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理式”赏读《南唐澄心堂拓右军父子四人法帖》

 星河岁月 2020-12-03

最近买到一本老字帖,之所以购买,是因为帖名太吸引人了——《南唐澄心堂拓右军父子四人法帖》。这本字帖为商务印书馆19356月版,帖高33厘米,宽22厘米,2040面,白宣纸印制。出版商精明过人,薄薄的一册字帖竟以多项大名头造气场。带着好奇的心理,笔者仔细赏读了一番。

先从帖名入手。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存世38年。这个短命王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位喜欢书画诗文的南唐后主李煜。澄心堂是李煜在宫内专设的密室,用于存放书画和文房四宝,室中藏有一种产于皖南地区的宣纸,名为“澄心堂纸”。这种特制专供纸张以“纯、坚、莹、(细)腻、厚”的质地特点,成为一代名纸。澄心堂纸品牌延续千年,到清代失传。世上如出现用这种纸创作的书画,收藏家、出版家定会视若瑰宝。帖名中的“右军父子四人”,“右军”即书圣王羲之,“父子四人”即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第五子王徽之、第三子王涣之。如此强大的阵容,史上少见。书画国君、书法名家、传世名纸,三者集合,帖名顺理成章。

如何来认识这本字帖收录的书法作品呢?推理不是考证,只是按常理判断。该帖共收录5人20件书法作品。少部分取自传说中的南唐《澄清堂帖》,大部分取自散件。时间早于《淳化阁帖》,之前也少见有同样作品。史上有人认为其中有《淳化阁帖》的“祖本”。该帖中有王羲之作品13件,为《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何如帖》《平安帖》《袁生帖》《廿八日帖》《昨近有书帖》《君学帖》《大热帖》《适得书帖》《廿七日帖》《瞻近帖》《衰老帖》,王献之作品4件,为《廿九日帖》《送梨帖》《孙权帖》《鹅群帖》;王徽之作品1件,为《新月帖》;王涣之作品1件,为《二帖》。另有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的《太子舍人王琰帖》。

唐代之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原件已无存世,南唐后主汇集王氏书法摹勒上石,拓印于堂,可谓“离原作最近”,为后人的欣赏、传承、研究打下基础。该帖首展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清乾隆年间曾设“三希堂”秘藏,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界一直为其真摹争论不休。该帖中所收拓本实属最早期,可从中领略晋唐时期中国书法的真容。王献之的《廿九日帖》,后收入《淳化阁帖》,二者对比,形意、气韵差异较大,阁帖所收还缺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名帖——“三帖合一”(三帖连贯写在一张纸上)的《平安、何如、奉橘帖》,亦收在这本字帖中,但顺序发生变化,之后历代法帖收录这三帖均受误导,显然是南唐拓本裁剪所为。该帖拓文边上出现了一些“无关人氏”,如僧权、察、姚怀珎等,历史上的收藏家依据这些记号来判断王氏书法的新旧、真伪。

再者,读这本字帖的跋文也有启发。王文治(1730—1802,清代学者)认为该帖是宋拓晋帖。伊秉绶17541815,清代学者)认为“晋人书皆圆美,阁帖祖本亦然”。而该帖的收藏者孙陟甫(清末名臣孙家鼐的后人,近代上海实业家、收藏家)在题跋中表示,王、伊二人跋语未免笼统。他将该帖与家藏的同代拓本比较,认定其“神采古厚”,非北宋各刻所能企及。只有同期的,也是澄心堂纸拓王羲之《洛神赋》,与之“神情有合,即尺寸亦不差”。

多数专家认为,王羲之家族书法作品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顶峰,至今无人可越。这本老字帖中的书法作品,件件精品,大部分收入之后编集的名帖之中。其行草虽多寥寥数语,而章法、笔锋、气度浑然一体。名家、名帖、名纸,再有珂罗版纤毫不失的印刷技术,这本老字帖充分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