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生学堂

 hnhksyf 2020-12-05

33.   儒学学习方法论

(熊春锦)

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儒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一种常道与大道学习方法链接的尝试。

希望通过这一探讨,使我们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儒学,从而实现常道与大道同步培贤育圣,更为全面地把握德慧智教育理念。

在中国道德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之中,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老子居于道○,用于德一,演于阴阳二,运于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而明宇宙自然万物的道德真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明人生、家庭、社会健康生存与发展的常道真理。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神精健康的最佳食粮。因此,德慧智的教育理念的口号,是“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宗旨,就是从老学和孔学的井泉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培贤育圣,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通过复兴道德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

老子与孔子的大道与常道,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常道是大道的基础,大道是常道的指归。孔子曾经数次向老子问道学习。这一对师生其差别的关键点,在于“道生观”与“人生观”的差异之中。我们学习与实践老子的思想,要牢牢把握住两个根本性、关键性的特点,什么特点呢?老子思想的特点中,其一是揭示人生观向“道生观”的直接转化复归必须不离德一,离开德一即是漫漫长路,难竟其功;其二是揭示人生、社会、科学、文化等一切都离不开道,离不开道生德养,人类普遍生存在大道规律的总体制约之中。但是,人类离失了德一状态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现实。

人们和社会在仁、义、礼、智(愚)和薄信之中挣扎,以及继续滑落,这一现象是最为普遍的社会总现象,是绝大多数人的现象,也是近三千年以来普遍的现象和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所以,老子既指出了据于德而直接归于道的理论和方法,也同时指明了整个社会和大多数人如何修养德心德性、复归于大道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弘扬《老子·德道经》,应当牢牢地、坚定地把握住这两个关键点而展开,才是唯一正确的快捷方式和方法。坚持以德教化我们自己和社会大众,才是运用“旋极图”的象,三生万物,执两用中之理,整体把握大道与常道的学习推广与修养实践,同步发展而培贤育圣。

中气为和地展开德慧智教育理念,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义务,是道德修养者的天职和责任。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思想的灵魂,是“依于仁”而复归德道。孔子紧紧把握着仁义礼,以仁德为纲而论人生与社会,是常道中最为精湛的理论和教育方法。

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极为优秀,是德慧智教育理念中必须继承的重要方法。

我们在此展开介绍一下,以利于德慧智教育理念实践中,更全面地使实践者早日由常道进入大道,涌现新时代的圣贤人才。孔子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好像还没有看到有人讨论过,我们在这里就展开分析一下。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实践方法。他不仅提出了“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验证这一方法和境界。他曾经向当时著名的一位名叫师襄子的琴师学习弹琴技艺,从而掌握琴艺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得以在琴艺的学习中进行全面的实践和验证。

师师襄子教授给孔子一个曲调进行练习,孔子掌握了以后,一连反复练习了十天,也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

师襄子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我听了你弹得曲子,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下一步可以学些新曲子了。”然而,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还需要继续深入。”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再来问他:“这个意蕴,你已经领会了,你的琴艺里面表达了情感和意蕴。”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还要继续练习。”师襄子觉得孔子讲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催促了。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再次来到孔子跟前,却看到孔子正在专致于抚琴之中,面色肃穆沉静,好像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好像心旷神怡,显出了洞穿幽远深邃的表情。而后边抚琴,开口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出了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有王者之相,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这个人,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

师襄子听了以后,赶快恭敬地离开坐位,给孔子施礼,拜了两拜,说:“原来我老师教我这个曲子时,就说过了,此曲的名字正是叫《文王操》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思悟思悟这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追本溯源,感而遂通。

从这个孔子学琴艺的历史故事中,我们现代人对于如何进行学习、完成学业,能参悟出一点什么呢?我们现代人学习方法的差距,又是什么呢?

