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和规则如何两全?这些事我对女儿绝不妥协,没得商量

 长沙7喜 2020-12-04

写推送这六年,每次总会收到留言:这对父母要求也太高了吧?你这样活着肯定很累吧?

当然不会,不仅不会,而且我也压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育儿弄的自己紧张兮兮。

我的原则一直是抓大放小,守住底线。

剩下的学习和实践就是我学有余力的时候进行的,那么即使做不到,我也不焦虑,因为我知道“重点”我做到了。

而且这样,我和小D的亲子关系也不错,爱与规则真的可以两全。

这也是我从2016年反复提到的,“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家长自己明确底线,不触及底线的地方,多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从2016到2020年,一直会收到很多朋友问,那你的育儿底线是什么呢?怎么确定育儿底线呢?

因为一直觉得育儿很个人的,不敢随意让“我的”局限了大家。但因为问的人实在太多了,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我的解题思路。

(划重点,思路比内容更重要)

1


向外-两大基本原则

对我来说,育儿第一个基本底线,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句话落地的版本就是这两大基本原则:

1、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
2、不打扰他人。

比如,自驾车出行必须要做安全座椅;过马路牵手,不在横道线打闹嬉戏;外出就餐不能大声哭叫、更加不可以敲打餐具。这些就是根据这两大基本原则建立的家庭规则。

底线的建立和执行,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孩子越小越难以保持一致。

“底线”之所以叫“底线”,那就是说明“没有谈判或者讨价还价”余地的,父母的“不可以”就是“不可以”,这时是没有循循善诱的。



举个例子,不坐安全座椅就是不出门,遇到必须要出门时,哪怕小D再大哭,我们都会“强制执行”。

再比如,餐厅大哭,我们第一时间就是抱出餐厅。小时候就是经常回到车里或者在门口人流少的地方让小D冷静。

你们可以看到,遇到这类的事情,我们不会第一时间去共情,去回应孩子的情绪,或者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先处理事情本身。

这就是我们对于“底线”的态度。

2


向内-结合父母三观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两大基本原则后,接下来的就是,结合每个家庭的三观来选择“最低限”。

我和先生达成共识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小D成为一个正直、友善、独立的人。

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养育小D就是这三个关键词,但接下来的思考就很重要了。

我会围绕这三个词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2、这个词背后对应的行为或者品质是什么?
3、目前这个阶段,小D的行为规范重点是什么?

词语本身不重要,关键是在我们的三观里,对应这个词的认知和解读是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强调育儿是个人的,最忌讳的是拿着“政治正确”的大词变成口号,而永远没有落实到自家的行动上。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就很有意思的,因为有时还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时候,这时就需要不断追问来直逼,我们到底在意什么?

越是直面我们真实的价值观,那么在育儿时我们才能越坚持。

我和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友善,在我们家的定义就是,对每个人都能尊重和友好。这里面强调的不仅仅是“尊重和友好”,而是“每个人”。

小D对于给她开门的服务生、替她扫走空饮料杯的环卫工人,这些生活中陌生人的友善程度,我们会更加在意。有一段时间,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是否对爷爷奶奶“叫人”。

当然,并不是说,小D不叫爷爷奶奶这个行为就是对的。但正因为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友善”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平等,而不仅仅只是行为本身。

所以老读者应该会记得,我当时引导小D叫人这件事做的更多的是,结合小D慢热的性格,给了她替代方案。

比如挥手、握手、拥抱等肢体语言。这些也是表达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拘泥于是否开口叫人这件事。

而我会更加关注她对于陌生人的态度,就是因为我始终觉得:

真正的友善是发自内心的平等,是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抬头、位置而表现出的“友善”,更加不希望是“形式主义”。



说到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自己思考后对于这三个关键词的解读。

还是那句话,不是非要一样,哪怕你们不认同也没关系,大部分三观没有绝对的对错,思考才是有价值的。

1、正直:可以勇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相对应的就是不撒谎、坚持“不一样”的勇气、不盲从的力量等。

2、友善: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友好,相对应的就是礼貌、平等、不“捧高踩低”等。

3、独立:能够自力更生,相对应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感恩、服务集体/家庭/社区等。

你们会看到,正直里面不仅仅是撒谎,而是可以坚持“不同”,这对我来说,也是正直的体现。


再比如谈到独立,我不仅仅关注的是能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加关键的是感恩和服务意识。

因为从我角度来说,一个孩子哪怕可以自力更生了,但如果他发自内心觉得“世界是欠他的”,那么他永远不会独立。



上面这三点,是我为人处世非常在意的。

真实面对自己真正“在乎”的,然后选择和你三观相似的育儿流派,那么育儿就没有那么多“忍”。

假装不会持久,只会痛苦。

哪怕你最在意的就是孩子的成绩,我也建议大家同样可以试试看这样的思考,因为每个人对于“成绩”的真正解读也是不一样的。

追问的越清楚,其实就越能帮助我们不被带偏。


3


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

写到这里,你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家也就这五条,其他的方面,我们基本上都是有蛮大的弹性空间的。

啥叫“弹性空间”?就是真的都“可以谈”的。

周六在读库阅读基地和六哥对谈,现场有个读者提问说,遇到一些问题,她会尝试和女儿聊,也耐心听女儿说,但聊完后孩子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陷入了“底线”不明晰的情况。

是底线问题吗?是的话,根本不需要聊,执行就好了,回头复盘的时候可以解释给孩子听,为啥这么做,为啥必须这么做。

不是的话,那么真的聊完了,如果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就该尊重她。


很多人看到后会说,但是有些虽然不是底线问题,但明显是不利于孩子的情况,难道也允许孩子去做吗?

当然啦!

教育孩子并不是提前替孩子扫除前进路上的所有坑,而是可以允许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

成长,注定就是会犯错和失败,这就和生病感冒一样。

如果一感冒就吃药,那么免疫力就无从提高,那么不允许孩子犯错,他们的能力也无法发展。

可见,归根到底,“规则之内给予孩子最大自由”,这句话对父母的要求很高。

它不仅仅是让我们内省自己的三观,并且用三观指导行动,真正言行一致,更是让我们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