仅有四千部曲,甚至连带家属,如此算来孟达带给曹魏相当庞大的人口数量。在人口锐减的汉末三国时期,人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所以孟达这次叛变对蜀汉的影响非常恶劣。

刘封作为统辖三郡之地的大将,竟然使自己的副手叛变,更要命的是连带数千士卒、一万多人口也归属敌国,可以说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统帅。之前抗拒关羽命令,现在又欺凌逼反孟达,可见刘封的性格相当强势,刚愎自用。关羽就以傲气闻名于世,除了刘备谁也不服,刘封能力比不上关羽,脾气倒分毫不差。关羽、张飞、刘封,三个刘备最亲近的大将全部有性格上的致命缺点,都是真的“致命”。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刘封重大事件之六——丢失三郡,取祸自裁

前文说道,孟达投魏正值曹丕接班之初,曹丕给孟达封的新城郡太守,辖区就是将东三郡合并起来。您也注意到了,此时东三郡还在刘封手中,这就意味着孟达想要上任,就得从刘封手中夺取地盘。

曹丕当然不会放手让孟达单干,为确保拿下东三郡,建安二十五年(220)七月,曹丕派出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进攻刘封。外部有孟达做带路党,内部申耽、申仪兄弟心猿意马的情况下,刘封根本无力抵挡。

念在好歹曾经是自己的领导,孟达没有上来就猛攻,而是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刘封。这封信全文近七百字,在行文简略的古代应当算长文了。该封信被陈寿全文附在刘封本传中,从上古先贤到天下时局,从君臣之道到父子之情,洋洋洒洒。对于孟达分析刘备与刘封关系的文字,由于太长笔者就不引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考虑到孟达叛逃的主因就是被刘封压迫,这封信几分真情几分离间之词,见仁见智。

孟达在信中提到一点,与刘封的身世有关。

《三国志·刘封传》载“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

这段话表明当时人们对刘封的身世都很清楚,是罗侯后人,如果刘封降魏,不仅能继承罗侯封邑,还能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刘封是否真能继承罗侯爵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孟达以回归故土,认祖归宗作为劝降刘封的杀手锏,这种方式无疑有很大的诱惑力。

孟达的信写得再天花乱坠,但刘封的气节还是值得肯定,他坚守住了底线,没有投降。

之前刘封拒绝支援关羽的理由为担忧申氏兄弟人心未附,果然一语成谶,申仪率先反叛,里应外合击败刘封,紧接着申耽也不管在成都的家眷投降了魏国。

申氏兄弟这种地方豪族,在三国比比皆是,例如当年徐州的陈圭、陈登父子,荆州的蔡瑁、蒯越家族,江东的陆氏、张氏家族,益州的本地豪族等,他们对于谁当老大并不非常介意,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即可。他们的忠诚度取决于上层的强力程度,一旦风头不对这些地方势力的立场可以迅速无缝切换。以此来看,刘封拒绝支援关羽的理由是实情,只是没人想到关羽会败得那么彻底。

刘封丢失三郡九县之地,狼狈逃回成都。半年时间,先丢荆州三郡,后丢东三郡,蜀汉基业几乎损失半数,更要命的是这半壁领土的损失、关羽的败亡、孟达的叛逃全与刘封有关。刘备奋斗大半生的成绩几乎被自己的义子毁于一旦,这种感觉用任何文字也无法表达。

《三国志·刘封传》载“封旣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在刘备盛怒之下,加上诸葛亮的劝言,刘封被自己的义父赐死。刘封以为自己再有错,也罪不至死,至少看在父子关系的情分上刘备也不会杀自己。事到临头,刘封只能感叹:“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啊!”然后带着满腔的悔恨自刎而死。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对于造成刘封之死的悲剧,许多人认为这是诸葛亮、刘备虚伪、腹黑的一面,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首先,搞清楚刘封犯下错误的性质。对于拒绝援救关羽,笔者讲得很清楚,是抗命。不管关羽后来是胜是败,军令如山,抗命在战争中是绝对的大忌,无可辩驳。如果关羽最终打赢,刘封还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开拓,可关羽兵败身亡,刘封的抗命之罪就将被无限放大。

