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了孩子最好的,她却生无可恋?——家庭教育误区之五

 昵称rK05Y 2020-12-06

小哲是一个21岁的女孩,身材高挑171cm,大眼睛高鼻梁,嘴唇也有型,恰恰因为不是尖下巴,区别于大众约定俗成的那种美,而是仅属于自己的美,有一种都市女孩难得的安静疏离的气质,这样的一个女孩“生无可恋”?

小哲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是怎样的?她 的父母是公务员,妈妈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是最小的女儿,从小倍受宠爱,她将这种宠爱无以复加地复制到女儿身上,从女儿出生开始,就尽己所能地给予她最好的,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头上戴的发卡都得是与众不同的,孩子一生病,哪怕是一个感冒,也要事先约定医生,类似的生活小事不胜枚举。孩子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作为父母,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是对孩子无私的无尽的爱,但这种爱过了,同样也会是一种伤害,只是这种伤害不是暴力、不是硬伤,而是软伤。有付出就想要回报,这是普遍的常态的心理现象,作为妈妈也不例外。比如,女儿大学放假期间回家,妈妈就会不厌其烦地说这样不能吃、那样少吃,控制饮食、控制热量,保持身材苗条、体态纤细。

妈妈这样做,虽然是为自己好,但女儿心理是很不舒服的。她感觉妈妈对于她的爱是有条件的、是索取回报的,妈妈的付出需要她以最好的形象、最好的状态作为回报。她羡慕的是她的大学同学放假一回家,家人就说学校吃得不好,在家就要好好补一补,同学说要减肥,家人就说先养好了身体再减。她羡慕的是这种朴素的纯粹的亲情。


心理分析:

一、自小,母亲总是要给孩子最好的,得到最好的,成了一件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况且这种获得没有经历努力奋斗的过程,而是直接享用了那个最好的结果,使得孩子不容易感受到快乐,不容易体验到欣喜感,她的快乐阈值提高了。

二、因为得到的是最好的,所以潜意识中就会要求自己回报最好的,否则就会产生愧疚的心理。所以她在家人面前只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隐藏或压抑,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会让人痛苦。

三、母亲给予的最好,只能是她所在环境和所在能力范围之内提供,随着孩子所处的层面越来越高,比她条件更优越的层出不穷,发现自己不再被羡慕,不再成为人群的中心,会
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