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癔病1例

 闫振文 2020-12-04

患者,男,18岁,刚入伍新兵。入伍10天体能训练时,突然倒地,四肢抽动,表情痛苦,被战友急送门诊。

查体:强迫体位,肌张力增高,四肢不自主抽动,体温37℃,脉搏10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85 mmHg,精神紧张,口唇无紫绀,神智清楚,可以听懂医生言语,牙齿轻度闭合,发音受限,语音含糊,吐字不清,张口流涎。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四肢抽动,被动检查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变换体位困难,主要以屈曲位为主。

发作时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稍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率105次/分,节律齐。右上腹轻度胀痛,可以忍受。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肠鸣音7次,无其他异常音。心电图检查正常,

血液化验: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0 U/L,其他各项均正常,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肝胆B超检查正常。

给予吸氧,肌注地西泮10 mg,半小时左右症状明显减轻,除感全身乏力外,无其他不适。追问病史,以前无类似情况发生。

此后半月内又有两次发作,症状类似,每次对症治疗后缓解。队干部了解,患者家族四代单传,家庭条件优越,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对参军入伍一直有抵触情绪,在家人及朋友的多次劝导下勉强同意参军,对部队训练认识不足,入营后随即进行新兵强化训练,本来自身体质一直较差,加上个人不求上进,自感压力太大,多次表露退兵想法。

平时不喜欢与战友交往,经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室内发呆或玩弄随意一个小物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有不安情绪,对单位事或其他战友事漠不关心。极度厌恶军事训练,在入营起始阶段连队组织的每日体温检测中,发现有两次体温作弊行为,总找理由请假逃避军训。

结合每次患病均无明显诱因,门诊检查配合度差,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体征,经一般对症治疗很快缓解。因此初步诊断为“癔病”。半月后发作频率明显增加,即使不训练也有发作,症状加重,治疗后缓解时间延长,脑电图检查、脑部CT检查均未见异常。

转诊上级军区医院,血清铜蓝蛋白为100 mg/L,血清铜为8 mmol/l,24小时尿铜明显增加,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正规治疗2个月,痊愈归队。其后一年均未发作,定期复查血清铜均正常。

肝豆状核变性属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肝损害、锥体外系症状与角膜色素环等为主要表现。本病通常发生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男性多于女性。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约年龄11岁,以神经症状起病者约平均19岁,少数可迟至成年期。

绝大多数患者先出现神经症状,少数先出现肝脏症状,也有少数患者首发症状为急性溶血性贫血、皮下出血、鼻衄、肾功能损害及精神症状等。起病缓慢,大多隔代遗传。少数由于外伤、感染等原因呈急性发病,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及神经损害症状。

此例病人没有家族史,临床症状不典型,仅表现出脑型部分症状,虽有肝区胀痛,但肝B超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CT扫描也未见异常,容易误诊。加上基层医院条件所限,确诊困难。患者发病处于军训期间,配合度差,加上受先入为主式诊断思维影响,造成误诊。

事后回想整个过程,还是有一些教训应该吸取。

(1) 对病人的临床表现没有深入挖掘与思考,病人手部震颤没有发现,同时构音障碍也比较明显,讲话声音含糊、缓慢,发作时发音困难;

(2) 病人动作迟缓,屈曲姿势及变换姿势困难,也是本病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典型症状;

(3) 病人一直有肝区胀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肝B超检查轻度肿大,符合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脏表现,但未引起注意,而是考虑是军训活动剧烈所致,出现考虑偏差;

(4) 病人具备本病精神方面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有情感失常表现:精神不安,容易激动,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对战友事漠不关心,没有高度重视;

(5) 也是最应该反省的地方,从一开始就患了先入为主毛病。因为近年来军训力度加强,强化训练期间患癔病人数有所增加,一发现有类似病人,就带着目标去找诊断依据,从而导致思路狭窄,诊断偏离正确方向,最终导致临床误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