孔子学习百艺,给我们建立了一个流程图,那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这,就是中华民族学习方法中最为完整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孔圣的治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典诵读的方法论。

孔子曾经说过:“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这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如何实现这个“居”和“谋”的最高学习境界,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方法就蕴含在孔子学琴这个故事的全过程之中。这个方法,也就是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经典诵读,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百艺,学习其它各种东西、各种知识道理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对于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的治学而言,要想接近圣贤的思想和品格,攀登学术的巅峰,承前启后地创造、继承发扬精粹,就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技术。这,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五步学习法。

这种古典的学习法流传至今,在我们绝大多数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中,只是承传了第一步的“迅速掌握”,而其它的四步则已经大都被我们遗忘。即使在音乐界,虽然前四步都还多少保留着一些。但是能够达到第五步者,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即使达到了第五步的境界,也不敢言,怕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

我们在经典诵读之中、在道德修养真实实践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又继承得如何呢?我们在“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五阶段学习方法的实践中,做到了哪一步?恐怕连“学而时习之”,我们许多人都还未做到。

我们在诵读《老子·德道经》的过程中,有几个人实现和达到了一些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的:“我看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对着我笑了”的状态?“老爷爷身上发着很强的光,老爷爷身上有很多眼睛对着我看”我们达到了没有?——许许多多的成人都难以达到。幼儿的这种“看到了”,那就是进入了真实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像我们所办的试点的小朋友,当诵《三字经》时,看到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爷爷,是留着小山羊胡、穿着蓝布颜色衣服的古人。那是谁?那就是作者啊!那才是诵读经典的真境界,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成人的差距,又在哪里呢?

为什么幼儿经典诵读非常容易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而孔子如此高的智慧者却要通过五个步骤,以至于“苇编三绝”才能实现和达到这一境界?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和推广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要深入到胎婴养虚、幼儿养性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们考虑到这个战略性没有?想一想,孔夫子那么高的智慧者,还得通过五个步骤才能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进行探讨的同学们,请想一想,你们的智慧能与孔子相比吗?我们的时代也不同了,我们的心灵状态、蒙尘的厚度,也不能够同日而语了。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期盼着:诵上两句、诵上一遍,跟在后面起起哄,就能获得大智慧。——可能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子的教导,按照孔子的学习方法,去刻苦地实践,才能进入上乘的境界。在这个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的骄傲和懈怠。

我们刚才说了和这个幼儿的差异。人生进入十五岁以后,后天的智识逐步完全展开,后天阴我智识就是先天慧识最大的障碍和最坚固的壁垒。这,是我们难以像七岁前儿童那样“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一个关键。但是,胎婴、幼儿、少年时期内,人们的后天智障还处在从无到有、逐步诞生与形成的阶段。他们的经典诵读没有壁垒的障碍,最容易进入学习事物的最高境界,很快地、自然地就步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之中。

而青年、成年、老年人,由于后天的智障已经形成,并且不断被不自主地强化,形成高墙厚壁。不经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不可能穿过或者翻越这些堆积得非常厚实、坚实的智障。所以在这些人生阶段,如果希望能学有所成的话,也就是说在少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如果人们希望学有所成,开慧益智,他们的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就必需严格遵循“恭、熟、忘、合、灵”和孔子“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的学习实践方法。这个“灵”和“感悟作者”,内涵其实是一样的。

青年、成年、老年的经典诵读学习,要想超越自我,突破智障,最佳的办法是正确地运用智识,在“恭、熟、忘、合、灵”和“提升技法,领会意蕴”上,下一番苦功。

在经典诵读中,要“熟念精思,含英咀华。浴心沐身,畅泳感悟”。

“熟念精思,含英咀华”,就是经典诵读的基本的前提,也是“恭”、“熟”的前提。在诵读经典时,运用“恭、熟”之诀和在“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上下功夫。精思熟虑,口不离经典,心不弃经典,在兹念兹。

“浴心沐身,畅泳感悟”,就是将心和身整体、全部地溶置于经典之中。如鱼在水,视经典如水,心和身灌注浸泡经典的上善之洁水、圣水之中。此上善之水渗入体内所有体液之中,不分彼此,融为一体。

