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五”黄河生态保护要上新台阶(上)

 说些有用的话 2020-12-03

十四五黄河生态保护要上新台阶(上)

余永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宁,天下平。数千年来,黄河在养育华夏儿女、创造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屡屡发生“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灾祸,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劫难和痛苦。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书写治黄新史篇以来,河势才开始出现了趋好转稳的新变化,不仅创造出70多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同时还使洪旱灾害有所收敛、水沙失衡乱像逐年缓解。不过,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以及生态脆弱的软肋依然存在。其中,“地上河”就是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屡遭破坏后留下的最大创伤,直到今天仍无法彻底愈合和完全康复。

在这里,就必然会涉及到一个深受舆情关注的老话题——黄河改道。

由于受国家财力、科技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这项被公认为是可行性差、空耗国家财力、侵犯黄河下游两岸地区经济发展秩序和生态平衡、伤害1亿多人幸福指数、引发豫鲁苏三省水危机和移民潮的超级工程,始终深陷于否决意见占上风的论证困局。

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由弱变强和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全面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黄河下游另择新道的必要性和重大战略价值正日臻凸显。根治黄泛警钟长鸣,黄河改道势在必行。理由是:

一、黄河必须健康   

黄河记载着中国的历史,追梦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经济腾飞的美好未来。黄河的脊梁,背负着国家的安危;滔滔黄河水,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健康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黄河,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懈动力。

目前的现实是,黄河身虚体弱、沉疴难愈,尤其是郑州桃花峪以东这段河床远高于地面和民居、干堤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的奇异之河,一百多年来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两岸人民的头上,使下游地区少了许安全幸福感和经济超常规发展原动力。

如果我们满足于已经收获的治黄业绩,继续采取“高投入、高筑堤、高河床运行”和“打造坚固抗洪屏障、确保堤防安全”等保守疗法,让这段身患重症环境病的伤残之河长期带病上岗,将“悬河”生态、“人在河下走、水在头上流”以及“游荡性河段主槽频繁摆动、洪涝灾害呼啸而来”等危情无限期地传递给子孙后代,就必然会严重影响黄淮海地区的经济上行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二、渤海不能消失

黄河中游流经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平均年输沙量高达16亿吨,其中约1/4淤积在下游悬河上,余下3/4流入渤海。如果允许黄河泥沙平均每年在渤海造陆20多平方公里,长此以往,天阔水蓝的渤海就会从地球上消失,最终必将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灾害。
    渤海是我国的渔业摇篮、海上公园和蓝色聚宝盆。保护好渤海自然环境,事关国家海洋生态安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环渤海地区的民生福祉。尽管中国有效国土面积占比不足55%,耕地资源十分短缺,但是绝不会由此而允许最大的内海——渤海沦为黄河泥沙的填埋场,更不可能任其蜕变为内湖或陆地。为修复和优化渤海生态环境,中国必须坚决打赢保卫渤海的决胜战。

三、黄河下游水危机正在消退

黄河下游淡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是多年积淀的老大难问题,单靠黄河自身的水量来调节,水危机将愈演愈烈。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均已投产输水,海水淡化产能突飞猛进、成本优势更是后来居上,水污染管控日趋规范化、常态化,因此在不远的将来,水危机将全面消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之困均可望得到有效破解。

四、黄海是科学造陆的新战场

黄河改道,将黄河泥沙有序南流引入中国的外海——黄海,黄海将成为科学造陆的新战场。同样是围海造田,在渤海大多会产生破坏自然生态的负效应;而在黄海则是属于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之困以及消除粮食安全之患的正能量。

总之,黄河改道是一项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保护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流域及环渤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拉动海水淡化、填海造田等新内需、拓展海洋开发新空间的新国策。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十四五”期间,黄河生态保护必须要再上新台阶,要有新举措和新起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