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青、霍去病,一个小舅子、一个小外甥,汉武帝为何喜欢用外戚?

 今古言堂 2020-12-05

汉朝,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外戚横行朝野的时代。不论是从西汉建国不久就开始吕氏专权,还是西汉亡国的王莽篡位,亦或者东汉末年的何进祸国,都和皇帝重用外戚脱不了干系 

但是汉朝重用外戚的先河,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并不是刘邦,而是比刘邦这个老祖宗更出名的汉武帝刘彻。吕氏的专权,其实和刘邦并没有多大关系,是吕雉在刘邦去世之后才开始独揽朝政大肆为吕家人封王,汉朝由此饱受外戚之痛。但其实自周勃陈平等人诛灭诸吕之后,汉朝的统治者已经十分注意对外戚的态度,所以在这一段时间以来,其实并没有再出现外戚乱政的情况,直到汉武帝之时。

汉武帝重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这两人一个是汉武帝自己的小舅子,一个是小舅子的外甥。重用此二人,等于是重开了外戚专权的先河。卫青初为官时,还只是一个建章监和侍中,却一直跟随皇帝左右,甚至一起听闻朝政,在其第一次领军作战时,就已经是车骑将军,和成名多年的李光等降临并列单独领一军。而霍去病则更加过分,十七岁初次出征时就被封为骠姚校尉,领八百精锐单独成军作战。之后更是以一战之功直接受封冠军侯。

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外戚掌权就好像成为了一个定律,一直到彻底灭亡,都还是如此。

那么为何明明有前车之鉴的吕氏之乱就摆在前面,英明神武的汉武帝还会选择在此重用外戚呢?

削弱太尉的权力,完成独掌军权的目的

其实在汉武帝登基时,太皇太后窦漪房还在世,从后元三年(前141年)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都未能得到主权,知道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

而此时的汉武帝虽然表面上已经掌握了大权,但是实际上他手上的权力并没有多少。其一是因为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导致中央的权力大大的被削弱。其二是因为三公九卿的制度,导致皇权被中央官员极大的分散且限制了。

西汉的制度,其实是结合之前秦国本身的官制,而创立的官僚制度。将中央的权力分成了几个部分交给对于的官员或者部门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皇帝犯错:

丞相负责行政权;太尉负责军事权;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权,并兼任副丞相。三公之下的九卿,则负责一些更具体的权力,如少府掌握皇家账户,廷尉负责司法,等等。

而留给皇帝的权力,其实已经不算很多,大约有三个部分:一是对高级官吏任命的权力;二是在遇到国家大事时,召集“廷议”,与高级官员商定对策;第三,就是调动军队的权力了。

心高气傲且抱有雄心壮志的汉武帝自然不愿意处处被人限制,他可不认为自己会犯什么错。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局,真正的实现大权独揽,他开始了对权力的集中。第一步就是削弱诸侯,第二步就是削弱中央官员中地位和权力最大的相权。但是这显然并不算完。

虽然,从表面上,丞相是对皇帝权力限制最大,掌握着行政权可以直接限制皇帝的行为,皇帝的所以政治放大都必须要问责于宰相,得到了丞相的认同之后,才能够实行。但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却并不是丞相,而是太尉。

太尉是全国的最高武官,直接掌握与军事有关的日常行政,如武官的选拔、粮草的征调等。但是虽然太尉并不掌握军队的征调权,但是却可以直接限制皇帝行使征调权。因为若要真的调动一支军队,按当时的规定需要勘验虎符。而一半在皇帝手中,另一半则在军队将领手中,而太尉则可以直接影响军队中的这一半虎符。 

所以说,如果没有得到太尉的支持,皇帝其实很难行使对军队的征调权。且太尉如果对皇帝不满,或者是干脆造反,所能造成的破坏性,是丞相完全无法比拟的。毕竟军队才是一个政权真正的底气和命脉所在。

也正是因为太尉对皇权的威胁性太大,所以汉武帝就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用外戚去代替太尉。既然职业官僚出身的太尉并不能让自己相信,那么就安排一个能够让自己相信的人去干这个活。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要找一个更加能让自己信任的人,自然是亲戚大于旁人的,所以汉武帝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使用外戚。然后汉武帝只需要控制住比太尉更加好控制的外戚,就能够真正的实现独掌军权。

外戚对皇帝,是绝对的依附关系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外戚来取代原本的太尉,自然不只是因为外戚和自己的血缘关系亲近,而是因为外戚和其他的官员不一样,是纯粹靠着和皇帝亲近而得到重用的,所以外戚对皇帝,是绝对的依附关系。“只有我当皇帝,你才能是外戚;我要是被别人宰了,你也没有好下场”这是因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影响,所以外戚其实对于那个和自己家有亲戚关系的皇帝是无可厚非的忠诚的,是其最坚实的忠实守护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卫青出现了,然后就一步步在汉武帝的支持下,顺理成章的接管了西汉的军事权力。所以到了武帝中期,朝廷就几乎不再任命太尉。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太尉这个职位不存在了,其实他只是被常常由外戚担任的大将军一职取代了。

