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俊贵之“说独处”】

 扎西多吉juotro 2020-12-04

【丁俊贵之“说独处”】

独处是一种能力。她既是一个人的清欢,又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丁俊贵

一、独处之美

独处是一种美。

一种幽静的美,一种凄凉,一种忧伤的美。

独处是一种情愫。

带着些许的幽静,些许的凄凉,些许的忧伤。

没有刻意的营造,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

无须矫揉造作,无须大肆宣扬,沉溺在自我的空间里,让心绪沉淀。

蓦然回首,尘缘已若梦,起起伏伏已是路过的风景。

繁华也罢,萧瑟也罢,过眼云烟无力挽回。

于独处中领悟人生,淡淡的人生,淡淡的心情,淡淡的沁人心脾。

独处时,静下来思考:同是半杯水,有人看是半满,有人看是半空;同是风雨交加,有人叹天气无常,有人盼雨后彩虹;同样是冬天,有人怨冰天雪地,有人想春天已不远;同样是逆境,有人叹命运不公,有人在汲取经验成长自己。

人生快乐与否,其实只是一个心态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逐别人的脚步,丢了自己原初的样子。

每一个懂事淡定的现在,都有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过去;

每一个温暖而淡然的如今,都有一个悲伤而不安的曾经。

独处时,静美、温馨,随之而来;独处时,贫穷也富有,寂寞也温柔。

漫步水边,感受一份清灵;默闻花香,聆听一声鸟鸣;捧一品香茗,在大自然中放逐心灵。

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修炼。能够在独处时安然自得,才会在喧嚣时淡然自若。

独处的日子,也许是雪拥梅花挡岁寒的料峭枝头,尽管风霜肆虐着寂寞,岁月浸蚀着年华,对独处里自由和前行的渴望,依旧坚定的迎接心灵的一次次碰撞和洗礼。

过去的事已不可改变,但你可以掌握当下,走好脚下的路,即便独处的景致里,长路漫漫、崎岖蜿蜒,只要脚踏实地的耕耘。

独处是沉寂中灵与肉的碰撞;独处是检验自己对与错的口岸;独处是自己进步或后退的丈量;独处是疲惫时,赖以疗伤的良方。

独处是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里,一边欣赏君子兰的妩媚,一边梳理繁杂的思绪,听窗外细雨呢喃,看婀娜的小金鱼摇摆风生水起的依恋。

独处时独自思考,喜欢古人‘把酒问青天’的徘徊,更喜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从容,但绝非自命清高,拒人千里的冷漠。

在独处中,邂逅自己的成长;在悠然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安然里,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茶香前,缭绕自己的清梦。

独处的时候,不再周旋别人的情绪、不用左右顾及别人的言语、不必刻意判断别人的心思,只是在时针的静静跳动中,轻嗅花香,自己陪同自己,走好属于自己的路。

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练。每个人都一样,都有一段独行的日子,或长或短,这都是无可回避的。不必觉得生命空空荡荡,一时的孤独只是意味着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灵魂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两个人的事儿一个人想太多没有用。你自己事儿跟别人说太多也没有用。张开大嘴四处嚷嚷只是人的本能,闭上嘴巴用心思考才需要人的智慧。

你不需要别人过多的称赞,因为你知道自己有多好。内心的强大,胜过外表的浮华。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懂得太多,看得更透,难得孤独。

二、独处之义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固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场灾难。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正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长此以往会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要能够与自己谈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在交往时,人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灵魂和永恒。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我们经常与别人谈话,内容大抵是事务的处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争执、恩怨的倾诉、公关、交际、新闻等等。独处的时候,我们有时也在心中说话,细察其内容,仍不外上述这些,实际上也是在对别人说话,是对别人说话的预演或延续。我们真正与自己谈话的时候是十分稀少的。

要能够与自己谈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这是发生在灵魂中的谈话,是一种内在生活。哲学教人立足于根本审视世界,反省人生,带给人的就是过内在生活的能力。

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有许多人,你不让他说凡事俗务,他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只关心外界的事情,结果也就只拥有仅仅适合于与别人交谈的语言了。这样的人面对自己当然无话可说。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连结为整体的核心,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

我们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可以以逸待劳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我们才觉得自己具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当我们被过于纷繁的外部生活搅得不复安宁时,我们就断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来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们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消化世界。如果没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么快乐?如果没有好的感受力,频频周游世界有什么乐趣?天天吃宴席的人怎么会有好胃口,频频周游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好的感受力?

