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吸内科及其他非神经精神疾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68例分析

 闫振文 2020-12-04

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但也可由其他非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引起,作为呼吸内科医生必须综合临床所有资料,包括认真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寻找真正疾病所在,有时需要多学科会诊,才能正确诊断,以便及时正确治疗,达到治愈目的。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呼吸内科及其他非神经精神疾病住院患者68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01—2015-01收治的68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25~91岁,平均54.3岁;神经精神症状:浅昏迷18例,深昏迷5例,昏睡5例。局部肌肉抽搐9例,全身抽搐5例。头痛、恶心、呕吐5例,胡言乱语2例,一侧肢体偏瘫3例,肌张力降低5例,出现巴宾斯基征3例,健反射降低8例。

1.2最终确诊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发作伴肺性脑病28例,重症肺炎1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3例,并发颅内转移2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5例,电解质紊乱13例(并发低参性脑病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低血糖昏迷3例。

2治疗与结果

28例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伴肺性脑病,经积极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应用和改善通气等常规处理;16例曾经无创通气,感染得到控制,神经精神症状消失;10例先无创通气后病情无好转而改为插管行有创通气,其中8例病情得到控制,神经精神症状消失,死亡2例;1例同时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多方救治无效死亡;1例合并曲霉菌感染,男,81岁,抢救无效死亡,死于呼吸衰竭。

重症肺炎10例,积极控制感染加强支持治疗,治愈9例,1例死于呼吸衰竭,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颅内转移2例,转脑外科手术治疗,1例突然抽搐后突发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5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经扩张血管,利尿等处理治愈4例,1例合并肺性脑病,经抢救无效死亡。电解质紊乱13例(低渗性脑病3例),糖尿病酸中毒6例,低血糖3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68例呼吸内科及其他非神经精神疾病疾病患者合并有神经精神症状患者治愈63例,死亡5例。

3讨论

3.1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机制

其主要基本病理是低氧血症或(和)高碳酸血症:AECOPD和重症肺炎时基本病理基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引起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以及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功能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以及发热,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耗氧增加。严重的呼吸困难时其耗氧量可达正常的十几倍[12],而低氧血症引起无氧代谢增强,有氧代谢减弱,体内乳酸增加,pH值下降,ATP生成减少,脑细胞钠泵失调,pH值下降,使毛细管通透性增加均使脑细胞内水分增加,和间质水分增加,形成脑水肿,加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中枢的直接作用,因而AECOPD和重症肺炎均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由此可见控制感染改善通气,是治疗的根本,临床医师应时刻铭记。

低氧血症可引起肺血管收缩,不仅是动脉血管而且肺静脉亦收缩,同时低氧症可引起肺血管的重塑[3],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增大,当COPD急性发作时,低氧血症加重,而肺动压症增高,右心功能不能代偿时则出现右心功能不全,大循环淤血,COPD反复急性发作,肺动脉压在进一步增高,因此COPD稳定期的治疗更应重视,预防其急性发作,尽量减少急性发作,流感疫苗定期注射,对COPD的急性发作起着较好的预防作用。

3.2代谢类疾病

本组电解质紊乱1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低血糖3例,共22例,占比例亦较高,虽然积极处理后均被治愈,但亦应重视。另有1例高血糖高渗状态: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感冒后咳嗽、咳痰加重,有院外不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进食渐减少,后出现淡漠、嗜睡、反应迟钝,尿量减少,门诊以AECOPD、肺性脑病收入病房,急查血气CO2分压不高,而血糖40.3mmol/L,尿酮体阴性,有效血浆渗透压326mosm/L,经内分泌科会诊,确诊高血糖高渗状态,转内分泌科治疗,神经精神恢复正常,病愈出院。本组病例中慢支急性发作,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5例,其中3例既有型呼吸衰竭又有冠心病左心室增大,既有肺水肿,又有体循环淤血,多次与心内科共同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经两科精心治疗4例治愈。1例突发心梗,抢救无效死亡。作者体会凡有慢阻肺急性发作,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其呼吸困难,鉴别起来十分困难,多学科会诊十分重要,有时观察输液速度以及利尿后的病情变化是非常重要。

3.3体会

非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如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呼吸内科医师应认真了解现病史、既往史,认真进行全身的体格检查,作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是否为呼吸内科疾病引起,必要时请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最终弄清精神神经表现引起的确切原因,真正明确诊断,非呼吸内科疾病引起者应与相应科室,共同会诊并制定治疗方案,使得更及时的诊断,最终达到不误诊又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之目的,同时作者也体会到作为一个专科医生应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减少误诊,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略)

如果各位诸君觉得阅读本文有所收益,不妨点击最下面广告,点击关注后如果不喜欢,随时可以取消关注,多谢支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