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旅观察 | 五一小长假意外遇冷?老牌目的地桂林亟需焕发“第二春”

 闻旅 2020-12-04

五一小长假刚过,各路出游数据便接踵而至。

不少老牌旅游目的地似乎已悄然跌出出了“最受欢迎”的榜单。据携程机票大数据,五一人气最旺的十大国内游飞行目的地分别为北京、厦门、重庆、上海、西安、成都、杭州、昆明、广州、贵阳。

闻旅派发现,享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已在前十名中匿迹。

曾几何时,桂林市区街道穿梭的旅游大巴车络绎不绝,象山景区旁的滨江路,几乎成了旅游车的停车场。有的旅行社四五天内要接待至少180个团,甚至连导游都不够匹配,不得不向其他城市“借”导游,就连大巴车也需要临时从柳州、来宾等地租借。

我们的20元人民币背后,至今还印存着漓江景色,桂林作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可想而知。

被“挤”出前10名的老牌旅游城市桂林,是否已经过气?当前,这里的旅游业态呈现着怎样的变化呢?

1

传统旅游已触天花板

“五一小长假出乎意料,我们这儿的入住率很不理想”,在某旅游从业者群内,桂林酒店业者阿甘(化名)谈到,今年五一小长假桂林旅游疑似“遇冷”。

当地部分从业者告诉闻旅派,桂林旅游“预冷”可能是指某一区域,以阳朔为例,阳朔的游客接待能力有限——车子开不进去,客流量又大,体验感不佳。因此,部分游客选择在桂林中转,去周边地区度假,如平乐、三江等地。总体而言,桂林的接待人数略有下降,但桂林周边还算火爆。

根据桂林旅发委数据显示,2019年5月1日至5月4日,预计全市共接待游客151.34万人次,同比增长20.88%;实现旅游总消费16.19亿元,同比增长23.16%。全市重点监测的26家景区共接待游客75.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180.03万元。

“官方数据虽然看似年年递增,但事实上,近几年,桂林旅游市场整体变化并不大。特别是,对会议的接待有所减少,贵州等地的崛起分散了桂林承办重大会议的流量,因此商务旅游方面的增长并不明显。”桂林阳朔国旅副总,阳朔闲云居度假酒店创始人方全兴在接受闻旅派采访时,吐露了他对桂林旅游市场的直观感受。

这意味着,当其他新兴目的地举文旅度假大旗加速前进时,作为曾经的老牌观光游目的地的桂林,目前发展已经陷入了阶段性瓶颈。

闻旅派从采访到的桂林旅游从业者的观点中不难发现,如今的桂林旅游市场正处于过度转型期。过去,桂林旅游市场主要以跟团游、地接服务、导游进店等模式为主,传统旅游存活量占到了整个市场的一多半。而当如今休闲度假市场全面爆发,桂林旅游“啃老本儿”的发展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已经明显过时。

在方全兴看来,2018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更像是桂林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分水岭”。2018年后,桂林交通条件的改善、各大旅游平台的旅游攻略盛行等因素,极大促进了当地自由行的发展,其所占市场比例明显上升。

2

“特色”“民宿”“定制”成为关键词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桂林的旅游从业者们在积极努力的谋求转型。

“有特色的民宿,更适应如今的市场潮流。”桂林龙胜龙脊梯田赏月楼客栈负责人潘康圣告诉闻旅派,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他在自家的民宿中开设了稻田钓鱼、抓鱼等的亲子活动,生意显然比周围单纯提供住宿服务的客栈要好得多。

方全兴亦表示,2018年之后,桂林旅游市场开始陆续呈现出“新旅游”的状态,民宿逐渐兴起。

值得强调的是,新生业态的民宿并非是指简单的小客栈、小旅馆,而是重点突出住宿环境的文化氛围,以及周边的旅行生活体验,吸引了很多中高端的游客,特别是附近广东市场的游客以及80、90后人群。

从事传统旅行社行业出身的方全兴深切感受到了再不转型就要“死”的市场危机感,在他的表述中,“特色”是提及频率最多的词汇。不论是地接服务,还是在他经营的民宿中,他都致力于在“特色”上下功夫。

将生活的阵地交给游客,鼓励他们参加“cooking class”,带着他们去当地的特色菜场采购,“与我们一起做饭,一边动手,一边给他们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感受当地百姓的家庭氛围,用做饭、品茶体验桂林人的生活。”方全兴表示,年轻人更喜欢攀岩、徒步、皮划艇;亲子游不再是简单的游江,而是带着他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如在江边捡石头作画、爬树等,真正体味到童趣,将桂林山水的“IP”作用发挥到极致。

此外,还可以深度挖掘中国文化传承元素,此外,还增开发了古琴、书法的体验课程,让外国游客利用1小时左右的“微旅行”体验中国的传统艺术。

“市场‘冷’吗?”桂林当地向导小胡对闻旅派表示,他并未感受到桂林市场的冷遇,只是有特色的地方,客流量更大,以桂林千古情演出为例,平时一天3场演出,五一期间有6场,印象刘三姐平时是每天2场演出,而五一期间已增加至3场。

小胡称:“现在的客人都比较个性化,喜欢定制行程,所以,我们都逐步向私人定制服务转型。”根据客人的需求来量身设计专属客人自己的行程,如加入一些非常规的景点行程,体验一些当地的特色活动——少数民族婚嫁体验,攀岩,骑行等。

3

需获政府实质性支持

从70年代开始,旅游业就逐步发展为桂林的支柱产业。事实上,桂林的山水景色十分适合发展度假型旅游。然而,从传统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配合并付诸努力。

潘康圣认为,当地政府的确大力支持发展本土旅游业,但事实上他并有感受到实质性的政策支持。“我希望政府可以在给予我们一些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并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如请一些专家或成功人士给我们讲讲如何更好的结合线上操作、线下服务,希望和大城市的旅游业拉近差距。”

而方全兴也在采访中表示,政府的号召力不容小觑,但似乎并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是是当地的旅游从业者,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政府从观念上进行引导,促进旅游业的转型。此外,桂林当地的传统工匠艺术、书画元素都十分丰富,如何将其与桂林的自然风光相结合,仍需政府进一步整合资源,共同创新发展。

市场的这块“蛋糕”不能只想“吃”而不想做,多方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将“蛋糕”做大做好。老牌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桂林在路上。

(图片选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