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养蜂30年,每年引顾客登门买走四千斤蜂蜜,只因固守一秘诀

 大河乡土 2020-12-03

(视频:时长2:05秒

67岁的刘小喜家住山西永济洗马村,是一位赶花30多年的养蜂人。对于养蜂赚钱,刘大爷有自己的见解和秘诀。他说,不好的蜂蜜都用来喂蜂,他坚决不卖,卖出去就坏了名声,“收了人家的钱,不能给人家弄假货,良心上过不去。”凭着良好的信誉,刘大爷收获了一批找上家门买蜂蜜的固定客户,仅凭在家里卖的蜂蜜,一年就达到4000多斤。图为近日到山西平陆大山里放蜂的刘小喜大爷。

每年到了油菜花和槐花盛开的季节,刘大爷就雇车带着蜂箱钻进了山。一百多箱蜂数量庞大,雇车装卸都不是容易事。“得找有经验的司机才行,否则开不进来,山路窄弯道多,特别考验技术,装车卸车都是体力活,有时遇到下雨,那也得硬着头皮搬,干这行就是很辛苦。”刘大爷说,他已经习惯了风餐露宿,帐篷是他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他找了一处废弃的学校,临时当作家住了下来。图为刘大爷在废弃的学校前摆箱放蜂。

刘大爷很知足地说,今年运气好,能有这样的房子可比住帐篷方便多了。刘大爷的老伴郭大娘今年65岁,她手脚麻利地盘了一个灶台,锅碗瓢盆摆上去,放蜂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这所废弃的学校有三间房,两间有土炕的被当作了卧室,大一点的教室就成了刘大爷的厨房兼储物间,摇出来的蜂蜜都放在这里。图为郭大娘在黑板下盘的灶台。

“我1989年开始养蜂,之前我是镇供销社的司机,辞职后自己买了一辆车跑长途,可是特邪门,我的车总出事故,一直赔钱,赔得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我寻思着不能总这样,那干点什么呢?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养蜂人在树荫下乘凉,而别人都在地里干活,我想人家干活他乘凉,这挺好,我就开始养蜂了。”刘大爷说,他花200元买了两箱蜂,结果发现养蜂的生活并不是看到的那样舒服。图为郭大娘在给客人装蜂蜜。

刚起步的时候,因为没钱,蜂箱都是刘大爷自己动手制作。有时候想多增加几箱蜂,也因囊中羞涩而放弃。养蜂靠天吃饭,生活不稳定,养蜂的过程中若有一点失误,就会出大问题。刘大爷技术不行,到处瞎跑,跑来跑去既辛苦又不赚钱。刘大爷心想,蛮干不行,必须钻研,于是他订购了很多养蜂的报纸和杂志,有时候为了一个疑问,会骑自行车跑几十里地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图为郭大娘和儿子在摇蜂蜜。

“那个时候天天晚上看书学习,关于养蜂的杂志,我每年都订,一订就是全年。杂志回来我就研究,有时候搞不懂,就打长途电话到北京蜜蜂研究所请教专家。”刘大爷说,他狠下功夫学习养蜂,慢慢地上了道,之前因为跑车欠别人的钱,也一点一点地全都还上了。他很满足自己目前的生活,虽然没有赚到什么大钱,但是比种地收入高些。图为刘大爷的儿子在查看蜂箱情况。

生活步入正轨,刘大爷养蜂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他和老伴开始带着蜂箱走南闯北,最常去的就是到四川和青海赶油菜花季。“油菜花蜜产量高,但价格不高,另外去四川费用高得很,一趟需要2万以上的费用。我在四川待了很多年,这几年不去了,一是费用高,二是老了跑不动了。”刘大爷说,去年他做了心脏手术,身体不如从前了,他准备做技术指导,他蜂箱传给儿子。图为刘大爷坐在教室门口看老伴和儿子摇蜜。

刘大爷说,一般人为了验证蜂蜜的真假,用筷子搅合看蜂蜜的拉丝,其实这种验证方法是不可信的,拉丝只能证明浓度高,糖稀也能拉丝呢,“判断什么是好蜂蜜,说实话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识别,经常吃蜜的人,也能从口感分辨出来,不懂的人是难以分辨的。有时候一桶蜂蜜里掺一点假行家也分辨不出来,所以卖蜂蜜纯粹是良心活。”图为郭大娘在摇新采的槐花蜜。

刘大爷是个性格倔强的人,从不卖质量不好的蜜,采到不好的蜂蜜后,他都存储起来喂蜂。“有人来我家,问我这蜜是真的么?我听了特别生气,就说我不卖给你。我从来不坑人不掺假,只要从我这里出去的蜂蜜,质量都有保证,我不能让人背后骂我。”刘大爷说,养蜂这么多年,别人不信任最让他生气,“生意可以不做,人品不能不要。”因为刘大爷的这份坚持,让他收获了很多主动到家里买蜜的固定客户。

刘大爷的儿子叫刘鹏,今年40岁,已经跟着老父亲干了三年。他说自己仅仅学了点皮毛,这行的知识深着呢,一年和一年的情况都不一样,每年都有新问题,学无止境,好在有父亲坐镇,他心里才踏实。刘大爷和他的家人都是普通农民,因为坚守着一份善良和原则,分外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卖假货不欺骗,本本分分地靠技术生活,虽是小人物,却值得让人钦佩!图为刘鹏在整理蜂箱。


大河乡土原创作品

想了解更多有趣故事,请点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