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原生家庭对婚外情的影响有多大?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小贤心理 2020-12-05

生活毫无新意,固定的时间回家,固定的电视频道,固定的饭菜。

固定的嘘寒问暖,固定的体位,固定的争吵,连撕逼的比喻句都可以重复上千次……

完美的亲密生活有了一道裂缝,那就是无聊。

幸福到了无故事,无故事就成了问题,就成了事故。

对于婚外情,有人这样解释:“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结婚了以后,在妻子或者丈夫之外又爱上了其他(她)的人,这就是婚外情。”

还有的人说:“婚外情就是已婚的人和婚外第三者之间发生的恋情。”

“出轨”满足了哪些需要?

被判定“出轨”,是因为我们把婚姻当做了参照物,所以婚姻内的“性幻想”和“精神出轨”不在讨论范畴,这里指的是在婚姻外与其他异性发生了爱情和性关系。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很多人有过出轨的事实经历,这也让我的三观被颠覆,刷新了对男女对道德的认知。

一千个人的婚姻有一千种状态,同时也有千万个出轨的理由。

我经常听到的出轨理由有:

感觉不到对方的爱意、被爱人暴力对待、对方忽视了自己的存在、空虚寂寞孤独、爱人出轨、家庭遭遇变故、生活工作受挫、性生活不和谐。

人们为了满足婚内得不到的“补偿需要”和因伴侣导致的“报复需要”,人们就会选择从外面寻求满足,加上外部环境的促和,出轨就成为了事实。

表面看,婚外情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然而,透过现象逐步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我们却基本上可以总结说,婚外情的本质是一种匮乏。

或者具体的说,是身心不满足的一种匮乏表现。

当一个人的内心越是匮乏,就越会不断的在外界乞讨注意力和关爱,想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满足自己。

精神出轨,是指对自己的爱人之外的人产生了感情,但是肉体还没出轨。

人生是部剧本,却又无既定的剧本可以参照,每一天都在演绎不同的情节,很多时候我们难免纠缠在各种真假虚幻之中。

别说他人读不懂,有时候就连自己都读不懂自己。

立足俗世尽染烟尘,面对社会和环境的纷杂,心灵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扭曲,不经意间也学会了戴上各种面具。

在这种情况下,内心的情感需求受到压抑。

当在爱人身上,情感得不到释放,必然会转向其他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人理解自己的人,所以精神出轨也就出现了。

婚外情倍受社会谴责的时候,有的人迫于压力,没有在身体上出轨,却通过书信、短信、网络达到精神上的“越狱”。

办公室里眉目传情,或者在手机网上疯言浪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法上纲上线的行为,统统谓之“精神出轨”。

精神出轨是相对于肉体出轨而言的,但精神出轨对于婚姻、家庭、自己的危害,是高于身体出轨的。

为什么?

因为身体是受精神支配的。

这样一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身体出轨,多少有着精神出轨的影子。

很多精神出轨前期的女生,会觉得聊天、散步、看电影,甚至拉手,拥抱,都没什么,只要没有性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上边这个痛苦的姑娘也是这样开始的,现在她已经很痛苦了,再发展下去,就不是拉手的问题了,她会想一直让他陪着,会想让他抱着自己,可能也只是安静的抱着。

男人呢,抱着一个有点喜欢的女人,就安静的抱着吗?

不会的,因为男人表达喜欢,一定会去吻,去抚摸,去发生性行为。

一个精神出轨的女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十有八九会身体出轨,继续发展下去,会排斥和自己的丈夫发生性行为,女人的爱,很难做到同时爱两个男人。

大多数人幻想的完美婚姻,其实根本不存在。

先承认这样人性现实,才能平静地进入婚姻的现实。

如果你非要否认,要么是不成熟,要么是不现实。

人对于有缺憾的东西会抱有自然完型的欲望。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先天的“完型”倾向,将具有缺陷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加工使其变得完整。

我们期待他能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重身份的满足,我们希望父亲宠着自己,希望能有崇拜者崇拜自己,希望能有个女儿自己去教育她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身份需求。

陈奕迅在《世界》里唱:原来爱情的世界很大,大到可以装下一百种委屈。

原来爱情的世界很小,小到三个人就挤到自己。

这也是在说,我们许多时候都在跟随潜意识的脚步往前走。

在婚姻中,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去接近他的父亲母亲,从中找到爱、被保护和安全感。

如果这个孩子在他早年的时候经历了跟父母分开,或者被父母拒绝,或者是在情感上被伤害,这种接近的欲望就会被狠狠地切断。“亲子关系中断”。

通常来说,0-7岁的孩子,尤其是0-3岁之间的孩子,最好和父母在一起,受到父母的照顾。

如果要和父母分开的话,分开的时间也不要太长。

因为0-3岁的孩子,神经系统还没有足够的承受力,如果跟父母分离很长时间,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情绪创伤。

孩子长大之后,他/她内心的安全感,他/她与人连结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男人和女人都会在婚恋中出轨,虽然很多时候出轨的缘由会不一样,但有一点又是一样的,就是“不安全依恋”。

依恋理论让我们知道成人和儿童一样都有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不安全依恋,和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这些依恋风格最初形成于婴儿期最关键的6——18月之间,并在童年期和父母的互动中持续的发展。

这些不同的依恋模式造就了成年后亲密关系中的不同互动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不安全依恋中的成年人通常更多是,女性为矛盾型,男性为回避型。

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多次恋爱无疾而终;

想和父母关系更紧密,却感觉无法走进他们内心;婚姻处于破裂边缘;

被婚外情困扰;对爱情充满渴望,却很少能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爱;

在亲密关系中就算我做了很多的事情,依然充斥着误解、伤心和愤怒;这些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容易发生三角恋甚至多角恋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在跟多个人发生所谓亲密关系中来弥补心中被抛弃的缺憾。

另一方面和每个人又无法保持绝对的完整恋爱关系,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只是一对一的关系。

完全敞开自己的心很容易又再次遭受被抛弃的痛苦,所以害怕完全的信任,完全的亲密,而对他们来说内在也是一种极度的拉扯,一直都会生活在恐惧中。

关系、婚姻与爱无关,只和个体的身份重要性有关。

个体对身份重要性的需求才是驱使你进入关系的动力,要保持那样的重要性就要保持关系。

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没关系,而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过的不好,是她跟自己打交道都过不好,那她跟其他人打交道就更过不好。

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后都特别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弥补,甚至是无意识地刻意祈求、迎合,哪怕伤害自己也在所不惜。

她想通过进入亲密关系在另外一个人的帮助下使自己能够过得好,这样的人最后肯定会失望。

有时候悲惨的经历,只是为了满足自恋的需要。


作者简介:贤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