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两张表里看到了两个家庭、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吕静贤 2020-12-04

文|吕静贤

我在两张表里看到了两个家庭、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01

朋友A这段时间忙人囗普查工作,天天加班。她说:

在普查登记中,我看到了很多奇葩事:有的夫妻离婚不离家,人口普查时也登记在一起;还有两女一夫的,三个人住同一房一起登记……

然而这些虽然让我开了眼界,但却没有另一件事那样深深触动我。

那就是同一个上午,我在两张表里看到了两个家庭、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首先第一张表,父亲是六十年代生的人,学历上面填着本科,这也是朋友对这份表印象比较深的原因之一。因为过了那么多表,六十年代本科的不多,基本上就是大专,而大专的其实也不多,大多都是高中或中专——而这,对于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很正常。

想想这位父亲,不是当年的高学历人士,就是日后在工作、学习中不断进取、提升自我的人。不管怎么样,都可以从这简单的“本科”两字中,看出这位父亲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重视学习的人。

然而更打动我的则是,在后面“子女目前所在地”一栏中填的是“北京海淀区”。再看他女儿的出生日期:2001年。也就是19岁。这样的年龄,不是读大学还是什么?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北京海淀区的学府,发现那里名校荟萃,清华、北大、人大等都在那里,甚至还有“北京最好的十所大学,前九所全在海淀”这样的说法。

这个家庭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她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子女的影响是多么地大。

然而还没等我在工作中抽时间休息一下,细细地品味一下内心的感概时,另一个感叹又猝不及防地从心底油然而生。

这时我看到另一个家庭在“子女目前所在地”一栏下,赫然写着“XX监狱”。再看年龄,那个男孩97年的,也就23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的时候。我心底不由涌上一声叹息。

因为资料不完善的缘故,我打开电脑上的计生系统,去查看户主(也就是男孩父亲)的基本情况。却意外发现在登记表上“配偶”一栏,所写的名字与系统上的不一致:系统上“配偶”一栏明明写着另一个人的名字。

于是我又打电话去询问男孩的父亲,问他登记表上“配偶”一栏的名字是不是他妻子。他肯定地回答“是”,并说目前就他们俩夫妻一起住,儿子在监狱服刑。

我又在电脑上打开登记表上“配偶”一栏所填的姓名的身份信息。看到系统上显示是离异未婚。

男孩父亲没有离婚,在系统上还有一个原配;而登记表上的“配偶”,则是已离异的人士。他没跟原配住在一起,却跟一个离异的女人住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是人口普查,主要是统计每户的人口数,而且这样关系混乱的我们也不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完善了相关信息之后,我就没再继续询问下去了。

但是这样的家庭,尤其是那么年轻的孩子就在监狱服刑,还是引起我深深的感概:谁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大?谁说一个家庭的环境、氛围不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个上午,不长时间内,我就看到了两种家庭、两种父母,培养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的孩子。尤其对于后一个,我的心也忍不住痛,为此刻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的孩子,却在监狱服刑而痛惜。我觉得,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如果说孩子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选错了家庭和父母。

像前一个考上重点学府的女孩,她的父亲本身也是一个高学历、重视读书的人。而后一个,年纪轻轻就坐牢的男孩的父亲,家庭关系乱七八糟——这样连自己生活都搞不好的父亲,又如何能教好孩子、引导好孩子走好自己人生路呢?

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小孩没出息甚至日后成为祸害,主要责任人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的管教能力、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孩子日后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我认同A的话,因为父母就是孩子身边最近的榜样啊!

造成人与人之间行动差距,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的认知

02

一位网友讲自己身边一个朋友的苦恼:自己跟老公都是工作忙碌的人 。而且自己性格也要强 ,总是希望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所以基本上没什么时间陪伴孩子,更不用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了。结果,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绩一塌糊涂 ,自己也经常被老师请去学校谈话 。这位朋友很苦恼 ,她不知该怎么教孩子。

我在文后留言 ,建议网友提醒一下她的朋友,早一点分清轻重,是教育孩子重要还是自己的事业重要?我建议她的朋友,能换一个较清闲的、有比较多时间陪伴家人的工作就尽可能换,哪怕工资不高。毕竟老公已经是工作非常忙碌的人了,再自己也一起工作忙碌,那谁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一个家庭,总有一方要做出牺牲的。

当时写了这个留言也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建议太正常不过了。孩子学习不好,家长肯定要付出一定的心力去管教他。而且从长远来看,哪个更重要?是自己眼前的事业,还是关系到孩子一辈子的成长、教育?

