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炼立身处世的德行

 nangongcunfu 2020-12-05

发布时间:2020-05-11  字体:      点击量:258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信息来源:义龙新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沾云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无论是谁,只有用真心本性来立身处世,方能修成圣贤之道。
      静读明代袁了凡先生教导儿子立身处世的家训《了凡四训》,就像是聆听他语重心长地教导如何修炼圣贤之道。
     《了凡四训》是一本人生智慧之书,我已经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对《了凡四训》这本书,不但要认真读,而且要认真做,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方能从中受益,让自己在立身处世中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
      阅读《了凡四训》,修炼立身处世的德行,要牢牢抓住“为善不宣”“闻谤不怒”“收敛才智”“劝人为善”四个关键词。其中,为善不宣和闻谤不怒,是对自己立身做人的要求,收敛才智和劝人为善,是对自己处世待人的要求。
      这四个关键词,相互补充,相互依托,构成一个闭环,成为修炼立身处世德行的四种要求、四种方法、四种路径。
      闻谤不怒是核心,为善不宣是前提,收敛才智是保障,劝人为善是基础。
      做不到为善不宣的人,绝对做不到闻谤不怒。只有做到为善不宣,才不会在乎别人毁谤,才不会在乎自己的才智,才会想方设法劝人为善,让修炼圣贤之道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
      要想做到闻谤不怒,必须做到为善不宣,必须做到收敛才智,只有不把所做善事放在心上的人,不以自己的才智去证明别人无能的人,才不会在意别人的恶意毁谤。而要让别人不再毁谤你,只有收敛才智,虚怀若谷修炼德行,力行善事,广积阴德,真心实意劝人为善,让更多的人接受你的感化。



      为善不宣,才能提升自己的德行。
      修炼立身处世的德行,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为善不宣,即袁了凡先生强调的“为善而心不著善。”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比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
      一个人,从开始做善事起,就不要想把所做的善事宣扬出去、显露出去。如果做了一点点善事就念念不忘,总是记住曾经有人接受过自己的帮助,总是记得某人曾经接受过自己的恩惠,这样的为善之心,就没有半点纯真可言。一个人,不管做了多少善事,都没有放在心上,做过了,转身就忘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善事,才算得上是为善的最高境界。
      立身处世要做到为善不宣,需要明白,善有阴善和阳善之分。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
      一个人,所做的善事,从一开始就完全显露出来,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已经人人知道人人称赞,这就是阳善。一个人,所做的善事,自始至终都没有人知道,自己自始至终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这就是阴德。
      立身处世,要多修阴德,少行阳善。因为,行阳善虽然得到世人的称赞和恭敬,但是会毁坏德行修为。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出名却未必就是好事情。如果知名度很高,但却没有真实的德行,就是名不符实、德不配位,一言一行,都潜伏着意想不到的灾害,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修阴德,虽然做了不少善事也还是默默无闻,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德行修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过失,行善积德却被别人毁谤、侮辱,恶名于市,这有利提升自己的德行修为。一个人,如果具有真实的德行,不管他隐藏得如何深邃如何隐秘,总有一天会被世人知晓,会被世人自发尊立为楷模,他的一言一行,会世世代代得到世间的认可和称赞。
      所以,《了凡四训》劝告我们:“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们常存做善事、修阴德之心,常有做善事、修阴德之行,德行修为就无量无边了。只要肯尽力去做善事,多修阴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闻谤不怒,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
      修炼立身处世的德行,是否能够做到闻谤不怒,直接关系到德行修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做到闻谤不怒的前提,是凡事都不必动怒,凡事都必须心平气和。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如果容易动怒和发脾气,就一定要这样想:人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面对他人的短处,应当给予怜悯和同情。若是别人做错了事情,得罪了我,或是别人不讲道理,冒犯了我,那就更要多想一想了。别人为什么会做错事情或不讲道理?为什么会得罪我或冒犯我?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伤害我,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对我不了解,对我有误会?还是因为我们彼此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因为我们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不怪他,是因为我自己有不是之处。或者,我本来就没有什么过错,所有的过失都在他那一边,与我毫不相干,那就更没有任何理由生气了,更没有任何理由发怒了。
      惩罚不是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用真诚清净平等的心去感化别人。别人迁怒于你,不能怪别人没有接受你的感化,只能怪自己的德行不够,怪自己的修为不足。所以,要想感化别人,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行修为。而做到闻谤不怒,就是成就自己德行修为的根本要求。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凡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之人,绝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真正的英雄豪杰,绝对不会自以为是。圣贤的学问,绝不会引发人的自私自利、贪嗔痴慢,也绝对不会教你去伤害别人而利益自己。
      一个人,如果做事处处不能称心,那一定是因为自己的真诚不够,自己的道德没有修行好,所以感化别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要时刻认真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断强化自己的德行修为,面对别人对的恶意毁谤,就不会萌生丝毫怨恨之心。心间不夹杂丝毫不善之念,只有善心、善行、善德,才是最好的德行。因此,面对别人的毁谤、侮辱、陷害,要心存感激。因为,这些现象让你发现,自己的德行修为还有差距、还有不足。这样一来,别人对你的毁谤,就变成了磨炼你的最好机会,承受别人对你的毁谤,就是磨炼你最好的场所。
      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像火光薰天,但这一切也只不过是像拿火去焚烧天空,虚空中始终都是无物可烧;而火却终归要熄灭。如果有人毁谤你,你就难过,就伤心,就生气,就发怒,那你就是憨傻,是蠢笨,是愚呆。越是难过,越是伤心,越是生气,越是发怒,越是让毁谤者阴谋得逞。
      因为,面对别人无中生有的毁谤,无论你如何用尽心思去尽力辩解,结果总是像春蚕吐丝,自己把自己束缚在别人设计的陷阱里,永远没法解脱出来。
      所以,无论听到别人怎样毁谤你,你都要觉得,那是在说别人,与自己毫不相干,始终做到心平气和、沉心静气、若无其事。这样,毁谤你的人就会自讨无趣。如果一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发怒,就生气,心存报复,冤冤相报无完没了,这就让陷害你的人达到了目的,也在有意无意中让自己伤害了自己。
      闻谤不怒,能够挽救自己,更能够挽救他人,何乐而不为?
      立身处世,实在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对我们的言行都感到满意。所以,面对别人的毁谤、侮辱,甚至陷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动心、不动怒。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得幸福美满,就要努力让自己做到闻谤不怒。
      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做到用不动心、不动怒来处理一切毁谤、侮辱,甚至陷害,我们的德行修为就算是成功了。
      闻谤不怒,最初需要我们极力忍耐。时常提醒自己:“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面对毁谤,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不结冤仇,时间久了,一切都会趋于自然。
  心不动,心不怒,再多的毁谤,能奈我何?