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当心灵因充分休息而饱满,又因久不活动而饥渴时,它能最敏锐地品味新的印象。高质量的活动和高质量的宁静都需要,而后者实为前者的前提。

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娱乐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

对于文人来说,许多时候,读书和写作也只是一种消遣或一种事务,比起斗鸡走狗之辈,诚然有雅俗之别,但逃避自我的实质则为一。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有的人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这么好的夜晚,宁静,孤独,精力充沛,无论做什么,都觉得可惜了,糟蹋了。我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灯前,从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里抽身出来,回到了我自己。

这样的时候是非常好的。没有爱,没有怨,没有激动,没有烦恼,可是依然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到充实。

通宵达旦地坐在喧闹的电视机前叫做过年。我躲在我的小屋里,守着我今年的最后一刻寂寞。当岁月的闸门一年一度打开时,我要独自坐在坝上,看我生命的激流汹涌流过。流向永恒,我不能想象我缺席,使它不带着我的虔诚,也不能想象有宾客,使它带着酒宴的污秽。

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决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

三、独处之益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由于性格关系,对很多事情都表示出一幅漠不关心的态度。并且时常喜欢一个人独处,包括做事情也是喜欢一个人。这时候会有很多人觉得这种另类是情商低的表现。

其实,喜欢独处的人不一定情商就低,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更有强大的内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只不过是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别人不一样,所以也就不想去交流,自然而然的就是自己一个人过快乐的生活了,并且还是非常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但是,独处的这类人,如果碰到一些事情需要表达的时候,更能清晰准确的表达出他们的观点。

人与人还是需要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能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才有意义。如果你喜欢独处,当你心情难过的时候没有人听你诉说,没有人帮你排忧,当你成功的时候又没有人和你一起分享,那这些成功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1.独处,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拥有一颗澄明的心,即能享受一群人的热闹,又能安顿一个人的时光。

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选择前者是孤独,那是一种“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看黄昏”的寂寞之境。

选择后者是独处,那是一种“近看庭前花开花落,远望天边云卷云舒”的淡然之境。

喜欢独处,开始觉得安静、自在、不拘束、不用迁就他人,后来就成为一种习惯。不在乎身边人如何评价,只在乎是否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普通人与人交往,心情愉悦,但优秀的人不喜社交,只因社交实际上降低生活品质,所以,他们更喜欢独处。

优秀的人未必不合群,他们只是更偏爱独处。

因为,对他们来说,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赋能,更是一种自我认知。

请拥抱独处,这是一个人最好的人生姿态,它不仅让你遇见其他优秀的人,也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2.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

独居的幸福感,是看你愿意在无用的事情上花多少心思。

一个人独处时,生活节奏由自己来掌控,看书、写作、打扫房间…

这种不被人打扰,不被他人意志左右的安静世界,独自完成一件事不亚于写完一篇稿子。

很多人害怕寂寞和孤独,不愿意独自生活。

“凑合过”、“就这样”、“将就着”...我们宁可与不爱的人在一起,维持一段泛白恋情或破裂婚姻,让自己在冰与火中煎熬。

有时候,独自生活未必是件坏事,它可以让你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审视自己的过往,发现各种关系下所隐藏的不足或缺陷,而这些不足,恰恰是你今后成长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

总有些路,你必须一个人走。哪怕孤独陪伴,也要把它走下去。

3.独处,是一种自我赋能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从心理层面来说,“独处的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想法与需求,能被自己的内心所陪伴、安抚和慰藉,且不感到无聊或空虚,且自得其乐。

它是一个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标志,意味着对自己生活有着足够的掌控。

而从实践层面,独处就是一种自我赋能。

所谓自我赋能,就是个体深知时代变革趋势,从一颗螺丝钉(被动安排)转变为一棵植物种子(自我驱动)。

独自在黑暗泥土中吸收土壤养分(基础能力强化)和日月精华(核心能力迭代),默默从地底下长出来(竞争胜出),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成功者)。

村上春树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个人默默地跑步,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写文章,我也不觉得煎熬,也不感到无聊。”