“畅泳感悟”,就是要将心身整体完全溶入经典的意境和思想之中,毫无挂碍地畅游泳动在经典的上善之水中。外水内水同一水,经典的思想和能量如水似雾包裹心身、渗透心身;身体内的一切之水,生命的一切液体皆类同此上善之水,我在水中,水在身中,彼此无分;经即是身,身即是经。我的精神,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意识,完全溶入到经典的思想之中,彼此无分,一灵独耀,毫无挂碍地畅行泳动在经典的精神之中,体悟海阔凭鱼跃的自在,感格经典的精神内涵,参悟作者的心灵;感而遂通,心心相印,共处一境。这样,也就会自然获得经典的真髓而融会贯通;与古人居、与古人谋,获得圣贤们的直接教导。

社会上的婴幼儿经典诵读教育中,当许多孩子一旦突破了太极弦,进入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后,常常表现出举止失措,无法解答和正确进行深入的指导。这种现象,也是一些经典诵读方法难以长期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释疑解惑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在已经实践过“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实践者身上,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或者借鉴他们的经验进行辅导,才能确保经典诵读的健康深入发展。

当我们的学习一旦进入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之中以后,其中的原则,就是要特别注意恪守《老子·德道经》中的教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由于一旦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以后,就是进入了慧识充分开启的状态,是一种“玄同”的必然现象。既是经典诵读五字诀中的“灵”字阶段,也是迈入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初期的“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这种“玄同”和“灵”相,是一种非稳定性的初期开慧现象。其稳定性最容易被自己智识的语言所损伤与破坏,容易发生“言者不知”的阻断现象。孔子也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这些都是严肃的忠告,也就是随意说出以后就难以继续深入地全知、深知,或者继续与古人居与古人谋。

所以在出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早期,在“玄同”的早期、“灵”的早期,要“知者不言”,等待慧识的稳定,达到一种不会再被后天意识所能产生的智障再次封闭的阶段以后,也就是当达到了慧识与智识能够并驾齐驱之时,才可以适当谈论一些内容。古人讲:“言语道断”,也正是此理,而并不神秘,只是智识与慧识之间转换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方法。

老子的“众妙之门”、孔子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及我们所介绍传统的“恭熟忘合灵”诵读经典的学习方法,都是人类智识通向慧识的桥梁,是常道通向大道的门户。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培贤育圣,要全面科学地掌握好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将经典诵读科学地展开来,并且指导于实践之中。

反躬自省——提高强化法

在学习方法当中,我们除了掌握孔子的方法、经典诵读的“恭熟忘合灵”方法、老子的噭眇之法,还应当注意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及时地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调整心态,反躬自省。

对于二三岁的儿童,要让他们尽早地学会反躬自省,也就是“自我批评”。学会每天整理一天中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分析认识错误的言行,培养对“是非功过”的辨识能力,从而扶持他们的正念、正识和善心、感恩心,使这个善心、感恩心能够确立以及强化,对错误的言行逐步学会尽快改正。

儒学的“坐忘反思”,“吾日三省吾身”,道家的“悔过迁善”,道医的“反躬自省”,其实都具有深刻的生理健康意义,儿童应当尽早学会这种方法,这类方法既有益于道德品格的形成,而且有益于开发稳定的慧识和提高智识。

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可以理顺大脑神经系统中智识库储,使大脑皮层的储存有序化、条理化,使人的思维反应更为迅速、更为快捷,条理明晰而准确。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清除错误言行在大脑中的不良记忆,避免积习成性;同时又能整理出大量的智识记忆空间,以利于储存更多健康的知识。反躬自省,有利于增强“人性本善”的先天无为生理状态,使人性中善良的本性更加稳固和不易被污染。反躬自省,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孩子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反躬自省,还具有解除疲劳,安神定志,清心宁神,提高睡眠质量的生理作用。

八岁以前的幼儿期,由于是孩子们“先天中的后天”的人生阶段,并不需要典型的有为方法来使幼儿保持德慧智同步的状态;而重点是父母的表率言行,以及正确的引导式、启发式、游戏式的良好教育。特别是在幼儿早期实践反躬自省时,父母应当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在晚上睡觉之前,完成一天的回忆和整理的过程,引导式地、启发式地帮助孩子一起进入回忆之中,从晚上一直倒溯——是倒溯式的,不要顺来;从晚上睡觉的那一刻,倒溯回忆到清晨睁眼那一时刻,边回忆边帮助孩子进行分析。这一点,非常地重要。

