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卞阿根 | 洋铫儿煨粥

 丁中广祥 2020-12-04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我的初中   堆草堆

带父母进城   赵一锅   我是老前辈

洋铫儿煨粥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用有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盖子一揭,十分粘稠滋润,那扑鼻的香味顿时会吊起人的口味。若在食用前加点老红糖(那时候白糖很少),那美味儿甭说有多馋人。

瓦罐,俗称洋铫儿,是要土烧制而成的。洋铫儿有大有小,大些的高20来厘米,口面直径约15厘米,低面直径约12厘米,铫壁0.4厘米厚,有一只抓手耳,盖口是一个扁圆形的,厚度在0.4厘米,比铫口稍大些,形似一个大茶杯。在五十年前的农村中,这样的生活用品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具备。

农户人家,在过去的年代里为什么都备有这样的生活用品呢?那时候的农村中不像现在,烧茶煮饭炒菜用的都是电水吊、电饭锅和煤气灶,千家万户使用的都是用土基或碎砖块砌筑的土灶(俗话叫大锅灶,也叫大锅),主要是烧柴草。

在那个贫苦的日子里,不仅粮食紧张,而且烧草同样缺乏,家中备上洋铫儿,晚饭烧好了,人口多的人家,晚饭后洗脸洗脚靠汤罐里的水是不够的,就用其装满水,盖好盖,把灶堂中间的柴草火星灰用火叉拨开,将洋铫轻轻地儿放进去,再用火叉将火星灰拨围在它的旁边。使用洋铫时一定要小心,尽量不能碰撞到它的壁,因为它是用土烧制的,铫体很脆弱,如果施放和拨动火星灰时用力碰到它,就会将其打坏。晚饭吃好了,洋铫儿里炖的水也烧烫了,取出来全家人分用着洗脸洗脚,省下了烧水的柴薪。

在农村中,洋铫儿不仅是用来炖水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它的用途。比如,家中有老人和孩子身体不舒服,口味不好,吃不下无滋无味的粗茶淡饭,或家中有生了婴儿的妇女,需要营养时,就用它来煨粥。但由于大米紧缺,根本没有条件全家人都煮大米粥吃,早饭或午饭煮好了,就抓两把米一淘,放入洋铫儿中加上水,盖好盖子,放进灶堂里煨。如果是煨给坐月子的妇女吃,还会加上几粒红枣儿或少许红豆,给其增加营养。两个时辰的功夫,洋铫儿里的大米粥就煨好了。用洋铫儿煨粥时,灶堂里烧火的柴薪,使用的必须是豆秸或碎杂树条之类的耐火柴薪,这样底火才旺,煨好洋铫儿里的粥。

用有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盖子一揭,十分粘稠滋润,那扑鼻的香味顿时会吊起人的口味。若在食用前加点老红糖(那时候白糖很少),那美味儿甭说有多馋人。坐月子的妇女在食用时都是要加些老红糖的,因为老红糖暖性,妇女刚刚生产,身体虚弱,经不住寒气,要配合喝艾茶来保暖驱寒。

要说用大锅煮出的大米粥,与用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之相比,口味相差及远;如若用电饭锅煮出的大米粥与之相比,那更是远别千里。

现龄五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上没有吃过用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根本没有那种味蕾享受的感觉。只有五十岁以上吃过用洋铫儿煨粥的老辈人,才能深有体会,念念不忘那个难以抹去的味儿。洋铫儿煨粥,不愧为我们家乡乡土饮食文化中的一大名牌粥羹。

如果现在有一罐用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放在你面前的话,它一定会诱惑你嘴不离碗地吃上两大碗,不是因为你的饥饿而为,实在是你贪图那滋润柔和无比的粥味儿。

现在农村中还有用柴薪烧大锅灶的,要想享受品尝到用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的那个美味儿,去农村走走,煨上一洋铫儿吃吃,饱福这辈子没有吃过的,用洋铫儿煨出的大米粥,也算是人生一乐,趣味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