村上春树创作小说二十余年,从未遇到才华枯竭的尴尬境况。

究其根由,就是实现了自我赋能,即让他拥有成功的优秀者所具有的三种核心能力:思考力、耐力、专注力。

这三种能力,恰恰是当下很多人所稀缺的核心能力,因为你无法依靠外部赋能直接获得,唯有独处方能拥有,因为真正独处时,只剩下自己可以挖掘。

时代在变,善于自我赋能,将是你今后的核心竞争力,这在很多大程度上决定你和优秀者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4.独处,是一种自我认知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庸俗,可以理解为追求合群从众而丧失自我,并做着一些没有意义或价值的事。

他们时刻不停从门窗向外张望,寻找外部刺激,以驱动自己的精神和情绪活跃,他们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为此甚至丢掉性命。

现实中,当社交、娱乐、奢侈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最终都将以痛苦而告终,甚至以性命为代价。

能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因为一个人内在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道家抱守天人合一,佛家讲究明心见性,儒家倡导养德尽性,身外之物都不重要。

独处,即是修行。

它可以看作一种内在整合,这种整合,就是将外部事物经过“自我消化”后放到内在世界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不断优化自我认知体系。认知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比重95%)。

(2)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比重4%)。

(3)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事情的规律,提升自己的认知(比重0.9%)。

(4)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比重0.1%)。

有95%的人处于第一种状态,他们很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不向外看”的状态,就连尝试和对外沟通的欲望都没有。

这种状态非常可怕。

现实中,你想要判断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就看他能不能独处?看他一个人呆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若是前者,说明他是一个内心贫乏的人,这样的人,会持续热衷社交、娱乐这些没有价值的事,并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缺陷,但缺乏独处的时光,那不亚于一场自我毁灭。

而当下,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你将面临两种现实困境,要么在无知无畏中“自我毁灭”,要么在过度焦虑中“等待死亡”。

要想突破,唯有独处而胜之。

四、独处之高

年轻时总害怕不合群,于是为了合群而合群,马不停蹄的去赶赴一场又一场的热闹与繁华。

随着年龄增长,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惋惜的是,很多人实在不知道独处的价值,那些独处的年光,才会让你发光。

我就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不喜欢群来群往,嬉戏于灯红酒绿,也许在别人眼里,看上去很孤独,其实我很快乐。

独处时,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追忆往昔、憧憬未来;可以构思一篇文字、品读一本喜爱的书。

独处,做回自己,放弃无效社交。既可以有时间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又可以远离一些狐朋狗友的无用社交。

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纷扰,远离了无效社交,一个人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才能静下来,回归真实的自我。

独处,不是孤独,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

独处是主动的回避,孤独是被动的被抛弃;高度自信的人才能享受独处的风景。

等你度过了人生某些最艰难的时光,你就会明白,生命里总有一些日子是需要我们独自走过的。

或许是孤单寻觅,或许是爱情残局,或许是婚姻废墟,又或许是一个人的天涯浪迹。

独处,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享受,让灵魂宁静,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这份独特的自在安然。

当一个人置身于繁华喧闹的氛围,那种形在意不在,形合意不合的陪伴方式,更会让人感觉压抑、桎棝,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真正甘愿享受独处的人,内心会隐现出不可言喻的快乐。

活在这个世上并不容易,要么享受生活,要么被生活享受。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人,也只有在独处时,才最真实、最自由。卸下面具,放下所有的角色,来于自然,归于自然。

不必看人脸色,不必仰人鼻息,不必掩饰自己,不必恭维他人,就这样纯粹,就这样自在。

学会独处生存的人,身上有一种出类的气息,有一种宁静的力量。

学会独处,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自我进步,更是一种对世事万物的笃定和坚定的内心力量。

独处,是一种智慧的沉淀,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是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的人。

独处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强大,真正的独处是独立思考,独自成长。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只有独处时,才能在静寂中反省、思考、开悟,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

独处并不是孤独,也不是寂寞,而是内心的丰盈,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独处不是封闭自己,是和人交流,但有自己的想法,是一种人生状态。是一种“心静自然凉”、“静生慧”。

人只有独处时方能拔开迷雾,心灵游于雾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

没有谁能陪伴你的一生,也没有谁能填补你内心的空虚,而最终你也将独自一人与世界告别。

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并不在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喧嚣之中,而只能在宁静、简朴的独处中寻觅。

