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青云QingCloud:全模云、骨干网,抓住企业级市场

 物联传媒_ 2020-12-03

本文作者:飞鸟黄

本文来源:物联网世界

编者语:1月10日,青云QingCloud宣布正式开放运营两个新可用区——广东2区(GD2)与亚太2区(AP2),进一步提升QingCloud在华南地区的基础设施规模与服务品质,并为国内企业业务出海提供助力。自此,青云QingCloud公有云的全球版图再次延伸,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发布会后,青云QingCloud产品总监兼运营副总裁林源、市场副总裁刘靓接受了物联网世界记者采访,与我们详细谈到了对QingCloud的发展历程、对云计算行业的思考与展望。

青云QingCloud产品总监兼运营副总裁林源

青云QingCloud市场副总裁刘靓

一、云计算——助力移动互联网繁荣之后,将要掘金传统企业市场

从电商、直播、游戏、社交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几大典型应用来看,云计算作为一项重要的计算资源,凭借着成本低廉、弹性扩容、分布式架构的特点,已经实现了与互联网企业业务需求的高度契合。可以看到,在应对诸如购物秒杀、游戏火爆、新闻头条、直播答题等高并发场景时,互联网企业开始有防备之招了,服务器宕机事件大幅减少。我们细细想来,这背后的功臣必然是少不了云计算的。

云平台给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用在IT领域的消费开支中,仅有不到20 %的部分来自于互联网行业,剩下的大部分则是来自包括零售、制造、工业、金融等在内的传统企业。林源提到:“传统企业对于上云的需求更大,但以往因为底层技术水平限制,企业最后通常会顾虑代价太高而将上云之事搁置不谈。在这一点上,实际上是当时的云厂商没有准备好。”

那么,在2017年被国际机构评选为“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的青云QingCloud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可以看出,能够在2018年伊始就开放新区,选择跟随新一年的市场发展而继续扩大业务版图,积累了丰富传统企服经验的QingCloud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准备了。

二、全模云、骨干网——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促进企业无忧上云

官方资料显示,自成立以来的5年间,青云QingCloud对外开放的自营数据中心达到12个,覆盖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为全球超过85,000家企业级客户提供服务。而此次新区开放,一方面是基于客户需求增长做出变化,另一方面旨在将最革新的技术带给用户。林源解释说:新区具有最明显的两大特色:一个是全模云架构,一个是SD-WAN(软件定义的骨干网)。”

全模云

在解释全模云的概念之时,刘靓讲到,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企业云服务架构是倾向于逐渐演进的,就像传统的银行业也会出现高并发的线上活动一样,无论是纯分布式的互联网企业,还是纯集中式的传统企业,都有着既保留原有架构,又需要向对立面新增业务场景的需求。因此,当企业聚集多种业务形态之时,如何统一管理成了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融合模式与分离模式,重新考虑成本与扩展能力,青云QingCloud首创出了统一的 “全模云”,利用这种A+B的模式,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云端资源,平衡业务的稳态与敏态需求,最终成功构建全模式业务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在概念的区分上,全模云是一种能力,而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托管云等任何云形式,在QingCloud系统之下都可以具备全模云的能力。

骨干网

在有关数据中心的运维中,不仅要考虑基础设施技术能力,还需具备冗余、容灾、缩短延时、同城双活等服务特质,在这一点上,势必要解决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的割裂,不同地域的分散这些中国IT产业中先天不足的问题。对此,青云QingCloud自2014年开始自建骨干网,致力于实现网络资源的ICT高度可靠性和极致廉价的动态汇聚特性,从而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端到端的一体化网络资源。

发布会上,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也给到场观众做出比喻:“以高铁为例,云计算就像是列车,而骨干网就是铺在其下的铁轨,没有铁轨车跑不了,同样的没有骨干网,云计算也会瞬间失色。”

关于 QingCloud 骨干网建设主要分为两方面:

1)城域环路骨干网,保障服务高可用

  • 基于城域环路骨干网,实现网络及系统层冗余备份架构;

