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会堕入阿鼻地狱?----认识边缘型人格障碍之3之续篇

 昵称rK05Y 2020-12-06

心理分析之个人观点:

关于宗教:

宗教和哲学一样,是为了解答永恒的几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西方最初是游牧文明,他们不能解释大自然包括人类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他们创造了一个神:上帝,说是上帝创造了这一切,成为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出来,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这一切并非一个虚拟的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那么,这一切是谁创造的?西方人在迷惘。

印度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或许是因为想要逃避这种现实的苦难,所以佛教不重今生重来世,认为现世越苦难、来世越极乐,寻求这种心理上的抚慰,就像阿Q精神一样。

个人始终认为,中国不存在本土宗教。儒家是一种思想,通篇《论语》是指导怎样做人处事的,非常的现实主义,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君子不器。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家也是一种思想,它不是一种宗教,它是某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小众的生活方式。它遵循无为自然,遵循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无为无不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

《道德经》,在我的理解中,道是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道是内容、德是形式。孔子在《易传》中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内容、器是形式。

举个例子:有支撑的柱和承载的面,有柱支撑有平面可以放物,符合这个规律的是形而上的桌子;有一根大柱或三根四根小柱,质料有木质的、不锈钢的、石料的,这些可见形状的是形而下的桌子。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言:道法自然。《道德经》解释了大自然包括人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一切自发形成。就像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凋零一样地自然。

因为《道德经》解释了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这个土地的人们不需要创造一个莫须有的神,创造一个宗教或神,解释这一切是神所创造,神创造了万物。

而《道德经》的诞生源自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一个现实的集体的文明,它需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所以《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来自于天地日月、云雾雨露、鸟木花果、饮食男女等等。造物主不是神,是道,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宗教是排外的,即绝没有一个人会同时信仰两种宗教,既信仰基督教又信仰佛教,是绝没有这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没有本土宗教,所以对外来的宗教才不会排斥,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任何的宗教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关于鬼:

鬼是否真的存在?如果鬼存在,那它必定是赤身裸体的,能隐身的,否则它如果穿着衣服的话,就会被看见。为什么会有鬼这个说法?鬼的说法从古就有,《论语》中就有: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古人为了扬善除恶,创造了神和鬼,至善的人为神,恶人为鬼。鬼是被人创造出来惩罚坏人的一个虚拟物,惩戒人不要作恶,否则会被鬼惩罚。鬼不是一个客观存在。

综上所述,菩萨鬼神不是客观存在,这样的最高力量不存在,那么最高力量的惩罚也不存在。

怎样矫治?

他让妻子感触最深的是:你是我的人,必须顺我的意;你是一个没有思维的人,必须无条件服从我的意志。

她感觉有时如飘云端、如饮甘饴;有时如坠深渊、如堕地狱,就这样被他两种极端方式对待。

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他的问题出自于关系中,问题在关系中产生,也在关系中疗愈。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在资深咨询师(咨询师必须具有深刻了解此类人格障碍类型的成因、发展以及矫治的技能)的指导之下,指导他的配偶在具体细节方面如何与他相处。

和这样的人相处,需要有相当的弹性、变通和圆融,他的情绪不要接过来,不要卷入他的情绪,不要和他争辩,不要激怒他,在两性关系中,女方尽量做到客观中立平和理性,他需要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客体关系,不坏但也不能太好。对于普通人而言,缺乏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的能力。

在这种相处方式与互动模式中,他的善可以表达出来,而他的恶被消解,不是被压抑或被隐藏。准确地说,是他幼小的受伤的心灵被疗愈。在这个过程中,他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逐渐修复。

他明白,菩萨鬼神不存在、那个最高力量不存在,他不会被惩罚,他也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事实上,他并没有被特别坏地对待过,所以他也没有必要特别坏地对待别人。

人总是无意识地在复制,他被特别好和特别坏地对待,他也就会特别好和特别坏地对待别人,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矫正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孔子言:过犹不及。这种人格障碍的类型需要分别从两端相向而行,往中间走,中庸一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中庸一点。

此文不是从理论的高度,而是从案例的角度进行描述,期待同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