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并发作性脑部症状的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3例临床报道及文献复习

 闫振文 2020-12-04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sensory neuropathy,HMSN)又称Charcot-Marie-Tooth病(CMT)。根据临床和神经电生理以及遗传方式的不同,CMT可分为多种亚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CMTX)[1]。根据不同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定位,CMTX又分为CMTXl~5个亚型,其中以CMT1X最多见,约占90%。少数CMT1X患者可合并出现发作性脑部症状,并伴有可逆性脑白质病变,症状可反复发作,致病基因为负责编码神经细胞缝隙连接的缝隙连接蛋白β1(gapjunction protein-beta,GJB1)基因[2]。文中对经基因确诊的合并发作性脑部症状的CMT1X患者及中国文献报道的其他类似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静安区中心医院诊治的3例经基因确诊的合并发作性脑部症状的CMT1X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病例1

住院号689×××,男性,15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半天”于2011-08-18入院。

1.现病史:患者15d前突发右上肢远端麻木无力,30min后累及右下肢,伴失语。上述症状于10h内完全缓解。3周前有感冒史。运动发育正常,无家族史。

2.体格检查:脑神经(-),抬头肌力5级,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病理征(-),感觉共济佳,高弓足。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均正常。腰穿:常规生化正常,IgGindex+寡克隆带正常。红细胞沉降率599U·mL-1(正常值<200U·mL-1),抗双链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抗体(+),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lutablenuclear antigen,E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rtrophil cytoplasmicantibody,ANCA)均(-)。

4.辅助检查: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肌电改变,运动神经轻度髓鞘损害,左侧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42.3m·s-1,波幅6.3mV,正中神经MCV47.8m·s-1,波幅4.4mV,胫神经MCV44.5m·s-1,波幅8.8mV,左侧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s conduction velocity,SCV)47.8m·s-1,波幅7.4μV,正中神经SCV50.8m·s-1,波幅8.0μV,左侧腓肠神经SCV50.0m·s-1,波幅22μV(表1)。

5.影像学检查:头颅MRI(图1A~D)提示双侧额顶叶及胼胝体异常对称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见图1A、B,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呈低信号,见图1C、D。

表13例患者肌电图结果

注:MCV=运动传导速度,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SCV=感觉传导速度,SN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NP=未引出

图1病例1和病例3患者头颅MRI图

注:A~D为病例1头颅MRI,DWI(A,B)呈高信号,ADC(C,D)呈低信号。E~H为病例3头颅MRI,DWI(E,F)呈高信号,ADC(G,H)呈低信号

病例2

住院号723×××,男性,33岁。因四肢远端无力13年于2011-01-10入院。

1.现病史:患者20岁起出现四肢远端无力,表现为持筷、系纽扣困难,症状进行性加重,逐渐影响近端,下楼、下蹲起立困难。23岁时曾有发作性失语、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2h后缓解,运动发育史正常,无家族史。

2.体格检查:脑神经(-),抬头肌力5级,双上肢肌力5级-5级-4级-2级,腱反射(+),双下肢肌力5级-5级-3级-2级,腱反射未引出,双踝位置觉减退,双手双小腿萎缩明显,共济可,闭目难立征(+)。高弓足。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肌酶、甲状腺功能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421U·mL-1,RF、CRP、ANA、EN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antibody,AMA),ANCA均正常。

4.辅助检查: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伴髓鞘损害改变,右侧尺神经MCV38.6m·s-1,波幅0.9mV,正中神经MCV31.6m·s-1,波幅1.3mV,胫神经MCV25.5m·s-1,波幅0.04mV。右侧尺神经SCV38m·s-1,波幅0.9μV,正中神经SCV41.8m·s-1,波幅1.3μV,右侧腓肠神经SCV32.8m·s-1,波幅1.6μV(表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提示左耳~波、右耳~波峰间潜伏期均延长,伴波波幅降低,提示听觉神经通路脑干损害。

5.影像学检查:头颅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3

门诊患者,男性,20岁。因“四肢无力10年余,发作性口角歪斜,言语不清3次”于2014-08-01来院就诊。

1.现病史:患者15d前反复出现发作性口角歪斜3次,喝水后左侧口角有水漏出,每次持续1~1.5h。患者自幼走路易跌倒,小学时有握笔费力,初中走路姿势出现异常,脚跟脚尖行走困难,蹲下站起尚可。

