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门人在京山——艰苦环境磨意志(连载之九)

 鄂中京山 2020-12-04
我自愿分配到山区京山县,当年人们称京山县是荆州地区的西北利亚。分配到京山后,我又自愿分到京山县最大的山区——三阳区,到了三阳店后又分到山角里的小阜小学。这里的环境的确艰苦,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的意志,我接受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次考验。
  
小阜小学位于大洪山的山脉许家寨下的一条山冲里,山冲里仅有一家民房,在这家民房的门前两旁建有干打垒的四间教室和一间耳屋。四间教室设有四个班,一二年级是一个复式班,三四五各一个班,没有六年级。全校师生不足100人,连我在内仅有五个老师,四男一女,我是惟一的中专生,因此分我代五年级。

那间耳屋用木板隔为两半,一半是厨房,一半是我们三个男老师的宿舍,约有十来平方米的地方。搭有两个木板床,老李老师一人睡,我和最年轻的肖作成老师挤在一起。两床的空隙仅尺把宽,下床要折着身才能走出门。校长和他的爱人住在那家民房里,那位女老师秦守敬更艰苦,住在另一间我们办公的小屋里,白天要转起行李,晚上下办公后才在我们办公的几张课桌上打开铺。

吃的更困难,每餐只有定量的四两饭,基本上没有菜吃,此时正值青黄不接之时,老师们在山坡种的菜地没有长起来,学校四周没有人家,距离小阜街一公里多路,街上没有蔬菜卖,仅有供销社卖点萝卜条,有时星期天上街就买点萝卜条,有时学生们给老师带点咸菜来。幸运的是每逢下雨时,可到山上捡些黑木耳和蘑菇回来抄着吃,很可惜没有任何作料,水煮盐炒,有时吃多了肚子疼脸浮肿。更苦的是每个星期天都要到三阳区教育组去开一次会,不是空手去要搞所谓的勤工俭学,每个老师都要到小阜街收购站挑一担木炭到三阳店去,女老师挑25公斤,其他男老师挑40公斤,我年轻力壮,臂膀早就磨炼过,就挑50公斤,爬山涉水,行程10余公里才到三阳店。
  
教学工作也是紧张的,到校的第二天就抓紧备课,第三天开始就走进课堂。我代的是五年级的语文课并任班主任,还兼代了一二年级复式班的数学课。我与老师们的关系很融洽,学生们也很亲近我,虽然工作紧张,生活艰苦但心情还舒畅。

转眼工作了一个月,领了29.50元的工资。我和肖作成老师带着一个月的工资,到小阜街买了一床垫单和一双球鞋。这双新球鞋穿了几天,突然一天晚上下起大暴雨,山洪爆发,洪水从屋檐沟冲进房中,将我的一双球鞋冲走了。第二天,我沿田沟寻找,只找到了一只。山洪爆发后学生上学难,从学校翻一座山岗,有一条小河,河那边的学生上学要老师接、放学要送。我们三个男老师担负接送任务。

有一次放学后,我们三个老师把学生一个一个地背过了河,正当我们过河回校时,河中冲来了许多木材,一筒木材将老李老师撞倒在河中,洪水将他冲走几十米远,我立即扑入水中急速游向李老师,将他救起扶上岸,肖老师也急忙赶来,搀扶李老师回到学校。
  
在小阜小学工作了三个多月就到了暑假,放暑假后,三阳教育组通知我到京山一中参加中学教师的培训,培训班的同志们选我当了班长。学习了一个多月后,文教局通知我到三阳区同构荣耀校长、陈发文、李翠玲等同志一起创办三阳区中学。


学校白手起家,利用原三阳大地主杨芝茂的一栋干打垒的土瓦房,借用了三阳小学两间教室,招了两个班的学生,加上原来三阳区一个跟读中学班,一共3个班,150多名师生,于1958年9月1日正式开学了。上课一个多月,正逢全民大办钢铁学校停课,师生们投入了大办钢铁的行列。大家齐动手,有的师生下乡四处搜集锅铁,大部分师生到孙家岭去砍树,三天砍光了两座山,校园里建起了几个炼钢炉,日夜不停地炼钢,连续战斗了半个多月,师生们熬红了眼,有的师生累病了。

大家搜集的废铁炼完了,正准备上课时,三阳区委又通知师生到五台山参加三阳区的炼钢大军,白天在山上挖铁矿石,晚上到10余公里外去搬运木炭,一连战斗了一个多月才回到学校,正式上课仅仅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1958年就这样结束了。

敬请期待:天门人在京山——萝卜白菜作婚礼(连载之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