矗立尘世之中,把自己站立成一道风景,不求谁能欣赏和读懂,只想静默感知生命里的每一天。

独处既是一个人的清欢,又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所以,当你懂得如何独处,你的人生档次也会慢慢提高。

五、独处之真

人生最难的就是发现自己,和自己对话。

有时候总觉得,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与自己交流。

也总是在多多少少的徘徊逗留中迷失自己,随后又发现自己。

到底有多少个真正的自己,那个自己,是藏在面对别人开心爽朗的大笑的背后,还是隐匿在独处时的安静之中。

人总是在还没有认清自己的同时,自以为是的去了解别人。

也许在无人问津的一个心灵角落,藏着最真实的自己。

我常常试图去发现真正的自己,有时候觉得只有在写作的时候,呈现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每个人都有好多张面孔,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面孔也逐渐增多。

慢慢的,我们都遗失了最真实的自己,他也许随着童年的离开而走了,也许跟着记忆的大潮退了,也许被一年年的轮回吞噬了,总之,他不在了。

但他偶尔也会回来,回来看看这个躯体,回来陪伴、温暖这个躯体。

渐渐地,我们都会发现,生活中没有绝对重要的人和事,只有找到自己,一切都会依旧的完满。

任何事物的依存都在自己的心中,如果连自己都找不到了,那么要怎么样去拥有更多的东西呢?

有时候,我总在想,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我总是试图寻找一种东西来证明:看,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可是,慢慢的走过来,自己也慢慢的长大了,突然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生活的全部。曾经我以为是亲情,我认为妈妈就是我的全部;曾经我还以为是友情,那些朋友是我离不开的支撑;曾经我浪漫的以为是爱情,我觉得没有她的世界是那么的荒芜和贫瘠,有了她才有了所有的精彩。但是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我离不开的,但是没有一种可以决定我。没有什么是最重要的,也没有什么是离不开的,就像我们不能预知生命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酸和苦一样,一切都是未知。只是在这尘世中不要失去了自己,家人,朋友,爱人都不会丢弃真正的你,只要自己不丢掉它,就会拥有一切美好。但是人生最难的就是发现自己,和自己对话。

我原本没有什么途径,只是我发现了写作,才能这么接近心底最真实的自己。每一个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一个或脆弱或坚强或渴望爱的真实的心灵,何必委屈这颗心呢,真诚的与它交流吧。有时候我们渐渐地学会了保护自己,隐藏了自己,只有在深夜无人知晓的时候静静的窥探自己。也许我们都有一些无法说起的心情,也许有一些话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有些独白只能留给自己。倘若不能懂得独处的意义,又如何说自己成长过。静自独白,也是一种成长。有一些话只能说给自己听,能够遇到一个在心灵上相通的人,也便是最大的幸福了。独白是一种诉求,只与自己有关。也许,只有我们在尘世中找到自己,才能发现原来一切的美好,都是源于真实自己的感受。

六、独处之妙

我需要到世界上去活动,我喜欢旅行、冒险、恋爱、奋斗、成功、失败。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我会无聊,过得冷冷清清,我会寂寞。但是,我更需要宁静的独处,更喜欢过一种沉思的生活。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没有时间和自己待一会儿,我就会非常不安,好像丢了魂一样。我必须休养我的这颗自足的心灵,唯有带着这颗心灵去活动,我才心安理得并且确有收获。

年轻时总害怕“不合群”,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为了合群而合群,马不停蹄地去赶赴一场又一场热闹与繁华。

随着年龄渐长,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其花费时间与精力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去结交一些无关痛痒的“朋友”,还不如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

独处,是一种智慧的沉淀。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是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的人。

1.独处,是做回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窗外天空纯净如水,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声?不汲汲于名利,静下心来做一些无用却静谧美好的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才能静下来,回归真实的自我。

人生需要独处的时刻,在独处中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回归精神的安宁,回归灵魂的本真。

2.独处,是最好的修行

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最好的修行。古人说“君子慎独“,君子拥有更优质的独处能力。能在独处时安然自得,必能在热闹中淡然自若。

