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学者:人民币正在谨慎塑造国际货币地位

 麦田的朵拉 2020-12-04

【欧洲时报12月4日贾言编译】法国波尔多大学国际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Larefi)副教授兼研究员拉埃(Delphine Lahet)日前在英文独立媒体《对话》(The Conversation)法国版撰文称,中国人民币正在谨慎地塑造着国际货币地位,但美元的霸主地位在短时间内尚难撼动。

文章称,11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有关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所持有货币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这些外汇储备构成60多年来变化不大:美元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2019年底,所占比例升至61%,欧元(21%)次之。然而,在不为多见的变化中,我们明显地注意到中国货币(即人民币)已经实现突破性进展,目前全球外汇储备中有2%以人民币计价,而在2014-15年,这一比例尚为1.1%。

文章援引一些专业人士的说法,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比例在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增加。到2035年,如果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超过25%(2019年已达17.4%,而美国为15.9%),那么,中国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或增至3%至12%。

文章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强调了中国作为债权人的新身份。某些新兴国家对外部融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势必会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务出现上升,从而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

人民币的广泛使用主要受益于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冠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当然也包括经济层面以外的地缘政治或战略考量。例如,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石油价格、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国家间的合作等。

法国学者:人民币正在谨慎塑造国际货币地位

图为银行工作人员清点货币。(图片来源:中新社)

区域化阶段

文章还称,一些专业人士将围绕人民币展开的区域性举措,看作是人民币迈向更广泛国际化的一个步骤,或代表着有限国际化进程中的区域化。事实上,地理和文化上的距离对国家间的经贸与金融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两国“距离”越近,关系就会越盘根错节。

通常由中国发起的一些多边合作协议,例如2000年开始执行的区域货币互换协议-清迈倡议(CMI),随后推出的致力于区域债券市场的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ABMI)、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洲国家央行间的货币互换操作等,实际上都有助于拓展人民币在亚洲甚至亚太地区的广泛使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外汇储备构成的研究报告,在持有人民币的37家央行中,有11家是亚洲国家央行。例如,自2010年以来,在马来西亚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所占份额估计在5%至10%。

另外,自2004年以来,商贸领域签署了诸多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在亚洲国家之间,例如,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亚太国家在今年11月15日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在经济、商业和政治层面上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区域性强国的地位,或推动人民币在成员国之间的广泛使用。

美元霸权地位难以撼动

作者称,在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我们已经指出中国有意提升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如今,中国货币似乎已经成为新兴国家货币中最重要的货币,并且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表明其对中国经济开放的认可,同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陷入困境的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也有助于未来在国际上增加使用人民币的可能性。

文章最后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即使在2030年之前中国GDP能超过美国,而且新兴国家在全球GDP中的份额达到50%,全球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央行的传统难改,以及以美元交易转账成本较低,导致外汇储备组合短期内很难发生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疫情危机导致大量资本流向以美元计价的安全资产。因此,目前来看,美元霸权终结似乎可能性不大。但是,一些数据指标表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在进一步提升,与科技或地缘政治层面相比,人民币崛起的程度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