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湘西北弘農譚氏尋根溯祖探討
2020-12-04 | 阅:  转:  |  分享 
  
湘西北弘農譚氏尋根溯祖探討(湘西北譚氏添麟公支系澧州大堰垱鎮徽珩公家譜錄)歷代濟南之明湖畫奇卷記載了濟南歷史上古譚國史畫導語:“參天之樹,必
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現代考古發現山東濟南市章丘城子崖地上的城池遺跡,考古學專家吳金鼎先生考證敘述,這裏是春秋時期古譚國都
城。時至今日,就連章丘城子崖地區的龍山鎮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古譚國都城的存在。這個神秘國家留下了濟南歷史上最早詩篇,並在城子崖立國存
在了長達五百年之久。民國考古研究機構於1928年成立:是民國時期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負責籌建,同年於廣州成立,傅
斯年任所長。次年遷北平(今北京市),研究所地址在北海靜心齋。古譚城遺址發現;是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首次發現,於19
30年至1931年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整個遺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30米,牆
基寬12.113米,總面積22,3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一般為4米左右。第一章、考古發現山東濟南市章丘城子崖古譚國城池遺跡第一節、商
周譚國文化城(商周時期文化層)1989—1991年再次進行發掘,遺址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薄沙之上有一層黃土,黃土上層為一米左右的文化
層,即為周代譚國故城遺存,史稱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譚國文化。據民間傳說:譚子所建立的國家存在近六百年之久?從譚
城文化堆積文化層來看;下層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分析確定早在4500多年前就已存在,應該是到夏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到商代
期間譚國建立後,這種發展又開始進入頂峰。這些出土的陶器火候較高,胎質堅實,多採用輪制,器形規整,器壁均勻。多為光潔發亮的磨光黑陶和
灰黑陶,也有灰陶、紅陶和少量白陶,器表多素面。常見紋飾有弦紋、劃紋、堆紋,鏤孔和鉚釘紋,有少量蘭紋、方格紋和繩紋。主要器類有鼎、杯
、罐、盆、三足盤和各種器皿。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以粗頸沖天流袋足、三足盤、高柄豆、鳥首形足的鼎、肥袋足、單耳和雙耳黑陶杯最富代
表性。其中漆黑光亮、胎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工藝高超為世人矚目。陶胎最薄處僅0.2毫米,質密堅硬光亮,敲之像金屬響聲,其“薄如紙、
硬如瓷,聲如磬,堅如漆”,令人歎為觀止。又以其輪廓之秀雅,製作之精妙,大大超出人們的想像。第二節、嶽石文化城(夏代文化層)在山東省
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城子崖),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嶽石文化城下層文化堆積,厚3米左右,為首次發現的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時器
時代遺存,他代表了龍山文化時期的先進生產力水準。初稱為黑陶文化,距今約4000年左右。據傳說史料記載;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城子崖考古
,發掘中發現嶽石文化層(夏代—殷商時期)的古城牆遺址。據傳說;是殷商古國“覃國”出自伯益歷經夏商?還是說是商周時期春秋譚國文化城的