如果刘封不是义子,这种罪过就是必死。如果只有这一件事,再恶劣刘备也不会拿刘封开刀,虽说关羽情同手足,但刘封是自己的义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刘备愿意给刘封一次机会。

但刘封搞砸了。在上庸的刘封飞扬跋扈,处在前线危地居然还在搞内斗,将孟达连带一万多人推给曹魏,直接导致东三郡全部丢掉。

参照马谡,刘封的连续大罪比马谡严重不知多少倍。说刘封是弥天大罪并不为过。

其次,对刘备与诸葛亮分别扮演的角色分析。根据史料看来,似乎刘备是因诸葛亮之言才杀死刘封。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有诸葛亮替刘备背锅之嫌。刘备的人设是仁德之君,如果杀死刘封这件事是自己的主意,人设将有崩塌风险。多说一句,这种人设在当时只能说是基础,后世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拔高、美化。

而诸葛亮的人设,首要是忠臣,忠于刘备、忠于蜀汉,大公无私的形象。诸葛亮秉承法家思想治国,历来主张赏罚分明,这件事推给诸葛亮,既能减轻刘备的污点,也不妨碍诸葛亮的刚正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但笔者认为,刘封之死就是刘备主导,诸葛亮的话并不重要。历史上的刘备是公认的“世之枭雄”,既有仁德之心,也能做狠辣之事。诸葛亮有才不假,但刘备在世时蜀汉始终以刘备为绝对领导。怎么处理刘封,首先是帝王家事,其次才是军国大事。诸葛一生唯谨慎,如果劝言不成,刘备没杀刘封,风头过去人家还是父子,诸葛亮将会非常危险。所以,诸葛亮是否真的劝过刘备杀子,要打个问号。

最后,刘封是否真的罪该万死。接着上面所言,刘封之死不怪别人,正是刘备自己的主意。从刘封犯下的罪过本身,确实罪该万死,这点非常清楚。至于说怕刘封刚猛不听刘禅号令,这句诸葛亮的进言笔者已经分析,不认为真实存在,但也合情合理。

刘封敢不听关羽号令,就敢不听诸葛亮甚至刘禅的号令,这种怀疑并不过分。刘封再忠诚,好心办坏事有时比单纯的敌人更可恨,详情再次参照马谡。刘备在世时,这匹忠诚的害群之马起码还能镇住,等到刘禅继位,刚猛高傲的刘封能对刘禅保有几分尊敬非常值得担忧。

刘封经过考验,证明不会叛变;没有支持者缺乏根基,所以也不会图谋大位。但他极端刚愎自用,在蜀汉集团内部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两次事变使蜀汉国力损失近半,如果今后再发生恶性事件,整个蜀汉都有被刘封埋葬的风险。以法家思想立国的蜀汉,如果不从严处理刘封,今后将不能严明赏罚,这种影响将动摇根本。

所以,刘封本身罪已致死,毫无疑问。至于刘备后来的眼泪,既不是后悔,也不是虚伪,而是作为父子多年感情的真实流露,这是作为人的真情实感,无奈个人情感要为蜀汉整个国家的未来让路。君不见三国的另外两家,曹丕、曹植兄弟反目成仇,争得你死我活,孙登之死引发孙权性情大变,整个东吴血雨腥风:帝王之家的亲情,多数都被扭曲,不独刘备。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刘封篇(下)

刘封之死,终归是咎由自取,如果说刘备真有什么过错,就错在对刘封的使用上。刘封作为一名战将,能力不错,但没有作为一方统帅的综合能力。襄樊之战中暴露出缺乏大局观的弱点,逼反孟达暴露出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纵然对刘备无限忠诚,造成的破坏却无可挽回。只能说刘备把一员战将强行提拔为统帅,能力不足导致严重后果,这有刘备宗亲力量不足的无奈,也有对义子偏袒照顾的因素。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刘封出兵支援关羽,是否能够一举攻破樊城,直捣宛、洛,刘备能否成功实现隆中对?这些遗憾只能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之中,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永无止境地谈论。

感兴趣的话请点个关注吧,谢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