2.体格检查:神清,气平,对答切题,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弓形足,垂状趾,脚跟脚尖行走不能,双上肢肌力5级-5级-5级-4级,双下肢肌力5级-5级-4级-3级,Romberge征(+)。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未见异常;ANA、自身抗体、ANCA均(-);脑脊液常规+生化未见异常。

4.辅助检查: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肌电改变,运动和感觉受累,轴索为主,伴髓鞘受累,左侧尺神经MCV及波幅未引出,正中神经MCV34.7m·s-1,波幅1.9mV,胫神经MCV37.5m·s-1,波幅2.6mV。左侧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腓肠神经SCV,波幅均未引出(表1)。

5.影像学检查:头颅MRI(E~H)提示双侧放射冠区脑白质及胼胝后部异常对称信号,DWI(图1E,F)呈高信号,ADC(图1G,H)呈低信号。

基因检测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患者静脉血2mL抗凝,离心柱法(试剂盒购自天根生物,中国)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参考文献[3,4]针对GJB1的1个外显子合成引物,上游5’-TCCTCCATGCGTAACTTAAT-3’;下游5’-TTCATCACCTTCCTTAGGAC-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体系25μL,Taq酶扩增,退火温度55oC,共循环32次。1.2%琼脂糖电泳鉴定PCR扩增产物。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所有产物均进行正反双向测序(华大基因,中国)。

结果

3例基因检测结果

检测发现3例患者均存在GJB1基因突变:病例1(图2)为c.399G>T(p.Trp133Cys);病例2(图3)为c.556G>A(p.Glu186Lys);病例3(图4)为c.851G>A(p.*284serext*51)。病例1和病例2为已报道突变位点[56],病例3为终止密码突变,尚未有相关报道。

中国文献检索的合并发作性脑部症状CMT1X患者资料分析

图2病例1GJB1第2号外显子PCR扩增片段正向测序

图3病例2GJB1第2号外显子PCR扩增片段正向测序

图4病例3GJB1第2号外显子PCR扩增片段正向测序

搜索万方、知网、Pubmed数据库共收集了5例中国文献报道的合并发作性脑部症状CMT1X患者的文献。

将中国已报道的5例有发作性脑部症状CMT1X患者以及本研究的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型进行总结(表2)。自2007年以来总共报道8例患者[7~9],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在9~23岁,发作性脑部症状包括言语障碍,肢体无力,吞咽障碍,口角歪斜等,周围神经病理(3/8例)均提示轴索受损,肌电图(4/8例)提示明显波幅下降,伴或不伴传导速度轻度减慢,头颅MRI(6/8例)提示双侧对称白质异常信号,其中2例患者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

表28例CMT1X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突变位点总结[7~9]

注:年龄=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的年龄;P1~5为中国文献已报道的病例

讨论

CMT是一类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发病率大约为1/2500。在近期的一项对787例CMT患者进行的研究分析中,CMT1X仅次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1A(占55%),占15.2%[10]

CMT1X的责任基因GJB1在1993年被发现,编码缝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32,CX32)[11]。既往的8个CMT1X家族的研究证明,GJB1位于X染色体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超过400种GJB1基因突变[12]

CX32隶属于脊柱动物中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形成缝隙连接。髓鞘神经膜细胞中表达CX32,形成了髓鞘间的缝隙连接,为小分子和离子的扩散提供了髓鞘间的通道。在少突胶质细胞中CX32同样表达,参与了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的连接耦合[13]。CX32对于髓鞘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另一种由GJA12基因突变而使少突胶质细胞中的缝隙连接蛋白47(CX47)功能缺失的疾病中,儿童因髓鞘形成不足而发展成脑白质病[14]

CMT1X呈X连锁半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见儿童或青少年起病,亦可见成年起病者。以往报道中女性少见,且临床表型相对较轻[15]。CMT1X的周围神经病变与其他CMT类似,在最初发病的20年内,主要表现为长度依赖性的运动神经受损,感觉神经的受损程度轻重不一,同时可伴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部畸形(包括高弓足和垂状趾等)[1]。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病理提示轴索受损可合并脱髓鞘病变[8]