前身?據《尚書·禹貢》記載:“覃懷厎績,至於衡漳。”據清代《姓氏考略》說:“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稱為覃氏。”。據《姓氏古籍》
敘述;覃姓的始祖是大禹的助手伯益,覃方國為伯益後裔所建(考證史料記載;商末覃方國去向不明)。據《左傳》記載:古譚國是春秋時期(子爵
)小國,在今山東濟南章丘一帶。據《路史》記載:伯益之後裔有,覃、譚等十八國皆嬴姓。覃方國和譚國同為伯益之後是承續關係?難道是即將商
代覃方國在周朝而取代商朝的覃方國?而把原來覃方國的封土改成了譚國?還是商朝末覃方國在時代的大變革中滅亡了?然而西周時期建立的譚國,
確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史實。據地理學《山海經》記載;“濟南章丘地處黃河中下游,其境內有著名龍山文化遺存,章丘市龍山鎮以東有城子崖遺址
”,即為春秋古譚國故地。根據考古專家分析;城子崖遺址早在夏朝時即為覃氏族人的居住地,後來由於某種原因而西遷至覃懷,成為商代覃方國。
那麼很有可能,覃族的發源地就在山東。西周時覃人得到周室的認可?在覃氏故地受封立國,改覃地為譚國?西周譚國國力並不弱,據說政治經濟、
文化禮儀各方面都發展的不錯,譚國族人的生活也較為富庶殷實。商代覃方國之後有覃姓,是現在覃姓的本源;而譚國國人以國名為姓氏,形成譚姓
。至今譚姓後人,皆尊以譚國故地龍山鎮為其發源地。城子崖1990年3月考古複探試掘發現;嶽石文化城是版築的而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
築成,兩者城垣的夯土結構迥然有別。因此,此次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嶽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新
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城址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嶽石文化距今3500--4000年,相當於山東地區的夏代;之後
的東周文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秋、戰國時代。但夏和周之間,還有一個朝代“商朝”,1990年3月考古發掘證明“城子崖遺址”沒有發現商代
的相關遺跡!龍山文化時期有“皇覃”;嶽石文化時期有“犬覃”;商代文化時期只有墓地;周代才發現有了真正意義的譚文化層,也就是史料記載
中的古譚國。《竹書紀年》記載;“皇覃氏”後裔是“覃氏”?傳說“夏後相三年,征風夷,皇覃氏西遷顓頊之墟”說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
城子崖龍山文化層)證明已被夏啟族人佔領,皇覃氏被逼西遷。原來的“皇覃氏城”變成了大禹後裔“姒姓”的領地。在陝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龍山
文化晚期的器物,《父已鹵》《父已爵》《覃父已》《亞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銅器,標明了器物生產者
和所有者的族氏。銘文族徽顯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識,有“覃”這個徽識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國”之器。第三節、龍山文化城(新器時
代—夏代文化層)在中華五千年綿延的歷史長河裏,有許多光輝燦爛的文明時代,能夠流傳至今的自不必說,遺憾的是很多文化符號和人文歷史卻堙
滅在了時光的隧道裏。實際上龍山文化時期譚子國的範圍是大禹姒姓的地盤,被稱為諸侯列國不少。諸侯國統治者被賜予;公·侯·伯·子·男等爵
位,夏代歷史資料缺失確無記載歷史文獻(有待考古界新發現)。據史料記載;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
朝代。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城子崖)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遺存。被考古學界