德慧智教育中,从幼儿期开始,最好就早期适时地教育孩子自己学会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并且长期坚持应用。学会写字以后,还应当指导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进行反躬自省。先进行回忆,然后及时记录成文,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有益于终身。

当孩子们进入八岁以后,由于他们的道医生理状态,已经处在以后天智识为主导的后天环境中,智识的后天性已经逐步加强。那么这种反躬自省的方法,需要加入一个“青灯慧学”的方法加以辅助,支持这种反躬自省。特别是那些在幼儿时代未曾实践过反躬自省的人,如果直接在少年时期才开始应用,或者青年、成年、晚年时期才开始应用,就更需要一些辅助方法支持这类反躬自省真实地进入心灵和脑海。当然,在幼儿时期也可以在父母的看护之下,同时采用“青灯慧学”的方法配合,借此更好地提高幼儿期反躬自省的效果。

“青灯慧学”,就是烛光强化学习法。现在,我们没有办法使用青灯,所以我们就改个名称,叫“烛光强化学习法”。

烛光强化学习法

烛光强化学习法,在古代称之为“青灯慧学”方法,是前辈们的一种“取诸于物,观之于身”的简朴而效果明显的学习增强方法、实践方法。古代没有电灯,只有青油灯,所以简称为“青灯”。古代,也曾有“青灯典籍伴终生”这个说法,只是没有记载详细的方法而已。其实,方法在古代早就有了,没有公开传授而已。现代,青灯已经少见了,但是各种蜡烛却仍然在代替着青灯的功能。

青灯与电灯不同,青灯所发出的是自然光明。这种光,具有自然的特性,与人体内环境具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量。它能给人释放一种宁静、平和、安祥、温馨的气息。西方虽然早已经使用电灯多年,但是他们在私人家宴、朋友聚会、情侣一起喝咖啡时,都仍然保持着在桌子上点上一支蜡烛的习俗。这是偶然的吗?——不是偶然的,他们是在烛光中获取能量,进行调节,在烛光中去营造和感受一种意境。他们虽然并不能完全解释其中的原理,但是由于他们的心普遍比较平静,因而善于捕捉烛光中善美的信息,用来调节自己的心灵。所以,蜡烛在西方一直没有被淘汰。而在我国,由于人们的心境已经不再容易清静,已经难以感受烛光中的温馨,所以将蜡烛仅仅作为停电时使用的一种替代品。或者在坟头上插上一支,让死人去用;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用,用到自己体内来。这一点,我们还不如西方人。

古代的青灯慧学,是观灯而观心观脑,以灯光照心照脑而反思,从而开慧益智。由于传统道德文化系统中,认为心属火,能够生出道德的光明,朗照内身国,从而明白如何做人,如何修养道德,复归于德道。但是,人们由于智障的阻隔,内心的光明并不容易透发出来,那么就可以借外明以照内明,从而达到明明德。

点上一支蜡烛,平放在烛焰与眼睛平行高度的身体正前方,在宁静、平和、安祥、温馨的气息中观看烛焰。睁眼观时,记住烛焰中的黑与白,也就是白光黑芯,知其白而守其黑;闭眼时,利用大脑的视觉残留功能,引入体内,如此反复观与引,将此光明引入胸腔中央区照一照心中——不是解剖心的位置,是中央,放出光明照亮心胸或者全身,进行反省。将烛焰的光明引入大脑中央,朗照整个大脑,整理一天的言行,理顺意识,整理善恶,存善去恶;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一种平静、宁静的状态,明显提高反躬自省的效果。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当身中的体液之水能够静下来,不再非正常性地、杂乱无章地漾动,使心灵与大脑的活动有序化,也就自然能够良好地反躬自省,深入地反躬自省,从而达到明明德的效果。并且,能提高和加快在学习中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成果,使慧识和智识同步上升至佳境。

所以,我们在开展德慧智教育,实践“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学习方法时,在进行每日的反躬自省时,可以配合运用这种烛光强化学习法,使心身更好地进入高效状态,协同我们更好地实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的学习方法、道学——包括道医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步骤与高境界都是相通的。至道无二理,妙法皆相通。都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应用,使中华道德文化的承传,步入健康发展之路而兴国家旺民族,再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