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昵称21405352 2020-12-03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西伯利亚永久冻土融化、南极创下20摄氏度的高温纪录……加之当前这场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毒肆虐全球,大自然一次次警告着人类: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巴黎协定》为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成为人类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但是,随着气候问题持续恶化,人类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

2020年9月21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正式发布《借助可再生能源实现零排放》报告,指出需要最晚在2050年实现所有领域的二氧化碳零排放,特别是要消除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碳排放,才能满足1.5⁰C的气候目标。

随后,我国也紧接着发布碳中和路线图: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外,我国还承诺与各国一起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值此全球经济亟待复苏、全球环境亟待改善的关键时刻,全球及我国国家层面气候保护计划的制定,无疑为未来发展指明了大方向。

1

科技不是自然的对手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在其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提出,近现代文明以来一个贯穿始终的焦虑——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给生物圈造成了创伤,但是漫长的人类历史并不具备把生物圈破坏和剥夺到山穷水尽、不可救药地步的力量;然而工业革命一开始,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大大提升,使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看上去,技术越进步,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就需要越多的能源与消耗,自然环境就会受到更深刻的伤害。

但事实逻辑真是这样吗?

纵观人类近代发展历程,科技的进步的确带来了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但追究根底,让科技与自然走向对立“怪圈”的罪魁祸首,是那些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只求眼前经济效益的短视之徒。

所幸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地球不是人类独享的财富,每一块土地,每一片雨林,每一只野生动物,构成共同的家园,地球需要保护,保护地球需要每个人参与。

“我们相信,科技不是自然的对手。”华为董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陶景文说。

雨林联结创始人兼CEO Topher White的亲身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观点。几年前,Topher White机缘巧合下,参加了印度尼西亚保护长臂猿的志愿者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他深刻意识到如果没有有效的工作方法,仅靠人力来寻找并阻止伐木行为,其实非常耗费时间且效果不理想。后来,雨林联结开发了一套以华为手机设备为核心的太阳能式雨林监听系统,名为“守卫者”。 

公开数据显示,基于云和AI的聆听,“守卫者”对雨林盗伐的识别准确率已提升到96%,大大提高了巡护员的工作效率,雨林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度明显上升。

“感谢有更好的技术支持与合作伙伴,我们现在可以储存约450年的录音量在云端,在2020年底,将实现全球6,000平方公里热带雨林的保护范围覆盖。” Topher White说。

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代理总干事Grethel Aguilar博士公开表示,科技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科技是应对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我们应当发挥科技的力量,为自然、为人类、为地球做出更多贡献。”

2

“千里眼”守护东北虎豹回家路


事实也证明,借助科技的赋能,人类探索自然和守护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在过去100年间,由于栖息地的消失和退化、强烈的人类干扰等因素,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东北虎的野外种群数量不足600只。

更令人揪心的是,与一只雌性东北虎定居至少需要500平方公里完整健康森林的理想规律形成惨烈对比的是,在中俄边境4000平方公里的狭长区域内,至少有38只东北虎和84只东北豹拥挤地生存着。

为了让这些美丽的大猫回归中国东北内陆的广袤森林,国内的生态学家们想尽各种办法,努力恢复它们的自然家园。

但研究初期,技术条件的限制让科研团队耗费大量的人力,依靠双脚翻山越岭,架设红外相机,并定期更换数据卡和电池,最终到手的数据往往是半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影像,监测数据不能及时获取,保护工作收效甚微。 

直到2020年5月生物多样性日前夕,从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频频传来好消息:先是两度拍到罕见的“神兽”白狍,后有天桥岭林区再度发现野生东北虎活动踪迹………

把这些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华为与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合作部署的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堪称“千里眼”。

据了解,这套“千里眼”系统能基于安装在此的95个LTE基站、上万台监测终端,能对中俄边境200公里长的虎豹跨境监测带、虎豹核心区和扩散区进行监测,全面跟踪自然环境下野生东北虎豹的生存状况。

“紧靠双脚或望远镜,很难保护好野生动物;应用美妙的科技,可以更好地建设美丽国家公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利民博士说。

不难预测,随着云、AI、5G等ICT技术不断发展,它们在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

3

更多环境保护可能性


除了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也可以开创更多环境保护的可能性。

“前沿科技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的关键力量。ICT产业可以帮助全球减少15%的碳排放。”国际电信联盟研究工作组负责人Bilel Jamoussi博士说。

这个观点的表达基于的事实是,科学测算显示,网络设备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约占整体生命周期的80%~90%,换而言之,排放主要是设备耗能产生的。因此,要减少产品碳足迹,节能技术是关键。

实际上,5G、云、AI、IoT、MR等ICT技术发展在促进绿色环保,尤其是减少全社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一直是关键的推动力量之一:这些创新技术一方面在减少自身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使能技术推广使用,帮助其他行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比如,远程会议大幅减少了企业所需的旅行次数;短信、即时通信等手段大幅减少了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的实体媒介,诸如明信片、贺卡、 信函等。

放眼未来,根据GeSI《SMARTer 2030报告》预测,得益于ICT产品能效的提升,ICT行业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比例将逐渐下降。到2030年,ICT行业的碳排放量预计达到1.25Gt,占全球排放量的比例降至1.97%;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受益于ICT技术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将达12Gt,几乎是ICT行业自身排放量的10倍。