命名“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西元前2500~前2000年。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的典型標誌,故稱為黑陶文化。城子崖發
掘的黑陶按質地分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在遺址周圍還發現龍山文化城(新器時代—夏代),嶽石文化城(夏代),古譚國文化城
(商周時期)文化層的遺跡。這三個歷史時期以長方形版築夯土城牆疊壓的遺跡,即出土了大量歷史文物。城子崖1990年3月考古複探試掘發
現;試掘考證,龍山文化時期的人來此居住時就開始建城,但並無龍山文化城以前的龍山文化堆積。而且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築成的,夯築技
術比較原始。龍山文化距今4600多年,年代和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相當。據譚氏古家譜記載;元末明初的著名史學家浙東派文人蘇伯衡,
字平仲,為譚氏家族譜撰譜序述;譚本姒姓,子爵,封地在濟南曆城之間。第二章、譚姓尋根溯祖“尋覓血源始祖”第一節、譚姓血源出自姒姓文史
資料傳說譚姓血源出自姒姓;《百家姓辭典》引述:明代史學家蘇伯衡,字平仲,作《譚氏家譜序》載:譚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濟南曆城之間
,實齊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莊王之十四年、魯莊公之十年,見滅於齊桓公,而譚子奔莒,譚自為齊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焉。若按此說,
譚氏家族的血源始祖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譚氏古家譜記載;元末明初的著名史學家浙東派文人蘇伯衡,字平仲,為譚氏家族譜撰譜
序述;譚本姒姓,子爵,封地在濟南曆城之間。第二節、譚姓血源出自嬴姓文史資料傳說譚姓血源出自嬴姓;譚姓出自嬴姓,以國為姓。見史料;“
《世本》《急救章》《姓譜》《中國人名大辭典》述說:周有譚國,齊桓公滅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中華姓氏尋根》述說:譚,源出於
贏姓,周代有譚國,為伯益後代的封國,西元前684年,被齊國滅掉,譚君逃往莒國,以國名作為姓氏,就是譚氏。《新百家姓》述說:譚姓正宗
源出於贏性,是以國命名的姓氏,周代有譚國(在山東章丘市西)是伯益後代的封國,西元前684年為齊國所滅,國人逃至莒國,他們便以原國名
譚為姓,稱譚氏(郡望族群居住在弘農郡)。第三節、考古專家述說譚姓血源出自嬴姓或子姓現代考古學論證譚國的重大發現新聞發佈;由《濟南市
廣播電視新聞臺播出》《央視CoM臺由濟南市社科院講述譚國尋蹤故事》濟南市社科院結合中國歷史文獻、濟南地區本土歷史、現代考古學講述:
發現了古譚國這個神秘的國家,證明是《古譚國》這個國家留下了濟南歷史上最早的詩篇,並在城子崖立國存在了長達五百年之久。據中國歷史文獻
記載:《古譚國》這個神秘的國家可能就在濟南章丘市城子崖一帶,並且都城就在城子崖,這裏的人利用板築技術築起了堅固的城牆。這個國家的人
都很勤奮,他們集聚了龍山文化時期燒制陶器技藝。由於種種原因殷商時期的“贏姓譚國”被滅掉了,商朝派貴族駐守了這個國家,譚國就成了“子
姓譚國”。那麼這個時期的譚國是什麼樣子?它為今天的我們又留下那些遺存?我們今天重提這個國家有那些意義?那麼傳說周武王滅殷商東征後,
面對殷朝留下的土地、財產、人口、官吏、軍隊及其故屬國,周朝採取了分封諸侯的政策,以達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對象有同姓宗室
子弟,又有異姓功臣宿將,還褒封神農、堯、舜、禹及商湯的後代。部分史料傳說和譚氏古家族譜記載;周武王大封諸侯時的“姒姓譚國”,按照改
朝換代規律也符合封建傳統之史實,但還待考古學繼續論證。據譚氏古譜記載;元末明初著名史學家浙東派文人蘇伯衡,字平仲,為譚氏家族譜撰譜
序述;譚本姒姓,子爵,封地在濟南曆城之間。第四節、濟南市社科院副院長張華松講述張華松講述;城子崖為武源河所浸潤,而組成河水有沿路的