合并发作性的脑部症状是CMT1X的特征性表现[1016],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无力、吞咽困难、失语或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和面瘫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点略有不同,Al-Mateen等[16]总结了20例CMT1X合并发作性脑部症状的患者,发现1例26岁男性患者出现的不典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持续了2周,其余19例相对更年轻的患者症状均在3d以内恢复。另有报道1例44岁CMT1X男性患者,出现了永久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颅MRIT2序列可见脑桥异常信号并伴强化[17]。因而认为,年轻患者往往出现可逆性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症状;而年龄大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会比较长,甚至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16]

本研究报道的3例患者均为男性,3例患者出现发作性脑部症状的年龄分别为15岁、23岁和20岁;症状包括失语和言语不清、肢体无力、面瘫,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10h、2h和10min;3例患者均无明显后遗症状。3例患者在发病时均有周围神经受累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四肢远端无力、肌肉萎缩、弓形足和垂状趾等。3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均有明显异常,病例1为轻度髓鞘损害,病例2和病例3均提示明显轴索合并脱髓鞘损害。

检索文献收集的中国文献报道的5例类似患者同样为男性,均于儿童及青年期起病;5例患者出现发作性脑部症状的年龄为9~13岁,年龄相对较小;除言语障碍,肢体无力及面瘫外,另有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最短10min,最长持续20h,均无明显后遗症。就诊时均有明显周围神经受累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除1例患者未行肌电图检查,余4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均异常,其中2例提示明显轴索损伤,2例提示轻度脱髓鞘损伤。其中3例患者行周围神经活检,病理均提示明显轴索损伤。

总结8例患者资料,表明CMT1X在中国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早,见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出现的发作性脑部症状均可自行缓解。肌电图提示重度轴索损伤及轻度髓鞘损伤,周围神经病理发现轴索损伤支持CMT1X诊断。

为何GJB1基因突变在CMT1X中导致可逆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目前原因不明。可能与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缝隙连接处的通讯中断、细胞间的分子、离子通道扩散障碍导致的细胞间液体弥散障碍有关。该设想可以解释CMT1X患者在急性期的头颅MRI出现弥散受限表现[13]。Al-Mateen等[16]发现超过半数患者头颅MRI提示弥散受限[16]。Abrams等[18]认为CMT1X的发病机制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有关。CX32的缺失使神经胶质细胞间连接减少,导致轴索细胞外钾离子增多去极化,线粒体需求急剧增多,引发功能障碍。患者的头颅MRI异常信号多累及胼胝体压部,与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毒性作用易引发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类似,推测与这些部位的线粒体功能薄弱有关[19]

CMT1X患者的头颅MRI可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脑白质病变,病灶多位于脑室周围和胼胝体压部。Wang等[6]总结了74例CMT1X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其中仅4例患者头颅MRI未见异常,22例患者未提及MRI检查,余48例患者均可见异常白质信号。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头颅MRI呈现长T1、长T2病灶,DWI和FLAIR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20]。患者也可能仅存在脑干诱发电位或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但无MRI的异常表现[10]。目前研究认为,在发作期及发作后1周内患者头颅MRI提示双侧对称性脑白质病变,侧脑室旁及胼胝体压部明显,符合以上特征。P5和本病例2头颅MRI未发现异常,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存在异常,提示中枢受累。头颅MRI未见异常可能与检查时间不在发作期有关。

Sato[21]对CMT1X患者的头颅MR波谱(MRS)、弥散张量成像(DTI)进行了随访分析,发现患者的MRS在急性期有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下降,随着时间推移,NAA值逐渐上升。由于NAA值主要反映神经元及轴索损伤,而神经元损伤为不可逆性,CMT1X患者出现的可逆性脑白质病变实际上是一个可逆性的轴索损伤,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已发现的CMT1X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移码突变和缺失突变。Takashima等[22]发现缺失突变患者的症状仅表现在周围神经系统,而其余类型突变则往往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本研究2例已知点突变患者均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在以往的报道中,p.Trp133Cys病例提示为中等程度的脱髓鞘型周围神经病,与本病例1相符;p.Glu186Lys病例报道出现早期听力下降,并未有类似发作性脑部症状描述,无头颅MRI异常,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存在异常[62223],与本病例2症状类似。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若患者表现为发作性脑部症状且合并周围神经病,则应高度警惕CMT1X可能,需进一步行电生理和基因检测。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除个别患者呈持续性外,大多数可以自愈,因而不需要特殊治疗[68]

参考文献(略)

如果各位诸君觉得阅读本文有所收益,不妨点击最下面广告,点击关注后如果不喜欢,随时可以取消关注,多谢支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