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评点升格‖默于灵府,鸣于九皋 ——材料作文“沉默与呐喊”升格指导

 朱老师作文评点 2020-12-03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

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诞生是在沉默中酝酿的。――周国平

审题指导

本题由两则名言材料组合而成,这两则名言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默”,范仲淹对“默”持反对的态度,是范仲淹表达自己在政治上不畏各方压力,坚持进忠言的大无畏精神。周国平对“默”持肯定的态度。仔细分析会发现两则名言材料所讲的“默”针对的点不一样,范仲淹讲的“默”是为了生存和现实的沉默,而周国平讲的“默”是针对喧哗、喧嚣而言。因此,从立意角度来说可以侧重任何一方,但从最佳立意的角度来说,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好,因为两者具有互补性,据此可以立意为:既要有坚定的内心,又要有“不平则鸣”的责任心。

特别注意

立意忌讳避开材料和立意失衡,要想高分,两则材料要结合起来分析会比较好,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智慧,只讲一方太危险。最好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切入。结合两者既可以把立意提炼为:人要有一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更要有在沉默中酝酿伟大的勇气;也可立意为:人要有在沉默中酝酿伟大的勇气,更有一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至于怎么写,可以根据自己的立意侧重写一方,会保险许多。

病文

发出灵魂的呐喊

阿兰曾言道:“在头颅坠地之前,请发出灵魂的呐喊。”这是怎样悲怆却又高亢的呐喊?这又是怎样的对世俗发出的疾呼?这莫不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发出灵魂的呐喊而不缄黙的绻缱苟活,需要的是源于内心的坚韧和信仰。

犹记易水河畔的那句刺破天际的豪迈之语――“我不去,谁去”!这正是对坚韧的诠释。(“我不去,谁去”可以换成描写荆轲最典型的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更加贴切而生动)就算知道死在前方,但为了心中的坚韧和那一句依托,荆轲依旧镇定的踏上了征程。当剑拔出鞘的那一刻,正是向死而呐喊,喊出他坚韧的内心,喊出他对友人的承诺,对义的信仰,对秦始皇的不满。纵使剑已折断,血已流尽,奈何?“折剑已成为灵魂的尺,喋血只会陡添英雄的光镍。”荆轲没有选择缄黙而苟活,而是宁鸣而死,发出颤动人心的呐喊,那是坚韧与信念的写照,是崇高人格的绽放。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责任的担当,是唤醒苟活之人的良药。

“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封声泪俱下的《与妻书》是林觉民一行革命者以革命事业的担当。(怎么就一行人了,也是病句,表达不准确)或许他也可像《茶馆》中的“闲谈者”躲避责任的担当,选择在困苦中觅自己的安乐屋。然而沉默的苟活是人格变矮的表现。“我们不愿。”用肩担负起责任。纵使被责任的重担压倒在地,万劫不复,也用了自身的陨落向世人发出呐喊:“醒醒吧!担负起责任。”

多少人在无法忍受的苦痛中发出灵魂的呐喊。这声呐喊是对命运的斗争,是不屈,是渴望。

缄默不语,逃避苟活之人永远体不不了路遥在灵魂苦难时对《平凡世界》的一声呐喊。体会不了余华在挫折与困苦中呐喊出《活着》。也无法理解“玉碎之殇”下呐喊出的《穆斯林的葬礼》。这是反抗命运的不屈与渴望,这是就算垂死之境也要发出心声,不求苟活,壮哉!(素材新颖全面,但素材表达有语法错误)

伟大终究在向死发出的呐喊中孕育而生。因为一声呐喊更能灌注一腔热血。在生与死之前拥有从容的心境,战胜苦难。倘若史铁生在地坛中黙黙的“行走”,那他终将被困于内心的抑郁打败,而无法孕育出《我与地坛》的那份从容坚强的伟大。

那么我们应该深知默而生者的灵魂终会变得低矮。而向死发出灵魂呐喊之人,就算最终安于尘土,那一声呐喊也会成为他们的“墓志铭”。

作文点评:文章虽然能正确解读材料内涵,论证较为深刻,文学素养全面,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语言修养,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提倡的练字与练意,这样,文章会更加有力度和思考深度,会强化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思考。二是引用名言要更加贴近原文,这样,论证才能有力度和信度,读者信服有共鸣效果。三是对历史人物的概括需要更加精练的语言,准确而富有深度。

旁批

失误点+升格建议

(文章由头不错,但观点表达可以更明确一点)

(划线的词语最好结合材料中词语而不用同义词代替。)