眾多泉水,這清列甘甜的地下泉水滋養了當地的山水,更令這裏的農作物出奇地清香,其中尤以穀米聞名,穀米賦予了當地人口穩定的生活條件,他
們開始謀求農業之外的生存手段,作為殷商舊國“子姓譚國”天然地順承了商朝重視商業的傳統。在一般的國家都是男耕女織,在古譚國是男賈女織
。因為殷商朝它就是商業很發達的一個朝代。商朝人的經商意識很強,商業很發達,商業活動就很頻繁,在商朝“譚國”曾經被稱為“亳”,也就是
說城子崖這個地方的別名叫“亳”,這裏面有什麼原因?叫這個名字又意味著什麼呢?商朝的老祖先他們發跡之地,一個是“商”,一個是“亳”。
那麼由於商祖早期是經常遷徙,他有一些重要的城邑。要麼叫“商”,要麼就叫“亳”。凡是有宗廟的城,商朝把自己祖先的宗廟放這個城裏面,就
叫“商”或叫“亳”。那麼在贏姓之後的這個譚國,它是商王的宗廟。所以它在商朝後期,就這個城子崖“譚國”它有個別名,這個別名就叫“亳”
。可以說:譚國雖小地位卻極為重要。到了商朝後期,它還曾經是商王“帝乙”東征過程中的一個陪都。譚國與商朝同氣連枝的血緣關係不言而喻。
這時的“子姓譚國”以到了鼎盛時期,然而正因為它和殷商王朝的秘切聯繫,在商朝的末期。周武王東征的時候,必然要征伐“子姓譚國”。譚國的
興盛是與殷商王朝血緣宗親關係是分不開的(有待考古驗證)。第五節、譚姓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文史資料述說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
統譜》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巴南,今四川南部一帶。盤瓠,據說是我國古代所謂蠻夷的始祖。據《後漢書南蠻傳》記
載:“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妻以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盤瓠,下令後盤瓠遂銜吳將軍頭造闕下,帝如
約以女妻之。盤瓠負女入南山室終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其後滋蔓,號曰蠻夷”。據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幹寶著作《
晉紀》記載:武陵長沙廬江郡夷,盤瓠之後也;雜處五溪之內(辛女和盤瓠是神話故事傳說)幹寶(280―336年)字,令升,汝南郡新蔡縣(
今河南省新蔡縣)人。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史學家,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據《姓氏辯誤》載:“巴南之姓音為沈,不作譚。”第三章、譚姓人
始祖起源於姬姓·贏姓·姒姓·子姓?第一節、譚姓族群族人爭議的血源始祖起源譚姓譚氏族群族人爭議的血源始祖起源;其實中國研究歷史的專
家們早就統一了思想,採用模糊概念論據,定位中華人氏為炎黃子孫一說。至於中國今天的“譚姓”“譚氏”族人爭議的血源始祖起源為“姬姓、贏
姓、姒姓、子姓”定位到某個“古代姓氏”就並不重要了,按照中國歷史傳說“神話”故事人物判定都系“黃帝”血緣支脈。第二節、為何譚姓後人
為神話故事人物而爭議不息?譚姓血源始祖起源原本就是二千年左右的古人撰文(史學資料)說五千左右前的“神話傳說故事”,其實中國研究歷史
學的專家們早就統一了思想,採用模糊概念論據定位,中華人氏為“炎黃子孫”。第四章、考證姓氏起源至今史學和民間傳承史料第一節、考證姓氏
起源至今史學史料《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敘述;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字,子長(約:前145―前90年)所著《
史記》一著作。中國歷史學家早就有統一定論,華人都是炎黃子孫。百家姓中某“姓氏”要考證遠古祖先的血脈是誰?根本無考證的文字依據,而只
有文人墨客撰寫的神話故事和傳說故事。社會上公認;客觀現實探討研究分析的譚姓及譚氏文化起源,有歷史文獻記載的,有考古論證依據的,有譚
氏家族譜傳承傳說記載版本為據的。確認譚姓、譚氏文化起源還是源於古譚國的國姓源頭傳承而由來,中國歷史學資料、譚姓家譜記載、現代考古專