从国内眼下情况来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及能耗的挑战。比如华为,一直以绿色ICT技术创新,借助网络设备端到端地降低ICT产品能耗,助力其他行业伙伴节能减排。

今年初,华为还公开承诺,将持续坚持创新,竭力实现“到2025年单位销售收入碳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范畴一和范畴二)相对于2019年下降16%,主力产品平均能效相比2019年提升2.7倍”的环保目标。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ICT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带来新思维、新模式、新实践,并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建智能世界”理念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环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也在影响地球上的每个人,并威胁着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长期生存能力。

如果将两大趋势结合来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遏制环境气候恶化趋势,借助数字经济下的ICT之力是最优选择;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技发展必将绿色环保挂钩,智能世界也应该是绿色世界。

按照当前环境气候保护的政策趋势,作为智能社会的基石,ICT技术将不断延伸向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碳足迹以外,必然会催生出更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可能性。

4

“农光互补”开辟宁夏旱漠披绿新路径


在探索科技带动经济与环保齐头并进的道路上,宁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土地资源是大自然馈赠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曾经的宁夏黄河东岸滨河新区,生态环境恶劣,荒漠广布,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汪毫无生气的黄色大海。

为了改善现状,当地政府积极引进宝丰集团,着手对16万亩的荒漠化土地展开可持续的生态治理。为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再种植苜蓿、改良土壤后,当地还开始种植枸杞,以求形成宁夏千年特色产业。

从2014年起至今,短短六年,当地荒漠植被覆盖率已提升86%,区域气候显著改善,往日的“死海”,变成了下有穰穰“红宝石”、上有“蓝海洋”、远看绿油油的生机土地。

“我原本是抱着改变环境的愿景来的,没想到因为改造生态衍生出的枸杞光伏项目还能为当地移民带来改变。”宝丰农场员工也对治理成果表示欣喜与意外。

当地村民也高兴地说,“以前土地贫瘠,但现在“种”了枸杞和光伏,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生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村民口中“种”的光伏,其实是宝丰集团创新思维,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与发展,通过华为智能光伏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深度融合,建起的占地3万亩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据了解,智能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煤55.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6.2万吨,为自治区传统能源后续发展年增加环境容量约223万吨。

可以说,在先进企业的科技助力下,宁夏不仅从一味依赖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更是通过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建设,一地多用,形成了农光互补的新型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


自然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单一性问题,它与生态治理、能源利用、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坚持绿色环保发展路线、制定环保应对策略时,从来都避免单一思路,提倡综合性、创新型思维。

从社会角度出发,科技发展如此迅猛,任何人都不应在技术普惠中被忽略;同样,环境保护如此紧迫,任何自然资源都不应从绿色世界中被无故破坏。

从企业角度而言,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在利用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自然环境安全的过程中,企业及其所积累技术的社会价值将持续凸显。反过来,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也正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机遇、新赛道。

为此,华为提出“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保护理念,重点围绕“减少碳排放”、“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促进循环经济”、“科技守护自然”四大方向,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具体来说:

“减少碳排放”方面,既要不断从管理和技术等层面在自身上进行节能减排的创新与实践,减少产品碳足迹,还要努力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节能减排,全方位构建绿色供应链;

“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可通过光伏、AI等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共同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为建设绿色智能世界添砖加瓦;

“促进循环经济”方面,需要从源头出发,在产品设计阶段优选环境友好型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提升产品耐用性、易拆解性,完善产品回收体系,使产品全生命周期材料效率最优,物尽其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科技守护自然”则主要利用技术手段,从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防御自然灾害三大方向入手,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守护自然,让自然受益于科技。

实际上,企业在以行践言、不断向社会贡献自身力量的同时,也是在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要想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这条新赛道上,赢得更多行业竞争及发展优势,就必须放眼长远,坚持创新,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6

向绿色地球未来迈进!


可持续的科技创新在带给人类便捷、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构建绿色智能世界、迈向绿色地球未来,已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多年以来,我国不乏部分具备长远战略思维的企业,已早早布局绿色发展路线。华为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过去30多年来,华为一直致力于打造创新领先的绿色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千行百业节能减排;在生产、制造、物流等环节,持续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携手全球合作伙伴,用ICT技术助力守护自然。

截止到目前,华为的产品已涵盖ICT产业端到端的各个环节。而且,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华为持续从多个维度进行节能技术创新。比如对于无线站点,华为推出了全室外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站点方案,能耗降低40%;在光传送领域,华为独有的光纤印刷技术,可用一台设备替代传统9台设备,功耗降低60%;在加速可再生能源普及上,华为通过信息技术与光伏技术的融合,提升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自2013年以来,累计贡献了超过1800亿度的太阳能电力,相当于种植了2亿多棵树……

“华为的愿景和使命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我们将持续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开放合作,与伙伴一起使能各个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说。

如果未来有更多企业能像华为一样,愿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创造绿色未来,绿色智能发展的目标将有望更快实现。

相信在科技与自然共生共创下,一个更美好的万物互联的绿色地球,也将从我们手中传递到子孙后代的手上。

(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