中国功夫有一种独特的修炼方式,叫做“闭关”。

在一段时间内独居一处,潜心修行,不与任何人往来。而中国功夫的顶级武学,都是在独处时创造出来的。

只有独处时,才能超越俗世的尔虞我诈,抛开一切凡尘琐事,回归静寂的心境。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才能在静寂中反省、思考、开悟,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与其挂着空洞的笑脸,为了社交而社交,不如面对真实的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3.独处,是一种高远的境界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只有在独处之时,方能拨开迷雾,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独处,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写过一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的是苏东坡深夜宴饮,回来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僮仆已睡熟,鼾声如雷鸣,怎么敲门都没人应,苏东坡只好独自倚着木杖听江水流淌的声音。

如此静夜,置身茫茫天地之间,听着江水滚滚东流,苏东坡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短暂如江水一逝不复返。

生命如此美好而短暂,却为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你争我斗,浪掷时光。

苏东坡不禁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惟愿驾着一叶扁舟遨游天地之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独处让人醒悟,让人悟到自身的渺小,让人看清生命的真相。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跳脱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困于得失成败,抵达高远的人生境界。

林语堂说:

“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无论人生路上有多少纷繁热闹,终将抽身出来,独自细数似水流年。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我想,这样的境界,唯有独处时才能抵达。

因为,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七、独处之需

青春年少时,最喜欢闹腾的地方,哪里人多往哪里凑,那时候觉得人多就是人气繁华的象征,最想做的事就是呼朋唤友一起逛街溜圈。

曾几何时,最喜欢闹腾的我,竟觉得人生最惬意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品茗阅读晒太阳,喜欢一个人坐着静静地思考。

也许,喜欢独处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吧。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寥,寂寞中却有一种充实。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找回了自己,可以开始和自己来一场与新心灵的神秘对话。

我喜欢独处。清晨起床时,打开手机上的播放软件,边听新闻边洗漱着装,边听主播空灵的声音边悠闲地吃着早饭,没有人说你噪音污染,没有人说你打扰到他,这就是独处的魅力所在,我心之所向。

我喜欢独处。休息时,一个人带好帽子带好口罩带好墨镜,做好防护到公园去健身晒太阳,边听音乐边健身,没有同伴,无需花费脑筋寻找话题,去想着和别人如何聊天,只是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掌控自己可以把握的时间,这就是独处的幸福所在,我心向往之。

我喜欢独处,我需要宁静的独处,更喜欢过一种沉思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要想有所建树,那就必须心甘情愿地走孤独之路。成功者总是在孤独中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忘我地为了事业而燃烧自己的生命。

孤独是一种宁静,孤独的星空有智慧的闪光。你的思想在升华,你的灵魂在洗涤。

其实,只有守得住孤独,才能走出平凡。

世上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真正走到金字塔顶端的人一定是孤独的,皇帝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依然寡人自居。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大家选择了从众。

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花极致多的时间,保持专注和孤独去做,做到最好,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是孤独造就了卓尔不群。

如果你并不渴望所谓的“成就”和“成功”,而是渴望与人的连接,渴望热闹的浮华,烟火红尘气,也不妨花点时间来“孤独”。

我们一直都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停地在选择,只有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孤独的坚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有这样一个试验,如果把一个人单独的放在正确的路上,其他一波人放在逆行道上,刚开始这个人还不觉得自己错了,慢慢的半个小时后,还没有人跟上他,他就会明显感觉慌乱,开始怀疑自己……

孤独绝对不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要想干成某件事是非要到孤独中去不可的。所有成功的人都将自己置于孤独之中。

八、独处之乐

独处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当你独处时,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与别人相处时所不能收获。可以少些烦扰,多想一些自己关注发现的东西。

人来人往的路上,不断擦肩而过的人流,没有逗留、没有问候、也没有回头,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秘密。

不要骗自己,其实你一直都是孤单一人。世界太大,生命这样短,要把它过得尽量像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也是心灵修养的一种方式。成长总伴随着痛苦,成功总伴随着孤独。寂寞的驼鸟总是一个人奔跑,孤独的飞鹰总是越飞越高。

世事纷繁,时光终是无言。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其实也是另一种美丽的收获。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

月到天心,清光飘洒。缓步前行,勿言静寒。心远难缚,无以所住。叹似逍遥,唯影随形。人生不止,寂寞不已。

丁俊贵

2019年12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