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三联征——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综合征

 闫振文 2020-12-04

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它具有病情重、发展快、预后效果差以及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12]。大约10%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造成梗死、脑水肿以及脑疝,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本研究选择3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通过分析3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探讨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现报道分析如下。

1资料

(1)病例1:患者男,51岁,右侧肢体无力、意识模糊1天,以脑梗死症状入院。入院前,患者坐立时发生右侧肢体无力,当时可行动,但该症状进行性加重,发病2h后右侧肢体已经完全瘫痪,并发生意识模糊、无法被唤醒。采用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左供区)大片低密度灶、脑组织肿胀;血压165/95mmHg,轻度昏迷,疼痛刺激后发现右侧肢体无反应,右侧Babinski(+)。患者无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史。入院后,立刻采用大剂量甘露醇进行降低颅压。发病后第3天,再次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供区梗死恶化,脑组织显著肿胀,中线有轻微移动。发病第6天,头颅MRI检查发现左供区脑梗死,同时中线结构移位。治疗50天后,患者转为植物状态。

(2)病例2:患者女,68岁,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发病6h后以脑梗死再做入院。查体:嗜睡;左侧中枢性面瘫等;肌力0~I级,Babinski(+)。患肢痛觉刺激无反应。患者有风心病、高血压等病史。头颅CT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密度略微降低,脑回变宽,脑沟变窄,脑组织肿胀。发病第3天,头颅MRI检查发现该梗死区组织显著肿胀,向大脑臁下移位。采用大剂量脱水、降低颅压等措施,治疗30天后,患者患肢严重瘫痪。

(3)病例3:患者男,61岁。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无力,以脑梗死症状入院。查体:嗜睡;右侧中枢性面瘫等;肌力0~I级;Babinski(+)。感觉系统查体未正常。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片低密度梗死影。入院后第2天,头颅MRI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半球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长T1、长T2异常信号,中线移位,脑干受压变形。入院第3天,患者发生深昏迷、窦性心动过速以及血压降低等症状,实施呼吸机通气,同时使用升压治疗措施,最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2讨论

本研究探讨3例该类症状患者头颅MRI转归特点。病例1发病时,左供区大片脑梗死,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半球肿胀、灰白质密度分布模糊等梗死表现。疾病恶化表现为左半球水肿恶化、脑组织移位,并发生左供区缺血、梗死。病例2就诊过程中,已发现右供区脑梗死,检查发现右大脑半球密度降低、脑组织肿胀等表现。T1表明脑组织的移位导致大脑前动脉受压于脑组织与大脑臁,最终引起该区缺血和梗死。病例3检查发现左供区大片脑梗死影,发病第2天,检查发现左供区大片脑梗死,且病变脑组织移位,脑干受压变形。通过研究3例患者的影像转归,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点:均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片梗死、脑组织肿胀移位,并发生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笔者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1)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梗死产生,脑组织肿胀,颅内压升高;(2)颅内压不均衡,导致脑组织移位;(3)脑组织移位造成脑部受压。病变移向对侧半球时,脑组织与大脑臁挤压大脑前动脉,可导致该区继发性梗死产生;若脑组织移位向下轴,可导致脑干受压表现。

笔者将大脑中动脉梗死、脑组织移位以及脑组织受压的过程称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大脑中动脉脑梗死”表明其出现的病理基础,“三联征”表明其特征性表现。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形成基础为大脑中动脉区大片梗死、颅内压升高、颅内压梯度产生以及脑组织移位[34],从而导致组织受压,并引起新神经结构受损,使病情进一步恶化[5],因此该综合征的发生一般表明患者病情严重。本研究3例患者,死亡1例,转归为植物状态1例,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例。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从侧面反映了该区域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但该综合征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