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宝圩那些治水往事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2-06

金宝圩那些治水往事

袁晓明

微信版第843期

(本文原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宣城北乡的金宝圩肇始于三国,初成于南唐,完善圩垾水利于宋,告成于新中国建国初,是皖南地区第一大平圩,也是宣州圩乡十万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

由于金宝圩四面环水,东边圩岸又濒临皖南山区行洪的主水道水阳江,因此,自古以来,金宝圩一直饱受水患之苦,固圩治水、抗洪防涝,成了圩乡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然而,光阴漫漫,先人们千百年来畚锸兴圩、伐石治水的煜煜壮举,大多湮灭在了岁月的长河里而不为后世所详。但文化的力量毕竟强大,金宝圩深厚的底蕴,终究在时空的隧道里闪亮着耀眼的光。今天,我们循着这束耀眼的光芒,依然可在历史的回望里,聆听到先人们固圩治水的动人叙说。

这里,就让我们来分享两则四百五十年前,金宝圩先人治水的往事。



龙王镇赑屃


旧时,在金宝圩范围内多处建有龙王庙。老人们说,那是先人为祈求水波不兴、大圩平安而建。明代唐汝迪所撰《金宝圩重建龙王庙碑记》中记录的一则往事可资佐证。

唐汝迪,字吉甫,号惠庵,金宝圩雁翅唐氏族人,嘉靖丙午年(1546)举人,丙辰年(1556)及第进士,累官河南治河副使。隆庆五年(1571),正当唐汝迪在河南督理河政时,宣城知县姜奇方领衔在金宝圩重建了龙王庙,并约请唐汝迪为家乡金宝圩重建龙王庙撰写碑文,唐汝迪欣然作《金宝圩重建龙王庙碑记》。

碑文记载,金宝圩“其东南陬龙王庙在焉”。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在金宝圩东南沙湾村部的圩堤外坡,曾有一座古老的龙王庙。这个龙王庙有八间房屋组成,面河而立,气势阔大。抗战初,曾有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力驻扎庙内,连长操高淳方言,应该就是高淳人,与沙湾地方老百姓相熟。1938年春,日寇入侵水阳,龙王庙在这个连撤防时被烧毁。被烧毁的龙王庙是明代所建,还是后世在原址上重建的龙王庙,已经无法找到线索。但可以由此确定,碑文所记龙王庙就在此处。

金宝圩东南角龙王庙的源头,以及兴建这个龙王庙的作用,碑文有生动的描述。“曩者合窳沴作,阳侯赑屃,浪啮泬穿,千夫荷畚锸而莫措其力,疑若无支祁之属伏其间,遂立神而镇禳之。庙盖昉于此。然则庙之建将以栖神,实以庇民,历唐宋元以迄于我国朝,盖相沿也。”原来金宝圩自唐代以来就有建庙栖神以庇民的习俗,古人认为圩乡水患频仍,是受害于水中的波浪之神赑屃的兴风作浪。

赑屃,张衡《西京赋》有记,“巨灵赑屃”,其状如龟,力大无比,可堪负重,古人常用作碑趺。先人们认为,正是这个力大无比的赑屃,在水中掀起了滔天巨浪,致使洪水击穿圩堤,才导致水患发生。而且,灾害发生时,无论投入多少的民力、想尽一切的办法,都无法控制洪水泛滥。于是,无奈而善良的先人便想到立社镇赑屃。

当我们设身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想象,人类的力量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是那样的脆弱而渺小,况且,那时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还十分有限。所以,处于蛟患频发中的先人,把征服水患的希望寄托于神力,幻想通过兴建龙王庙,供奉统领水族的龙王于庙堂之上来镇赑屃、保平安。这类现象,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不足为奇。

今天看来,立社以御灾捍患之举近乎愚昧,但是,却反映了古代官民在连年水灾面前的无奈和渴望。

依据碑文所述,当年的这个龙王庙里,除供奉有龙王的神位,应该还延请了工匠,伐石刻凿了一个龟形赑屃置于龙王神位下,或置于石碑下做了基座,以象征降服水下兴风作浪的巨灵,达到杜绝水患的目的。

