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隐士叶绍翁的好诗,恬淡有趣,第二首入选小学课本,读完必赞

 六不和尚 2021-02-02

和尚有话说

 

今天这组诗值得细读,诗中有诗人的真性情和温柔心。

南宋偏安于江南,有识之士对此多有不满,故而多以诗讥讽朝政;也有诗人坚持自己的节操,隐居山林,在孤独中保持着高洁与冷傲。

叶绍翁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平易含蓄,言浅意深,让人回味悠长。他虽然隐居山林,却坚持着自己的风骨和操守,也饱含对世事不公的哀叹,因此,读他的诗,既能感受文字之美,更能从中领略到文人的胸怀与信仰。

王和尚说:诗之所以动人,因为其中流淌着诗人的热血与真情,也饱含着诗人的思考与感悟。

因此,这六首诗,越细读越有韵味。

王和尚读诗:南宋隐士佳作

1.鹭

无事时来立葑田,几回惊去为归船。

霜姿不特他人爱,照影沧波亦自怜。

葑田: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意境高妙,备受传诵。叶绍翁是南宋“江湖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无意仕进,长年在西湖畔隐居,他号“靖逸.,“靖”北宋隐士林和靖之“靖”,而“逸”则是山林隐逸之“逸”,从其号,可看出他厌倦官场,向往山林之趣的性格。

而这首绝句,恰好是他性格的最佳写照。

白鹭,因其洁白无瑕,自由自在而常被诗人欣赏。李白有诗赞白鹭说“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北宋梅尧臣也赞美白鹭“不与雁鹜竞,风标亦自闲。”均是着眼于白鹭的“无心而闲”,“无争之欲”。叶绍翁此诗也是如此。

诗的起句即写白鹭之闲,故称其“无事即立”;进而写白鹭的“霜姿”,最后写白鹭的“孤芳自赏”。可见在作者笔下,白鹭高洁而悠闲,并且无欲无求,顾影自爱,这就是作者性格的象征。

白鹭为何因归船而惊去呢?其实有深层的含义。

其一,白鹭心闲而不喜喧闹,故而见到拥挤的归船而飞去,它不愿被红尘烟火沾染,只愿保留自己的洁白和独立。

其二,渔人架船归家,白鹭却惊飞,可见,白鹭随遇而安,不愿意被束缚,而自愿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归船满载而归,白鹭却无意收获,无意索取,过着自在随性的生活,虽然清贫而不觉其苦。

其三,白鹭不靠近人,不沾染人间烟火,也不愿意被束缚被拘谨,因此见渔船而惊飞,可见她无争竞之心,却谨慎地保护着自己,冷漠中带着潇洒,封闭中向往自由。

因此,白鹭就是叶绍翁的性格象征,他甘愿隐居,不问世事,在俗世洪流中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节操,虽然孤独却也自得其乐。

2.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是叶绍翁最著名的诗篇。

“不值”,即欲拜访朋友进院游玩而朋友不在。

这首诗的虚字运用得特别精彩,需要细细留意。“应怜”即应该是怜惜之意,表示推测。朋友应该是担心踩坏了他园中的苔藓,故而久叩门而不开吧。“小扣”,即轻轻敲门之意,作者也很担心自己打扰了园子主人和园中的花朵,故而轻轻叩门。主人怜惜苔藓,作者又怜惜花朵,宾主二人都爱花且怜花,写得相映成趣,志趣相投。

应该注意的是,“应怜”乃是推测之意,是作者给主人不在找的理由,而这就把主人的志趣和性格刻画出来了。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首联有不同版本。有个版本为“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嫌”则有嫌弃鄙薄之意,写得园主人爱花而嫌弃朋友,既不合情理,也显得生硬。

而“十叩九不开”,则不成句意,敲十次门有九次都没人开门,虽然“十扣”写出作者渴望游园的急切之情,却不如“小扣”写得充满情趣。“九不开”,则总有一次开门,那么,这次是开门还是没开门呢?如此写,二联隔墙而望的美感就削减了许多。因此,“小扣柴门久不开”才为后文积累的情感和力量。

渴望游园而主人不在,作者心怀怅怅,但是下文却陡然一转,精神俱现。虽然无缘进园赏花,但是满园的春色却蓬勃如火,小小的院墙是阻挡不了的,一枝开得灿烂的杏花探头而出,这足以让作者感受到园中的春色了。

尾联写得蓬勃而有生趣,且富有画面感,历来被人激赏。而作者的怅惘之情也因之削减,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3.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叶绍翁的名篇。

“所见”即是速写,截取生活中的片段成诗。这首诗初读很美,细读却让人伤感。

作者首联以景铺排情绪。落叶萧萧,递送寒声,江上秋风,行旅漂泊,渲染出萧瑟冷清之感。而“动客情”则是这首诗的关键,“秋风起而动归思”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典故来源于《世说新语》。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而动了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菜肴“菰菜莼羹”。作者也是因见秋风起,落叶飘落,而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有趣的是,作者下文却不写“动客情”,而是以一个画面结束全诗。夜深之时,看到篱笆外有灯明亮,他知道那是此地的小孩在捉蟋蟀。为何要写儿童捉蟋蟀呢?

