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将帅和他们的老师(一)

 金色年华554 2020-12-04

尹烁勋 尹高朝

开国将帅和他们的老师(一)

朱德的老师青年张澜

蒙师的启迪

——朱德和席聘三

农家子弟 踏进学堂

1960年3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年逾古稀的朱德,回到了他阔别60载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

开国将帅和他们的老师(一)

朱德故里——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

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父老乡亲,仍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他怎能忘却童年挑水时的小路?又怎能忘却儿时嬉水的池塘?更使他难以忘却的,是席家垸的那间农家宅院。在这里,他学习了9个春秋;也就是在这里,他接受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树立了以天下事为已任的雄心壮志。六十多年了,一个甲子年过去了,倘若早已亡故的启蒙老师——席聘三若九泉有知,当年他的希望、他的憧憬已成为现实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在这普普通通的农舍前,朱德向席聘三先生的后人讲起了他早年的往事……

朱德出生于一个世代佃农的家庭,祖籍广东省韶州府(今韶关市),明末清初迁往四川省仪陇县。到朱德这一辈,已经是第8代了。

朱家祖祖辈辈给地主当雇工,兼租田地过日子,家境十分贫寒。

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朱德诞生于马鞍场李家湾——一座由几间瓦顶正房和两排茅草厢房组成的农家院落里。

朱德出生时,全家已有11口人,祖父母、父母、伯父母、两个叔叔、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祖父、父亲和伯父都是朴实的农民;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她生育了13个儿女,因家境贫穷,只养活了6男2女。

1888年,朱德两岁时,因伯父朱世连无子,父母将他过继给伯父为嗣。

朱德5岁时,便开始上山砍柴、割草,帮助家里干一些杂活。

1892年,朱家经济状况稍有好转,继父和父亲朱世林想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便送朱德到当地财主开设的丁家私塾就读。在私塾里,朱德读完《三字经》,接着读《大学》《中庸》和《论语》。

1893年,因丁家私塾收费太高和受富家子弟欺侮,朱德改读于朱姓家族自办的药铺垭私塾。继续读四书,还读《诗经》《书经》,并开始习作对联。

1894年,川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旱灾,穷苦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饥饿和困苦中哀号、挣扎。朱德的家庭也面临着灾荒的威胁。然而,更使朱家陷入绝境的还不仅仅是天灾。就在朱家老小疲于奔命,快要熬过这大灾之年的时候,地主丁邱川在大年三十派来管家通知朱家,佃给朱家的田地要加租加押,如不应允的话,就退佃、搬家。这一消息犹如雪上加霜,无疑是对朱家的一个沉重打击。

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朱家被迫搬家,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分居两处:朱德的父母带着兄弟们去陈家湾,祖父母、伯父母和两个叔叔回到大湾朱家老屋。

大年初二的早晨,朱德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父母,随着继父母踏上了通往大湾的山间小路。

就在搬到大湾的一年以后,也就是1896年,具有远见的继父靠借贷筹得钱粮,送10岁的朱德进入距大湾七里地的席家匾私塾上学读书。

从此,朱德开始了他那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活。

传道解惑 心身获益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这时已年近5旬。席先生年轻时,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榜,从此,也就打消了入仕的念头,在家设馆教书,兼种几亩薄地,聊以为生。

朱德入塾后,勤奋好学,又乐于助人,深得席先生喜爱,并给朱德取学名“玉阶”。每逢遇到朱德的继父时,他总要把朱德夸奖一番。

在朱德的心目中,席先生是一个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的好老师。他从席先生那里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情,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贫穷闭塞的家乡马鞍场,而是一个古老衰败的中国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懂得了席先生为什么要情绪激昂地抨击清政府腐败无能,热烈赞颂那些变法革新的仁人志士,以致多年之后,他仍然一往情深地谈到,席先生对他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上的启蒙老师。