  • 访问链路异常时可实现秒级自动切换,保障网络通信持续畅通;

  • 数据中心互为备份,保障服务运营高可用。

2)全动态 BGP 骨干网,智能调度保障最优连接质量

  • 多线自主动态 BGP 出口带宽,全面覆盖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网络;

  • 全软件定义骨干网QingCloud SD-WAN提供跨区智能调度能力,可实现公网访问链路自主动态路由优化,公网故障时,网络通信可分钟级恢复;

  • 快速建立与其它区(北京、上海等)高品质VPC对等连接,实现高效远距离数据传输、同步及备份,保障业务系统大范围跨区部署时的服务性能及稳定性。

三、价格、技术、生态——对云计算市场主要竞争的观点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在中国甚至全球环境下,云计算还没有形成红海市场,尤其是基于中国传统市场云服务渗透率不足10% 的数据来看,甚至要到2020年才可看出最终格局。所以,现在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在回答笔者关于市场竞争的提问之时,刘靓深度分析,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解答。

1.价格不是决定因素。2017年公有云IaaS层的“降价”消息一直此起彼伏,可以想象,细分领域的长尾市场、初创企业对这类动态十分敏感,但是对家大业大的传统企业来说,最关注的一定还是稳定性、可靠性,而不是能够省下多少预算。对此,是否有足够资金烧价格战,以及被吸引而来的用户粘性是否有所保障,是云服务商需要考虑清楚的。当然,去年12月,青云QingCloud 公有云执行了第 9 次资费下调,这并不是要参与价格战,其显示出来的其实是随着QingCloud 业务增长、资源利用率提高而带来的自然性成本降低。

2.技术要求提高了入局门槛。刘靓认为,目前公有云 IaaS市场已经不再有新的机会了,分布式、虚拟化、并行编程等一系列能够决定产品服务能力的底层技术已经直接将云计算的入局难度提升至较高水平。正如同QingCloud此次开放的新区会选择国际 Tier 3+ 等级 & 五星级IDC机房、高等级电力保障一样,只有底层数据中心技术能力足够,后续基于基础设施的上层应用开发才能高效进行。而如果仍有企业计划从底层技术做起,面对着技术难、资产重、规模效应难以形成的困境,需要好几年的经验积累,市场是否等得起呢?就另当别论了。

3.开放生态是关键一步。总的来说,在物联网行业应用碎片化的时代,云计算的未来一定不是巨头垄断的。在众多垂直的专业细分领域,云服务商没有办法完全涉及并且做到最好。所以,无论是面对客户,还是合作伙伴,云服务商都需要保持开放、中立、有节制的态度,在多家行业企业选择集成接入平台的同时,共同为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而努力。

四、让技术水平往上支撑——云计算的发展方向

当然,行业留给云服务商要做的还有很多,渗透率不足尤为显著。“推动用户上云太难了。以计算资源云端化为核心,IaaS这样的成熟技术还是太过底层,没有给用户带来深刻感受。”在回答整个云服务行业的痛点之时,林源这么讲到。他表示,未来的云计算技术发展需要继续往上支撑,包括提供可视界面、应用工具等,这样一来,众多正在倡导数字化、智能化的传统企业才有更大可能选择上云,毕竟上云的好处在那,为了上云而需要进行的相关操作也变得轻松多了。

也许可以做个简单比喻,云计算就像银行,以前人们出于安全、手续等原因,还没有形成把钱放到银行的习惯,但现在呢,存钱的手续变简单了,而且用户还能从中得到更多利润,自然银行里也就都是钱了。

在解释名词概念之时,青云QingCloud 是擅长用幽默的比喻来说明问题的,这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到,从2012年成立至今,在云计算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青云QingCloud 的发展速度十分令人称赞。若问原因,必定包含了其创始团队的丰富IT实操经验、企业IT服务的定位思路,以及稳扎稳打的版图规划等等。笔者也感受到,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入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细分垂直领域,已经成为众多云服务商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可以保持乐观的畅想,在目前发掘程度还不够的80% 传统企业市场空间内,云计算的未来非常值得大众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