在岁月的长河里,金宝圩东南角的龙王庙,经历了多少次建而圮、圮而建已不得而知。但是,庙宇的最后消失,圩乡人至今尚有记忆留存,而那庙里的石刻巨灵赑屃却不知所踪,想必是随着龙王庙被泛滥的洪水冲塌而卷入滔天波浪里,任洪流冲徙到了河床的深处。

河道里挖出的石刻赑屃

有趣的是,2020年3月的某日,在距离龙王庙下游不远处中码头的河床里,有挖泥船挖出了一个硕大的石刻赑屃。这怪物状若龟形,昂首挣扎,其势作欲脱缚状。赑屃甲背上凿有长方形凹槽,凹槽处应该是安放镇压赑屃的龙王神位,或安放石碑的位置。这个赑屃刻凿细腻,看上去栩栩如生,好奇的人们纷纷赶来围观,有人为这个兴风作浪的怪物披红挂彩,说是神龟出现、吉祥来临。甚至还有人把这个怪物和正在兴建的梓潼阁联系起来,说是神龟出现,梓潼阁建。殊不知水怪与吉祥无关,与梓潼神君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至于这个石刻赑屃的出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在上游龙王庙。

如今,金宝圩的人民群众已经告别了神力主宰的时代,圩乡人自己俨然是制服水患的“龙王”,完全可以自我主宰大圩的命运了。这个重现于世的石刻赑屃,当陈列于未来的金宝圩历史博物馆,向后人再现金宝圩治水的往事,叙说金宝圩的沧桑和变迁。同时,赑屃的湮灭也告诉圩乡后人,金宝圩已经告别了旧的时代,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正在接续开创。



围磓成水牮


唐汝迪的《金宝圩重建龙王庙碑记》不独交代了龙王镇赑屃的神话故事,围绕龙王庙的重建,还讲述了一段金宝圩治水固圩的往事,从而揭开了尘封的金宝圩水牮的历史。

碑文写道:“嗣是,岁久庙湮,数遇水患,堤岸阽危,而圩之称险要者,此实最焉。”唐汝迪认为,纵观全圩,金宝圩东南角龙王庙所处的这一段圩堤,是全圩最险要的地方。他得出如此判断,是有其道理的。从地形上看,这一段圩堤,位于今水阳镇朝阳村茶亭以南至沙湾村部一带。在古代,这一带河道,面临上游三股水流来汇,一股迳塞口山会南湖水而下,一股迳稻堆山由管家渡、徐村坊而下,一股东合慈溪、高淳水由谢家河口而入大河,三股水流在谢家河口合流,向着金宝圩圩堤冲泻而来,此处,史称“沙石湾”,对河高地一带史称“牛儿港”。由此看来,当年的沙石湾是处在迎流顶冲的位置,当然可称作最险要之地。

沙石湾河道

过去,每当洪水来临季节,沙石湾的这段圩堤是金宝圩险情多发地带,这里也就成了圩乡人防汛抗洪的主战场之一。碑文记载,沙石湾汛期防汛抢险时,宁国府通判王训和石玉铭,曾亲自到这里参加圩堤抢险。官民奋力抢险,终于保住了圩堤没有被洪水冲垮。在外为官的唐汝迪,深知家乡圩堤有保与官府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他在碑文里不惜用了溢美之词,高赞王训和石玉铭:“郡别驾王公训暨石公玉铭躬临营救,赖以不溃。”

然而,被动抢险,显然不是万全之策,通过治水固圩,达到根治圩堤险情,以确保大堤风雨无恙,这才是金宝圩的春秋大计。对此,时任宣城知县姜奇方看得很清楚。他认为:“岁时修筑,增痺倍薄,捔举善崩,类婴儿累棋,无益也。”在姜奇方看来,过去那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对圩堤实施加高培厚,固然重要,但如果不结合河道地势、水流汛情等各方面因素对水流进行综合治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沙石湾一带的圩堤险情。姜奇方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地方乡贤的力量和智慧,通过官民联动、上下合力,方可达成固堤护圩、御灾捍患的目的,从而,“为圩立千百年无虞计”。于是,他推荐唐汝迪的叔父唐继志总率全圩,并推选地方乡绅陈嘉言、吴贤等十九人共同参与,开始了对沙石湾湍急水流的治理。