(本段应细化对荆轲勇士精神的刻画以便更好地证明文章观点,同时可以将结论另起一段加强强调)

(这是归有光《项脊轩志》里的话,千万不要犯低级文学错误,可以删除,加上一个有力度的例证会更好。)

(可以对其精神进行思辨哲理分析,挖掘深入一些,突出担当宁鸣而死精神)

(文章最后要有立意的上升与思考的加深,视野就要大一点,宏观一点,那么收束有力就会余味无穷。)

升格文

发出灵魂的呐喊

阿兰曾言道:“在头颅坠地之前,请发出灵魂的呐喊。”这是怎样悲怆而又高亢勇士的呐喊?这又是怎样振奋而人心对针砭世俗的疾呼?这不正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精神的写照!(名言运用针对性强,观点表达更明确。)

发出灵魂的呐喊而不沉黙的苟活,需要的是源于内心的刚强和信仰。(能够结合材料关键词进行过渡分析)

犹记得,易水河畔的那句刺破天空的豪迈之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文章中最有力的语言,更加贴切而生动)这正是对勇士精神的诠释。就算知道死在前方,但为了心中的刚强和那一句托付,荆轲毫无畏惧地坚定的踏上了征程。当剑拔出鞘的那一刻,正是面向死亡的呐喊,喊出他伟岸博大的内心,喊出他对友人的承诺,对国家的爱护,对道义的信仰,对秦始皇的愤恨。纵使剑已折断,血已流尽,奈何?“折剑已成为灵魂的尺,喋血只会陡添英雄的光镍。”(结合例证夯实灵魂呐喊的具体内容,显得充实饱满)

义士荆轲没有选择沉黙而苟活,而是宁鸣而死,发出颤动人心的呐喊,那是坚韧与信念的写照,是崇高人格的绽放。(单独做一段,便于进行议论,与下文一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责任的担当,是唤醒苟活之人的一副良药。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的这句话,在遇到林昭时,我想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因为牢狱生活的摧残,她迅速衰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在不停地控诉,从不妥协,哪怕玉石俱焚。在那黑暗的监狱里,闪耀着的,只有她从未泯灭的信仰。一封声泪俱下的《与妻书》,这是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者以革命事业为重的担当。或许他也可像《茶馆》中的“闲谈者”那样,逃避躲避责任,选择在艰难困苦中寻觅自己的安乐小屋,忘记覆巢之下,且有完卵。但他深知沉默与苟活是人格变矮姿态变小的表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使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应证,不仅丰富内容,也富有文采。)每一个人都要勇敢地用肩膀担负起责任。纵使被责任的重担压倒在地,也是宁有种乎,也恰恰用了自身的牺牲向世人发出呐喊:“醒醒吧!担负起责任。”(加上林昭的例证,这样从上文荆轲的典例到本段的集中铺排,观点的共性加强,同时对材料的分析思辨性加强

多少人在无法忍受的苦痛中发出灵魂的呐喊。这声呐喊是对命运的抗争,是不屈不饶,是时代的渴望。

沉默不语,逃避与苟活之人,永远体会不了路遥在灵魂苦难时借《平凡世界》的一声呐喊,体会不了余华在挫折与困苦中呐喊出的《活着》,更体会不了“玉碎之殇”下呐喊出的《穆斯林的葬礼》。这是反抗命运的不屈与渴望,就算是在垂死之境也要发出内心强大的声音:不求苟活,壮哉!(素材铺排加强视觉冲击力,语言更合乎规范)

伟大最终会在向死发出的呐喊中孕育而生。因为一声呐喊更能灌注一腔热血,恰如荆棘鸟临死之前的美丽与强烈的歌唱。在生与死之前拥有不惧的心境,战胜苦难的毅力。正如史铁生在地坛中黙黙的“行走”,最终将困顿内心的抑郁打败,从而孕育出《我与地坛》的那般从容坚强的伟大。

人生,需要明白,默而生者的灵魂终会变得低矮幻灭,而临死之时能够发出灵魂呐喊之人,终会安于人心,因为那一声呐喊也会成为他们的“墓志铭”。(文章最后有立意的上升与思考的加深,视野宏大,收束有力而余味无穷。)

作文总评: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内容丰富,论证充分,扣题比较紧密,全文针对两则名言“沉默与呐喊”、“沉默与诞生”,展开独立而富有新意的议论,选择相似材料比较广泛,暗含古今中外多则名人名事,说明作者平时注重了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点题有力,文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沉默,一是呐喊,很好地进行了一番思辨和剖析,有所认定和否定,旗帜鲜明。引文也很简洁明了,击中要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