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甘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04

丁甘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舒莹 

丁甘仁(公元1865—1926),字泽周,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为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一起被称为孟河四大家,孟河四大家代表了孟河医派。与费、马二位成名于孟河不同的是丁甘仁成名于上海,是四大家中成名最晚的一位医家然而又是对中医事业发展最有影响的医家之一。他对近代中医药学术的主要贡献是在继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破除门户之见,多方拜师,虚心请教,互相交流,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丁氏学派”,尤其在外感热病、喉痧的治疗上颇具特色。丁氏对近代中医事业发展杰出的贡献是改变了培养中医师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然而,对这样一位中医临床大家、中医教育家的人生轨迹、学术思想特点和丰富临床经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虽然在他逝世后弟子门人等研究与纪念文章不绝于世,初步统计从60年代至今学术论文共有近5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纪念丁甘仁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文章,其中虽然也有介绍丁氏生平事略的内容,但对丁氏一生中重要的医事活动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很难让后学者全面了解丁氏的成名经历,因而也就无法领悟到成为中医临床大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另外在研究丁氏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类文章方面,如黄文东先生的“丁甘仁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对丁氏的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病方面的成就、在疑难重症方面的临床经验等进行了总结。


再如郑氏等的“《丁甘仁医案》治脾胃十四法”;职氏的“丁甘仁治疗中风方法的研究”;方氏的“《丁甘仁医案》肿胀证治试析”;管氏的“丁甘仁治痢五法”等等,从上述研究情况可以看到,这些文章基本都是研究丁甘仁某一方面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相比于丁甘仁渊博医道和对祖国医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仅仅是只鳞片爪。鉴于丁氏所处年代与我们并不遥远,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如外感热病的治疗,其自成体系的临床经验在当今临床上仍有着一定的实用性。随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抬头,有些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外感热病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决定了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疗效。 在当前兴起的地方医学流派孟河医派的学术研究热潮中,本人有幸拜丁氏后代、目前唯一在国内行医的四世孙丁一谔为师,有机会私淑丁甘仁,研读了丁氏的许多医案医集及门人弟子的纪念、研究文章,丁甘仁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由此也萌生了全面整理、系统研究丁氏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丁一谔师父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在资料的收集、史料的提供、佐证方面给予帮助。丁老师的父亲—丁济民(丁甘仁之孙)生前不仅是一位中医专家,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历史学家,故丰富的医学资料是本项研究顺利的保证。因此,本着挖掘、传承“丁氏学派”学术思想的宗旨开展本项研究工作。


首先将丁氏的《诊方辑要》、《晚年出诊医案》、及《丁氏医案》全部输入电脑,利用计算机进行频次统计,分别将丁氏所用药、所用方、所治病进行统计,功效分类,按频次大小进行排序,得出丁氏所擅用的药、方,擅治的疾病,再将这些药、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与现代认识的异同点;将所擅治的病总结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我们临床实践。 本论文从丁甘仁的医事活动、丁甘仁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两大部分对孟河医派的核心代表人物、清代末年誉满大江南北的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丁甘仁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在丁甘仁的医事活动部分,论文回顾了出生在孟河名医之乡的丁甘仁如何从一个儒生转为医生最终成为中医界一代宗师的人生历程,展示了一位中医临床大家勤研深究中医典籍,转益多师临床学技,破除门户博采众长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为了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殚精竭虑,开创中医教育先河,成为中医教育家的崇高精神境界。丁氏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近代上海第一所比较正规的中医高等学府,这所学校的开办对上海地区乃至全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在长达数十年的开办过程中,先后毕业三十届共869位学生。就学弟子英才辈出,如第一届的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等尤为佼佼者也。他们在继承丁甘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各有创新,各有所长,被称为“丁氏学派”。同时文中还总结整理了丁氏门人弟子的师承方式,形成了“丁家师承脉络图谱”,从图谱中清楚地看到近现代中医界有深刻影响的中医名家大多为丁氏学派的传人。文中还介绍了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和徐衡之这四位在中医界有深刻影响的丁氏学派传人的学术思想。 论文第二部分,在全面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丁氏医案、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①丁氏对脉学的研究,如脉诊在临症时的重要性、诊脉要领及诊脉技巧,集经典与费氏脉理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诊脉特色;②丁氏临床用药七大特点如注重药材质量、用药平淡、用药量轻、擅用鲜品、擅用炭药、擅用药露和擅用食品;③对丁氏用药进行统计发现丁氏所用药总数为459味,对这些药再进行