家考證,證明譚姓延續實屬於“古譚國”國姓。第二節、考證姓氏起源民間傳承史料《中國民間家譜》記載敘述;民間修譜始於宋朝(960年—1
279年),是時纂修家譜者多為大家巨族,若考察一族之世系,當從創修家譜的時代入手,始於宋者距今一千多年,當屬歷史悠久。流傳至今的老
譜,多為明清所創。清朝:乾隆(1736年—1795年)年間創修譜者距今也快近三百年歷史,若有乾隆年間刻本流傳下來也屬彌足珍貴,保存
至今的多是清未和民國年間續修的家譜,凡傳承有序者非大家巨族莫屬。第五章、考證譚氏始祖宗祠第一節、建設中的龍山譚氏始祖宗祠譚氏宗祠
;離城子崖歷史博物館,西行一裏之遙,便是建設中的龍山譚氏宗祠。宗祠位於古譚國故城西側的武源河沖。南鄰濟青公路,距龍山村200餘米。
距濟青鐵路2公里。這座宗祠是由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勳教授精心設計的。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總體設計為仿
西周幫君宗廟建築。主殿建築輪廊南北長57.37米,東西寬40.32米,面積為2316米,主殿簷高6米,其餘配殿簷高4米。正中大殿供
奉譚氏始祖譚子和譚氏西宗之祖譚伯,東宗之祖譚拾子之神位,供海內外800萬譚子後裔祭拜,兩旁配殿為譚氏歷代先賢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社會
進步,做出卓越成就的事蹟展覽。後面為宗祠管理人員住處及接待海內外前來尋根問祖的譚氏宗親略事休息的地方。宗祠設計為砼帶形基礎,砼圓柱
支承五大檁木制屋架,方椽木望板,做三油三氈防水層,上瓦一仰一筒小青瓦。木制古式門窗。殿內隱蔽式水電配套設施。牆體採用370磚,內抹
白灰,刷塗料。外牆水泥抹光,刷介仿古大青磚。祠前距濟青公路60米開闊地,用於附屬建築和綠化。圍牆外建5米寬綠化帶。這座宗祠,總造價
360萬元,資金分別由龍山鎮政府,香港譚氏宗親會和海內外譚氏宗親、仁人志士捐助。龍山譚氏宗祠是以香港譚氏宗親會主席譚福添先生為代表
的海內外譚氏宗賢,宣導提出的在古譚國故地建立譚氏宗祠的設想,並得到了時任章丘市龍山鎮黨委書記的閔祥平先生的大力支持,經多方奔走呼號
,得以實施。譚氏宗祠是規劃投資一億元建設的中國龍山文化城,城子崖歷史博物館等七項建築之一。第二節、現代科技與田園風光融為一體的大型
仿古建築古譚國故地譚氏宗祠是規劃投資一億元建設專案;這是一組集現代科技與田園風光融為一體的大型仿古建築群體,它的建設,將重新放射出
中華民族5000年的古代文明之光。譚氏宗祠,是譚子後裔在古譚國故城遺址上築起的第一座祠堂。是為了滿足海內外譚氏宗親尋根溯源,收族敬
宗,慎宗追遠的願望,表達對先人的至誠。也是為增進海內外文化交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宗祠的建立,功在當代,名垂千
秋。早在一九九四年,龍山鎮黨委即確立了發展龍山的“文化帶動戰略”,在譚國故城遺址的東北角,建立了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九月二十三日,濟南市首屆國際經貿洽淡會,暨龍山文化藝術節於龍山鎮開幕,城子遺址博物館,同時落成開館。香港譚氏宗親會主席譚福添先生參加了慶典。九月二十五日,譚氏宗祠奠基儀式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隆重舉行,香港譚氏宗親會主席譚福添如約而至,章丘市市長孟憲傑,市委副書記金增厚、副市長劉慶勝、市政協副主席李維聖及有關部門和龍山鎮的黨政領導、龍山旅遊開發公司及施工單位等參加了奠基議式。儀式後到建設祠處為宗祠奠基。龍山譚氏宗祠庭院圍牆,正殿、配殿房基等一期工程均已完成。由於資金不足,暫時停建。只要資金到位,一年之內即可竣工。落成慶典將邀請地方領導,新聞媒體和海內外譚氏名人以及對宗祠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社會各界的譚氏宗親參加。慶典後舉行祭拜儀式。到那時,必將是“武源獻瑞,萬派朝宗說一脈;龍山有靈,傳神寫意話同根”。譚氏先賢,一定會護佑我們成功!編輯撰寫:湘西北譚氏添麟公支系21世裔孫譚曉平(筆名:冰雪)撰寫於北京2009年5月14日初稿統計字數:6996
献花(0)
+1
(本文系探索古今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