虽然说,事无绝对,在中国历史上外戚篡位的也存在,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一典型例子,但是在频率上却要少了很多。因为外戚想要想要废除皇帝,其难度可比其他人大的多了。

首先,因为名义上的关系,外戚想要篡位所遭受的各界压力会远远大于其他人,想要名正言顺,你除了要得到绝对的权力,还要有文官集团的权力支持。

其次,外戚背后的力量几乎全是来自于皇帝的支持,如果离开了皇帝,顷刻间就会失去所有的底气。

最后,因为和皇帝的朝夕相处,在隐藏异志方面,也会比其他人难上许多,稍有不慎就会被发现。

此外还有多种小概率事件组合在一起,外戚才能有机会篡位成功。曹操等了那么多年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吗?所以,外戚往往最多只会选择通过控制皇帝来实现独掌权力的可能,但是篡位却几乎没有。

当然,概率小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毕竟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棍子也不能打死所有鱼。所有即便防备制度再完善,如果皇帝本身有着极大的问题,外戚还是有可能成功的,比如王莽和司马懿便是如此:前任皇帝短命,后任皇帝年幼,皇帝长期无法履行职务,整个生态链才会出现漏洞,给人可乘之机。再加上朝廷上几乎满是支持声,没有可以反抗他们的人。这才会让他们钻了空子。

霍去病、卫青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按照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选后顺序思考,血脉亲戚本就更让人秦静,所以通过亲戚自然更容易优先获取权力,这无可厚非。但是说到重用,也未免显得太过随意。

汉武帝其实算得上有个情寡恩义之辈,在位五十四年,换了十三任丞相,大多结局不好。所以只要是外戚汉武帝就会用吗?而且汉武帝是那种随意用人的昏君吗?显然不是,其实汉武帝用外戚也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每一个外戚都值得汉武帝去瞧上一瞧,比如汉武帝的舅舅田蚡精神分裂而死,表叔窦婴被弃街斩首,汉武帝也并没有过丝毫怜悯。

汉武帝之所以重用卫青和霍去病,首要原因自然不会外戚这一层裙带关系,而是因为这两个人是真的有能力,值得重用。 

卫青和霍去病在汉朝的对外战争中大放异彩,打的原本不可一世的匈奴抱头鼠窜,不仅解决了西汉边境的威胁,更是成功为大汉开拓了漠北的疆土。卫青龙城飞将的名声威震漠北,霍去病更是打的匈奴一路逃窜,几乎将匈奴赶到欧洲,获封冠军侯也是实至名归。

汉武帝考虑到了所有需要考虑的情况

那么汉武帝既然重用了卫青和霍去病,就不怕这两家的后人专权乱政吗?其实关于外戚可能乱权的问题连我们都能考虑到,英明神武的汉武帝也怎么可能没想过呢?只是他自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手段去处理,便没有太过的去担心这个问题。

那些能够影响朝野的外戚,往往家里都有一定的势力,几乎都是贵族出身,所以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汉武帝就考察清楚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都十分不好,并没有什么背景势力,所以汉武帝可以用的放心。

卫青的母亲只是平阳侯府的一个仆人,更是与人私通才有了卫青,所以卫青在社会上一直不受人待见,他也常常自嘲为“人奴之子”。而卫青的父亲郑季也只是个小县季,而且卫青在父亲家里更是只被当做奴仆畜生,从来没有被当人看过。

霍去病的出身也和卫青相似,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这种卑微的出身,不仅更让汉武帝看重,更重要的是让汉武帝放心,不用担心两人背后的势力纠葛。

不仅是所用之人的考察,面对可能出现外戚的乱权,汉武帝还有着其他更直接残暴的手段。汉武帝在死前曾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当时刘弗陵只有九岁。为了避免出现皇帝无法履职而不得不让外戚摄政的情况初夏,汉武帝直接把年轻美丽的母亲钩弋夫人给杀掉了,就是担心钩弋夫人当了皇太后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再次上演吕氏之祸。

最后,就是在用人方面的细节。汉武帝虽然重用卫青,但至多也只是把军事权力交给卫青,至于政事是一直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这样一来外戚并没有完全架空皇帝的可能。

但到后来,事情却发生了变化。汉朝后来的很多皇帝都太过昏庸,连政事都不想处理,直接连着军事一起交给了他们认为“靠得住”的大将军。同抓军事和政事的外戚,自然更加容易翻起风浪, 

说白了,汉武帝之所以敢重用外戚,就是因为他能力够强,把持的住,能够保证不会出事。而后世那些重用外戚而出了事的,不一而足,全都是把持不住,控制不好,能力不够的皇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