使用频次排序,得出前十味用药,也就是丁氏最常使用的十味中药:分别是

茯苓、大贝母、半夏、陈皮、伏神、竹茹、杏仁、白术、连翘、赤芍,可见这些药均是性味平淡且常用之药,是化痰、健脾、清热类药。结合案例分析,得出了这十味药的用药启示,同时也反映了丁氏“轻灵平和”的用药特点;④对丁氏医集中所有用方统计发现丁氏所用方剂总数为205张,对这些方再进行使用频次排序,得出前八位用方。


也即是丁氏最常使用的八首古代成方:

麻杏石膏汤、小柴胡汤、五苓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竹叶石膏汤、桂枝白虎汤和黄芪建中汤。

这八首方中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不是仲景方外,其余均为仲景方,由此也可以看出丁氏临床上擅用经方的特点。将这八首方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发现这些方剂在不同疾病中的运用指征,得出对目前临床的启示;⑤丁氏对仲景《伤寒论》最有研究,推崇经方,擅用经方,在实际治疗时又与时方灵活巧妙地相结合。在205张所用方中经方50张,占总方的24.4%,经方使用频率为138次,占用方总频次的22.3%,并发现丁氏急症重症必用经方,善后调理多应用时方。⑥对丁氏所治疗的疾病种类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丁氏治病广泛,精通多科,擅长治疗的疾病除内科外,还涉及外科、妇科等,通过对每个专科所治病种案例数排序得出:内科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有湿温、咳嗽、风温;外科擅长治疗的病种有痈疽、咽喉病、瘰疬;妇科擅长治疗的病种有月经不调、胎前病、产后病。从内科擅治的前三位病来看以外感热病为主,这是丁氏最有治疗经验的疾病,也是他对近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外感热病的辨治,融“伤寒”、“温病”两大学说为一炉,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

在外感热病的辨证方面,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寒温融合辨证体系。在外科病的治疗方面,丁氏注重整体观,把内科理论与外科处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内服外治相结合)。


在治疗原则上,对于外科重症当溃脓后善用健脾和胃、益气托毒、助阳托毒等方法,使正气充足而托毒外出,同时配合各种外用膏药以提高疗效。在咽喉病的治疗方面,

丁氏尤其擅长烂喉痧的治疗。曾自述“临证二十余年,于此症略有心得,诊治烂喉痧不下一万多次”。临床以温病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治疗原则“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治疗方法概括为初、中、末三个期。从丁氏治病广泛提示我们中医有别于西医,中医分科不能太细,太细则有碍于名中医的培养,更有碍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丁氏为全科医家,医术高超,涉及面广,这是他成为一代名医的关键。上述六个方面研究总结了丁氏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特点,这其中既有他对前人临床经验的发掘、继承与弘扬,也有他融会贯通各家之长后形成的丁氏学术风格。探究他成为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功治学经验,也为今天中医名家的造就指明了方向。 由于丁甘仁成名于晚清时代,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他对中医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并指导着中医临床。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启迪今天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思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增强中医的信心,发挥中医药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等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机 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领 域:

中医学;

关键词:

丁甘仁; 医事活动; 临床经验; 研究;

3 880查看目录

打开App,免费下载本文

博士论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年博士论文

精选好书

快乐的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