其中有三层含义。

其一、作者客居无聊,内心的乡愁无处排遣,只好看儿童捉蟋蟀来打发时间。儿童的欢乐正好反衬他内心的孤独。

其二、夜深之时,作者仍在观看,可见他是多么无聊,伫立的时间多么长,而他心中的愁绪和思乡之情又是多么绵长而厚重。

其三、作者选择儿童捉蟋蟀这个意象,其实是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孩子。想来此刻,自己的孩子也在捉蟋蟀吧?因此他虽然没有点出思念子女,感情却在凝望中透露无遗。

因此,第二联仍然是围绕“动客情”而写,且写得含蓄蕴藉,温柔绵长。

这就是叶绍翁诗的特点,浅浅文字中饱含浓重的情意,含蓄而不空洞,细腻而不扭捏,自然流转,不知不觉就打动了读者。

4.田家三咏 其三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这首诗饱含着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豪富子弟的讽刺之情。

诗的首联刻画贫苦妇人的生活细节

“抱儿送饭”从情事上写出其辛苦,而“灶烟画鬓”则从外貌上来刻画。她生活辛苦,既要照顾幼儿,又要给田中忙碌的丈夫送饭,以至于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好好打扮自己,只有用灶火的烟灰来描眉画鬓。这就写出农妇的辛苦和贫穷。

如此忙碌的季节里,那些富家女儿在干什么呢?她们在幽静的庭院里,悠闲地荡着秋千。典型意象的对比,更有视觉冲击力。贫苦农妇在“抱儿送饭”,富家女儿在“荡秋千”;贫苦农妇以灶烟画鬓,而富家女儿则是“红袖”飘飘。如此对比,作者对农家辛苦的同情之意跃然纸上。

更妙的是,作者在第三句开头用了“争信”二字,即怎能相信,怎能想到。贫苦农妇如此辛苦,怎么也想不到富家女儿可以生活得如此悠闲自在!因此“争信”二字,从农家妇女角度出发,更增强了对比的力度,也增强了讽刺之意,对农家贫妇的同情也增加了一倍。

王和尚说过,写这类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比如杜甫曾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宋朝张俞有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水浒传》中有诗说“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等等,都是以强烈的对比,来表示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因而也更有力度。

5.九日呈真直院

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叶绍翁一生只做过小官,而后长期隐居。可见他对官场是何等的厌倦,对自由又是何等的向往。这首诗即饱含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九日”即重阳佳节,“直院”,宋代官名,指入翰林学士院而未授予学士职者。“真直院”就是作者的好朋友真德秀。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秋风骤起,作者涌起浓烈的思乡之情。这是第一层含义。重阳登高,与友聚饮,乃是文人乐事,但是作者却无意于此,所以他说“破帽从渠自在斜”。“破帽”,暗示作者生活清贫,风吹衣冠,任它随意倾斜,这既写出了他的失意,也写出他的疏狂。

“孟嘉落帽”是古人写重阳节常用的典故,表示文人(孟嘉)喝酒洒脱狂放,连帽子掉落都不自知。而作者却反用其意,既写出自己的潇洒旷达,又暗含寥落孤寂之意。因秋风而思乡,因思乡而无意饮酒,故而强装洒脱。

作者渴望回到家乡,用了“肠断”可见思乡情之浓烈,而“归未得”又写出他身居小官,不得自由的无奈。故而他只好“借人篱落种黄花”。一个“借”写出他的寒酸和对当下生活的不满。为何要“种黄花”呢?黄花即菊花,这里很明显用了陶渊明“东篱种菊”的典故,他渴望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决意退隐江湖。

因此,这首诗中所谓的“思乡”,其实是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他渴望自由,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屈居下僚,琐事缠身,只有借“种菊”来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之情。

这首诗,紧扣“重阳节”,写秋风、写落帽、写采菊,写思乡之情,而其中充溢的却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屈居下僚的不满之情。故作潇洒中蕴含着无奈,身居小官却向往隐居,是这首诗蕴含的深意。

6.烟村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这首诗充满悬念之趣。

作者漫步野外,隐隐烟村,“烟村”以“隐隐”修饰,足见村落隐藏在迷蒙之中,只能听到犬吠之声而不知其具体所在。所以他说:欲寻寻不见人家。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感。村落就在前方,却寻不到入口,既引写出作者寻找的急切之情,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这时候,桥边溪水之中,漂来几片桃花花瓣。“流出碧桃三数花”一句,像镜头一样定格,充满画面感,而作者始终没有寻找到烟村所在。三数,即少量之意。

这首诗,不能不让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隐藏在深山之中,只有沿着桃花的痕迹才能进入。而作者笔下的:“烟村”,有桃花,有犬吠,朦朦胧胧而不知其具体所在,就像他要寻找的“桃花源”。

联系到作者所生长的背景,叶绍翁生活在南宋中期,长期隐居在西湖之畔,他是不是也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呢?但是他只看到鲜艳的花瓣从溪水中漂来,而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却遍寻不见。这不能不说暗含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之情。

北宋秦观有诗句说“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南宋陆游也有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叶绍翁的诗意均有相似之处,却不如叶绍翁诗显得迷茫和飘忽,因为此诗暗含了叶绍翁对世事的感慨。

头条新闻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这四副对联有深意,抄来当座右铭吧

杜甫被忽略的佳作,缚鸡行你读过么,有趣又深沉,包含儒家大胸怀

南宋最后的好诗,血泪写成的呐喊与哀吟,诗人风骨,读后一声长叹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