      收敛才智,才能涵养自己的德行。
      处世待人,只有时刻收敛自己的才智,才能时刻涵养自己的德行。立身于世,需要时刻谨记,我们纵然有些才智,但比起圣贤,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值一提。我们拥有的这一点点才智,面对圣贤,那算得了什么?人,一旦骄傲起来,德行就全毁了。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为人处世,切记不能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要学会收敛自己的优秀,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致使别人困窘。别人不善,自己虽然行善,但不能用自己的善来跟他较量,不能用自己有善心来和证明别人没有善心。别人能力不及我,不能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别人的无能,更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强压别人。人贵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把自己的不足补起来。
     要做到时刻收敛自己的才智,必须时刻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具有包容之心。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看见别人有过失,一定要包容,让他慢慢觉悟,给他回头改过的机会,让他言行有所顾忌,让他从你的行为中产生惭愧之心。看到别人有长处,哪怕是很小很小的长处,看到别人有善行,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善行,也要全力帮助他把长处发挥好、把善行弘扬好,真心帮助他、成就他,使他的长处不断变长,善行能够与日俱增。



      劝人为善,才能弘扬自己的德行。
      弘扬自己的德行,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不停地劝人为善,让更多的人破迷开悟,自觉修炼德行,自觉接受你的感化。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一个人,生在世间,怎么会没有良心?但是,由于凡尘俗事过于繁杂,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坠落。所以,我们与人相处,就要心存仁慈,时时刻刻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做一个真心行善的人。
      譬如,这个人正在漫漫长夜做一场惊魂大梦,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从惊恐中苏醒过来。
      譬如,这个人久陷烦恼之中,我们就要细心进行开导让他头脑清醒起来,让他心情舒畅起来,让他受益无穷。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齿言说就能实现,而百世劝人则需要著书立说才能做到。
      劝人为善与行医治病,虽然形迹不同,但都需要懂得病根所在,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效果。不该说的,你说了,不该教导的,你教导了,而在该规劝的时候,你却不及时规劝,在该制止的时候,你却不及时制止,这就是失言失人,不但没有效果,还会酿成大错。
      劝人为善,不但需要对症下药,更需要雕刻琢磨。凡是能够谦虚恭敬、接受别人的教诲,都是人才。劝人为善,要求我们要不惜余力地识才、爱才、惜才、成就人才。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玉在没有开采时是一块顽石,随便丢弃就如同瓦片碎石一文不值。但是,玉经过匠人的雕刻琢磨,就变成了非常珍贵的宝物圭璋。人也是如此,全靠劝导提引才能成人成才,只有经过精心雕刻琢磨,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修为的人。所以,只要看到一个人做了善事,哪怕只是一桩小小的善事,只要其善可取,或此人有志向,其志向、禀赋可取,就要帮助他,对他进行激励引导,让他成为有用之才。
      行善之人在社会上生存很不容易。虽然行善之人能够包容不善之人,但不善之人却不能包容行善之人。因此,不善之人必定会与行善之人对立,甚至会对行善之人进行毁谤、侮辱和陷害,让行善之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事,就要想方设法帮助行善之人,替他辩解无中生有的谣言,替他分担恶意的毁谤,减轻不善之人对他的伤害,减轻他承受的精神压力,务必使行善之人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足发挥作用。
      立身处世,做一个有品格的人,需要不停地修炼自己的德行。
      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为善不宣,多修阴德,少行阳善。
      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闻谤不怒,心平气和,若无其事。
      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收敛才智,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劝人为善,破迷开悟,激励引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