还有孩子教育的关键就这几年。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建立都在这短短几年里。在这几年,如果对学习建立不起兴趣、信心,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的话,以后想重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非常难的了。正所谓幼苗没成型前,还有矫正的可能,一旦成型后,矫正已成0。而且几年后,再适时地遇上叛逆的青春期,那时孩子教育真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了。

但是令我想不到的是,这条留言除了获得一些网友的点赞外,不少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经历生活的苦,不知他人的艰辛”、“你以为现在赚钱很容易啊”的批评。甚至有个自称是博士、教授的网友说:现在孩子大概率将来都是搬砖的,比不上父母,如果父母有事业还是搞好自己的事业吧。

看了这些评论,虽然颇令我意外,但也没心思去反驳。现在之所以拿这件事来说,就是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父母的认知很重要。

我那条留言后的评论,不论是支持,还是反驳,甚至嘲讽,都显示出了那条评论的作者对孩子教育的观点和认知。

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经历生活的苦 ”、“赚钱不易”的人,在他们眼里教育重要,但谋生更重要 ;那个说孩子将来很大概率比不上父母、没出息的人 ,则是认为孩子注定比不过父母,他们不相信教育,相信权威、相信所谓的天分。

其实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无论做什么,想要做好,都必须用心和下功夫 。孩子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孩子能否读好书,就看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这投入的多少,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即是否认同、相信教育的价值。

就如孟母,为了年幼的孟子能好好读书,而不惜三次搬家。

还有胡适的母亲 。在胡适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总是私底下塞给老师银两,而且银两也不小,希望老师能对孩子的学习多上点心。胡适长大后,在他的文中回忆道,旁边亲戚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自己母亲这么上心 ,总是孩子学多少算多少,想学就学,不学就算了。不像母亲这样,那么重视孩子的学习。最后他也不负母亲厚望,成了近代一个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 。

原来我也不重视孩子的阅读,总是以各种理由去搪塞。可当有一天我知道了阅读的作用和价值后,从那以后,不论多晚、多累,我都会找时间去给孩子读书。

我想,我们之所以愿意,甚至不遗余力地投入去做并做好一件事,那是因为我们知道或看到了它的价值。

所以,造成人与人之间行动差距的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的认知,即对某件事的看法。而这行动的差距,也就造成了结果的截然不同。

就如孩子教育。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在孩子教育路上走得那么艰辛?

03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教育路上,都似乎走得很艰难,面对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头痛、烦恼不已。

为什么会这样?

依我看,主要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

因为大多数父母教育不好小孩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自以为是;

二是懒,不愿主动去学习。

看看身边,自以为是的父母很多。尤其是老一辈,基本上百分之九十都是这样的父母。这也许跟他们所受的教育、成长背景等有关。但不管怎么样,至少现在是一个开放、资讯丰富的社会,如果我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相信会在育儿方面获得不少启发,少走很多弯路。

所以除了自以为是的父母,之所以我们教不了孩子、教不好孩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懒,我们不愿主动去学习。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听信各种各样的有关孩子教育的说法,不惜花大量金钱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却基本上没时间静下心去好好研究到底该怎么样教育孩子。所以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谓的“大量付出”得不偿失。

这样得不偿失的付出,亏就亏在我们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导致我们在孩子教育路上一味地随心而动、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我们和孩子两败俱伤。

在学做父母这块,樊登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樊登在他的书中说,孩子还没出生,他就把能找到的家庭教育的书都买来看了一遍。结果,他从当上爸爸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全家的教育专家,就连孩子不肯睡觉他都有办法搞定。

他总结道:这不是我天生就适合当爸爸,而是因为我相信学习可以解决许多看似无助的问题。

所以,在做父母上,我们应:

一、多读书、多学习;

我们很多父母,之所以不愿去学习,就是因为本身就很少读书,体验和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如果真的愿意潜下心去读书、学习,则一定会发现并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就如樊登。

而且如果父母多读书、多学习,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价值的话,相信他也不会说教育孩子没时间的话了。反之,他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其实我们做一件事,是否愿意花时间去做、能否做好,取决于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当我们觉得它很重要,甚至万分重要的时候,又何来的没时间、没条件呢?

二、能正视自己的不足;

孩子教育不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父母的能力问题。前面那个自称博士的读者,很明显,思维掉入了一个固定陷阱:一代不如一代。这其实也是我们眼界和认知的局限性。

首先,评价一个人才没有单一、绝对的标准;其次,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管做什么,只要在守法的范围内,满足大众的某个或多个需求的,就是人才。如网红李子柒。我们之所以思维容易困在一个模式里,就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狭隘却又喜欢闭关自守、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自吟自唱,从而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由此也更认识不到自己的狭隘和无知。

所以,当我们教育不好孩子时,最正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其次再去积极地寻找方法。而不是把原因想当然地全部归到孩子身上,这最简单也最无效,更是一种偷懒。

最后,就是相信孩子了。

如前面所说的,评价孩子没有单一的标准;孩子教育不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父母的问题。所以只要我们父母保持开放的心态,遇到问题不是抱怨、责骂,而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寻找办法。并以身作则,做好孩子身边最近的榜样。这样孩子又怎能教不好呢?

父母,其实是孩子身边影响最大的人,甚至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