在唐继志等乡贤乡绅们的共同发动下,金宝圩组织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固堤的工程。这一工程“阅数月罔敢懈。夫役核实三千,采舆议出赀六百,鸠工伐石,沿险为磓十有四许”。这项工程持续进行了数月,投入了三千个劳力,并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建议,花费白银六百两,终于在沙石湾圩堤沿岸,筑起了十四个“磓”。所谓磓,即是用大石块垒砌成从圩堤岸基伸向水中的石围,石围状如倒U形,石围内灌土压实,形成由圩堤伸向水中的围石堆。这种围石堆就是所谓“水牮”。

水牮图

水牮,水阳地方俗称“水牮头”,是水中用土石构筑的挡水设施。水牮从圩堤岸基伸向水中,水流遇到水牮,其水势被逼向圩堤以外。十四个水牮,依次布列,上游最南端的称作一牮,后面依次叫二牮、三牮,以致十四牮。经过这十四个水牮的遏制,水势便被逐次减缓,这样便化解了水流对沙石湾一带圩堤的冲击。

十四个水牮的建成,依然“不减水犀之利”。知县姜奇方想到,应在一牮上重建龙王庙,希望以为民之心感动神灵,也借以扩大一牮规模以杀水势。于是,“侯又与石公各捐俸以新是庙,预役事者,相与佽其费。”姜奇方和宁国府通判石玉铭带头捐出了自己的俸禄重修龙王庙,参与这项治水工程的乡贤乡绅们也纷纷捐款相助。经过重修的龙王庙,“规模崇敞,雄据要会,面溯上流而若遏其冲,肘却旁流。而若杀其势,盖畀以呵护之责也。”碑文的描述,展现了当年高耸于一牮上栖神镇怪的庙宇和十四个水牮顶流遏势、保护大堤的壮观景象。

当年的这十四个水牮,除靠近茶亭的一个因年久失修而垮塌湮灭,其余十三个水牮经过历代维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牮群保留至今。这些水牮单个形制参数是横宽17米、纵长9米、高9.5米,其分布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察形揆势,随宜布列”,充分体现了建造者的匠心,浓缩了先人在长期与洪水相搏击的实践中所累积的治水经验,也显示了先人在治水方面的高超技艺,实在是令人叹服。

沙石湾水牮群

据《宣城县水利志》记载,截止1996年,金宝圩有水牮107处,其兴建的历史信息大多不详,唯有这个水牮群在历经了四百五十年的潮涨潮落和风雨沧桑后,依然留下了完整的历史信息,使我们看到了祖先在治水路上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接受家乡父母官委托撰写碑文的唐汝迪,在碑文的最后表达了他对重视金宝圩治水的地方官员的由衷敬佩,更对金宝圩的平安寄予了美好的愿景。“千百年以下睹成绩者,又将师侯之心,则此庙与此圩弥久而无敝者,侯始之也。”沙石湾以下的龙王庙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此先人唐汝迪当然没有想到。但是,诚如唐汝迪先生所愿,先人治水的煌煌功绩已然载入历史并受到后人的敬仰,金宝圩大堤“弥久而无敝”也成为了现实——可以告慰唐公汝迪了。

沙石湾以下的这个十三水牮群,是难得一见的古代水利遗产,可与都江堰鱼嘴相媲美,体现了古代金宝圩劳动人民的智慧,彰显了古代金宝圩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对于研究古代水利文化遗产、古代水利技术和古代圩田以及金宝圩成圩历史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十三水牮群尘封的历史信息如今已被发现,未来当依据其历史文化价值,申报为水利文物,作为金宝圩古代水利文化遗产作永久保护。这不仅是对金宝圩水利文化的传承,更是金宝圩固圩护堤的必须。

金宝圩先人治水的壮举远非碑文所记可尽详,但是,当重温金宝圩古代这两则治水的往事,我们还是禁不住景仰之情油然,感恩之意绵绵。同时,也激发起我们热爱家乡,守护家园的豪情壮志。我们相信,新的时代,勤劳而智慧的金宝圩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一定会不断光大金宝圩先人治水的智慧,把我们金宝圩建设得更加坚固、美丽、富裕。

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政府干部

(本文部分图片由唐飞强摄影,特此鸣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