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

 铁木君 2020-12-05

你好,我是铁木君。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很火:

往下翻了一翻,画风大多是这样的:

因为一支口红、合租几十块的房租,慢慢透支了信任;

或是一些小事上的误会翻脸,让两个人渐行渐远;

也有对方做了微商、谈了对象,让关系微妙变化...

很多几年十几年的交情,最终因为言语金钱上的小事,彼此付出的多少,让心里最后的那根稻草,断了。

我们经常会高估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但其实很多感情,比我们想象中脆弱得多。

只是当距离不够近的时候,矛盾没出现的时候,很难发现而已。

这就像情侣相处,热恋时TA就是一百分真爱,同居了哪哪都是问题。 

今天的文章将告诉大家,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建立于「有界限的亲密」之上。

01.

关系一好,就爱指手画脚

任何感情出现裂痕,都从小事开始。

而凡事喜欢指手画脚,可以排在第一条。

说说最近的事。

十一回家,我回了一趟老家。酒过三巡,我跟二叔聊起了最近的股市。他有一只股票拿了一年,赚到了不少钱。(没有鼓励大家炒股的意思)

突然大伯过来跟我喝酒:“你来劝劝你二叔,让他不要炒股了。”

我被cue得措手不及,有话想说,但是又咽下了。

本来已经沉寂的酒桌,又因为这个话题,变得七嘴八舌起来:

“都说股票是骗人的,不能玩啊。”、“赶快卖了,见好就收。”、“做生意都亏钱了,还花心思炒股。”

事实上,今年老房子装修的钱,有一半都是二叔出的。而做生意亏钱,也是因为疫情原因,不是他可以控制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被亲戚过分热情的「关心」,堵得心烦意乱的时候。

怎么不回来考公务员,谈对象没啊,是时候把婚结了,给你妈抱抱孙子啊……

其实,摆脱了小农经济的现在,亲戚之间联系不会太多。大家都忙着生活,全靠过年过节,到了饭桌上,熟络熟络感情。

靠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戚,是一家人,但不一定是一路人。

但正是这样一层血缘关系,让很多事情变得复杂万分。

尤其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年回来不了两次,本来跟很多亲戚就不熟;

可那些沾亲带故的,却总是免不了要用自己长辈的身份,来教导晚辈一番,给他指一条“明路”。

并不是说亲戚们不好。

我们家族里的情况还算好的,绝对是“关心”大于“利益”,但如果总是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建议和价值观,领他们的情,就成了一种绑架。

我认为真正好的关系,应当是不插手对方的选择,是「不为你好,只要你好」。

很多感情越了界,就是因为是在“为你好”。

上面亲戚的情况都是小事,“为你好” 可以有多可怕,大家看看下面这条报道:

因为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希望你考上更好的学校,你喜欢的传媒大学配不上你,所以我必须“帮你”改志愿...

多么荒谬的逻辑,多么“单纯”的理由!

荒谬到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单纯到让我怀疑她的动机。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以爱的名义渗透他人的生活,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是这世上最错误也最不讨好的事情。

02.

距离一近,就要探问隐私

如果我们观察人生初期的友谊,除了兴趣一致、志同道合外,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的因素——共同的秘密。

比如张三告诉我他找到了家里不可描述的碟片;

李四看到了我放了数学老师的车胎气;

王五跟我聊过班上哪个女生最好看……

这就像“不讲武德”、“起飞”这些网络热梗,为我们创造了共同的默契和话题;也有点类似于推理剧中的某个秘密,把两个人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种有意无意的「暴露」,像是某种可以交易的「货币」,让我们保持了一段关系的熟悉和稳固。

于是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对话:

听说你最近换工作了,收入怎么样啊?

看你发了朋友圈,谈了对象怎么不告诉我呀!

听说你们上次吵架挺凶的,是什么原因说说呗?

你怎么不说话啊,上次我失恋可是第一个告诉你的……

除了满足内心的猎奇欲,也是渴望从对方的反馈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对方告诉我,那就是信任我,如果不愿意说,那就是没把我当朋友……

从始至终,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却全然不顾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但是友谊,并非只靠秘密来维持。

长大以后,我们的时间和情绪都成了稀缺资源,交朋友的成本变得很高。

能够一起玩上一天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要去陪家人、陪对象、陪客户……

我们希望在经历工作和学习的消耗后,能跟朋友好好放松。而不是背负着社交压力,在下班后继续营业。

因此每一次相处时的感受,就变得分外地重要了。

正如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是怎样的?”

这个回答看似肤浅,但我十分认同:

“每次见面,都让人感到十分舒服。”

我们可以聊聊最近追的剧、最新的爱好、假期的打算,但千万别在对方面露不快的情况下,还继续追问别人的隐私。

感情和耐心,是经不起消耗的。

即使是以前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一起上厕所、打游戏,好到不行的朋友,也可能因为累积的一点点不满,带来友谊的雪崩。

更不用说很多没那么熟的朋友了。

各自都留一点隐私的友谊才更真实,千万别为了一些闲言八卦,让彼此成为两个熟悉的陌生人啊。

03.

倾诉太多,但是倾听太少

这一点我很有发言权。(反面素材不请自来)

有一次跟女票约看电影,选票的时候,她说什么也不愿意看那部口碑很好的片子。

我从评分、导演、题材、剧情、视觉各个角度上,向她解释了电影A为什么更值得看。但一顿操作完,我喝了两杯水,她就是要看电影B。

正如我所预料的,我们在美好的周六晚上,看了一部烂片。

回家的路上,我终于问出了原因:

每次都是你说看哪部电影,你怎么都不问问我,想看什么呢?

其实今天你说的我都认同,但我心里就是过不去。或者你也应该听听我的想法,周末除了看电影,是不是还有别的放松方式?

上次去体育馆打完羽毛球,我说想玩旁边的蹦床,可你好像都没听见。”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在周末出去玩这件事上,一直是我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忽视了女票的需求。

很多关系中,我们习惯于向另一方倾诉,擅长于用各种修辞,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倾听对方这件事上,我们却更像个婴儿。

因此在很多对话里,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你听我讲”;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抢夺「倾诉者」的位置。

因为做一个「倾听者」太累了,我们得压住自己的表达欲,让渡自己的话语权,把对方推到一个更中心的位置,时刻保持共情和理解……

而且你不知道,TA什么时候会停下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说话的机会。

不适的感觉不断在心里累积,将会慢慢消耗掉倾听者的耐心,和对这段关系的信心。

很多感情渐行渐远,有时候没有误会,没有背叛,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开始,都是沟通上出了问题。

一段长久且舒服的交流,应该像是打羽毛球——

双方有来有回,你听我表达一个观点,我跟你吐槽两件事情,两个人都参与进去,互相表达和倾听。

如果我们观察身边那些拥有好人缘的人,他们都做到了降低自我表达的部分,去进入他人的立场和世界,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我们有两只耳朵,一只嘴巴,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用心倾听上。

04.

写在最后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保持一段合适的「安全距离」,可以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就像坐地铁时,大家更喜欢人少的车厢;打车的时候,大多数人也更倾向于在后排落座。

拥有了一段安全半径,可以让彼此都能进能退,让我们可以在一段关系中,自由地做自己。

就像周国平说的:

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空洞无物。

恰到好处的距离,才不会互相遮挡光照,让彼此都野蛮生长,开出最饱满的花朵。

如果说渴望陪伴,是我们童年的印记;

那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不抗拒亲近,也渴望空间和自由。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