1896年,也就是朱德入塾的这一年,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消息传到了闭塞的山村。席先生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了1894年发生的中日海战,清朝北洋海军失败,使清政府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赔偿白银两亿两,把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他激愤地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案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凭洋人宰割。朝廷的赔款,都是官府从百姓身上搜刮去的,苛捐杂税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得穷人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啊!”他还对那些敢于反抗官府、反抗洋人的英雄好汉们倍加称赞。席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在朱德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中国人民不甘于忍受洋人的欺侮,从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浪潮。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也纷纷登上政治舞台,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而呐喊奋争。正在北京赶考的康有为联络千余名在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请求皇帝下诏变法维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此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开设讲馆和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从此,新政诏书、谕令不断传往各地,这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黑暗年代,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席先生想方设法把变法诏令的内容抄录下来,向学生们反复讲解、诵读。朱德把席先生的话记在心里,一回到家,便津津乐道地向家人宣传变法运动。茫然无知的家人虽然弄不清朱德讲的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不再受到地主和官府的压榨。但是,他们却为朱德能知道那么多的天下大事感到骄傲。

维新变法的运动很快就失败了。席家私塾里充满了忧愤的气氛。席聘三的慷慨激昂地向学生们介绍谭嗣同等人杀身取义的悲壮事迹,勉励学生们将来要立志救国救民。

在席先生的影响下,朱德不仅受到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而且还受到信仰科学、追求进步的启迪。席先生虽然痛恨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他从“科学使西方国家成为强国”这一事实出发,告诫学生们要学习西洋科学,这是使自己的民族强盛起来、不再受人凌辱的一条出路。德国、日本之所心能够强盛,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有一年夏季,朱德的学友吴绍伯从成都回乡度夏,带回来一本北京译学馆出版的数学书,大家看了感到很新奇,就连席聘三看了以后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他把吴绍伯、朱德找来,加上自己的儿子,4个人接连琢磨了几个晚上。朱德更是对“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整个暑假其间,他从吴绍伯那里借来一摞新书,每天晚上阅读。就着昏暗的烛光,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朱德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而起,我也成了热心的信徒之一。”

惜别老师 走出山乡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到了1905年夏天,朱德已经读了9年“长学”。

在席家私塾的9年间,朱德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些史籍,以及《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然而,对他来讲,更主要的收获不仅仅是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是在席聘三的影响下,使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思索着走出这片狭小偏僻的山乡,去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就在这时,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加快了朱德走出闭塞的山乡,步入城市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进程。

这年暑期,席聘三的一位同窗好友——顺庆学堂教员和学监刘寿川,放假回家乡度假时,特地登门看望学兄席聘三。叙谈当中,刘寿川告诉席聘三:近年来顺庆府中学堂发展颇快,府衙专门拨资数10万两兴建学堂,整个堂舍规模宏大,屋宇轩昂,环境幽雅,确实是一个求学的好去处。学堂新来了一位名叫张澜的校长,是全川有名的维新派人物,他留洋东瀛,学贯中亚,思想激进,极力推行外国的办学方法,创办洋学堂,学习西方声、光、电、化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以培养“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实用人才。此举开创了四川新式教育的先河,不仅为各书院、学堂所效仿,还吸引了川北地区的莘莘学子……

听了刘寿川的一席话,席聘三心中怦然一动,不由想起自己的学生朱德——他的年龄和学识早已不宜再在私塾学习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一所好的学校让他去深造,才不得不留了下来。现在,何不由老友刘寿川先生保荐他去顺庆府进洋学堂呢?

于是,席聘三详细地向刘寿川介绍了朱德的学习和品行情况,请求老友带朱德去顺庆府中学堂上学。刘先生为人热情爽快,又加之素来与席聘三交谊颇厚,便一口应承下来了。

当晚,席先生把朱德叫到书房里,亲切地对他说:“玉阶,你现在的国文和历史、地理,已经到了中学程度,再说年纪也不小了,不宜再在我这里就读,还是去进中学堂吧!”

朱德沉思了一会说:“我早就想去州府上学,可人生地不熟的,哪个学堂肯收我哟!再说家境欠佳,钱粮匮乏,只怕伯父不让我去……”

席先生笑道:“不打紧的,顺庆府中学堂学监刘寿川先生,是我的同窗好友,我已向他举荐了你,过完暑假你就跟刘先生搭伴到顺庆读书好了。至于你伯父那里,则由我去跟他说,我想他是会同意的。你就放心吧!”

朱德喜形于色:“全凭先生费心了!到时候,我一定和刘先生一起去!”

转眼之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初秋时节,刘寿川先生假期结束,该返校了,朱德便迫不及待地挑着行李和书籍,跟刘先生一道踏上了去顺庆府中学堂的行程。

在通往山外的便道上,特地赶来送行的席聘三,与朱德依依惜别……

注释:

①参见《朱德年谱》,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