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越“懂事”,内心可能越脆弱:通常会有这3种表现

 知阳时光铺子 2020-12-03
“我还能笑,说明我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我们经常在说一个人很冲动、很幼稚、很自我的时候,会用“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句话。像极了小时候被长辈们用同样的话来责骂我们一般。
长大以后我们发现,要做到“懂事”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不是我们年龄不到,而是“懂事”的标准实在是太高了。
你只为自己着想,别人会说你“不懂事”,怎么不懂得体谅他人?可当你一味只为别人着想时,又会被说“不懂事”,怎么不为自己多考虑考虑?
当别人做错事时,你不能责怪对方,否则你就是“不懂事”;可当自己犯错时,对方可以直接责怪你,还说你“不懂事”。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早当家”,也算是一种懂事吧。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不想在天真烂漫的年纪随心所欲地活着呢?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从小被灌输家里穷、别惹事、要节约、赚钱不容易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什么样了吗?”
有位网友是这么回答的:“易怒,但不会发火;自卑,又强加掩饰;老实,却总被欺负;懂事,被视为应该;想拼,却顾虑太多。”
这不就是一个别人口中“懂事之人”的标准模范么?但为何这样的“懂事”除了让人感到心疼以外,还觉得很压抑呢?
这种踏实、顾家、坚强的懂事之人,同时也是懦弱、自卑、焦虑的可怜之人。
当一个人在以下3个方面表现得越“懂事”时,可能他的内心反而越脆弱。


家庭遭遇变故时,表现得很“懂事”

我有位同学,上学那会儿他是我们班上比较有钱的人,因为父母经商还比较顺利,所以家境还算殷实。而他也从小到大就没吃过什么苦,吃的用的都是高价东西,曾一度让我们无比羡慕。
可就在高考前几个月,他父母的生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爸爸瞒着家里人把房子车子全都卖了用来挽救生意。
为此他父母大吵一架,最后还离了婚。
遭遇这样的家庭变故,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担心他会因此而影响到即将到来的高考。
但是同学却表现得非常“懂事”,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一直表现得看起来不正常的平静。
他照常学习,照常交流,只是我们会经常看到他在课间休息时间一个人安静地发呆,而我们自然也不好去打扰到他。


在参加完高考之后,他就外出打工了。我们一度以为是因为家庭变故影响了他的学习,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才去打工的。
但后来有次同学聚会我们才从以前班主任那里知道,他当年的高考成绩很好,远超过他理想大学的录取线。但是因为家里的原因,他选择了放弃上大学,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
有次偶然遇见他,我们找了个地方叙旧了解到了他这些年的境况。
虽说经过多年的勤奋,他还算混得不错,但他眼神中总能透露出些许落魄之感。
“要是我能有个大学文凭,或许现在会过得更好些吧。”他说。
我知道,当年遭遇家庭变故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懂事”其实是故作坚强而已。哪怕时隔多年,他依然未能真正从那场变故的阴影中走出来。


他人故意针对时,表现得很“大度”

有时候我们会去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成熟懂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有一个答案或许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成熟可能就是原本你该哭该闹的时候,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不言不语、微微一笑。
在面对他人的背叛、针对、为难之时,那些表现得很“大度”的人,在外人看来就是成熟的、懂事的人。可事实上,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脆弱。
很多时候一味的“大度”其实不是懂事,而是“憋屈”。是自己无能为力之下的沉默,是自己掩饰内心懦弱的借口,是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假象。
心理学上讲,内心越脆弱的人,越喜欢把问题归结于自己。面对他人的针对或者怒火,他们会条件反射地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得罪了对方?”
我们称之为“对内归因”现象。
他们越是表现得“大度”,其实反而越说明他们内心的脆弱,生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当而把事情搞砸。
于是他们会选择在无人打扰的时候,习惯性地等待着“自愈”。


失去重要东西时,表现得很“淡然”

圣贤之人常常告诫世人要看淡金钱、看淡名利、看淡感情,甚至看淡生死。
可毕竟我们还生活在充满烟火气息的尘世之间,所以自然不能免俗地去追求圣贤们所不屑一顾的身外之物。
当得到之时,我们会欣喜若狂;当求而不得或者失去之时,我们会黯然神伤。这是一个人正常的表现。
当一个人在失去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后,却表现得很“淡然”之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心境已然修炼到一定高度了,此时的他们并非是看淡了得失,而是认为“世间万物皆非我所有”。既然万事万物皆非我所有,自然就不存在“得到”一说,又何来失去之痛呢?
这番体会非圣贤之人自然不可悟得。但世间大多人还不是圣贤,所以大多数都会是第二种情况。
也就是“强颜欢笑”。
内心脆弱的人,通常喜欢伪装自己,把自己塑造得非常强大,无论是自己的外在表现还是内涵修养,都会表现出让人看起来很成熟、很懂事的样子。
但本质上其实是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因为内心脆弱,所以不能感觉到安心,于是就只能通过一层层外在壁垒表现,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
失去了重要东西,不是痛苦,只是不敢轻易表现出来罢了。


写在最后

汪涵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人生的趣味是在你不断向前行走过程中,所获取的所有情绪。有悲伤,有喜悦,有愤怒,有平静,所有东西加在一起那才叫趣味。一直都高兴,多无趣啊;一直都悲伤,那也无趣。”
同样的道理,我们总活在别人的眼光下,一味地去追求做个“懂事”的人。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样的人生也是无趣的。
生活是自己的,没有必要过给别人看,也不必过多在意他人的看法。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假装自己很懂事,就越容易让自己陷入到更加低迷脆弱的状态中来,甚至更严重一点还会让自己变得抑郁。
生活不易,人生不易。我们需要懂事,但也要心疼自己,不要为了懂事而懂事,成全别人却委屈自己。
最后用一句比较扎心的话作为结尾,与君共勉之:
“恍惚半生烂如泥,倒头来连笑,都怕失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