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炮台老照片解读——大沽口南滩台

 不沉俾斯麦 2020-12-06

南滩炮台位于大沽口炮台群的最南端,相较于大沽口炮台群的“威、震、海、门、高”等老台,南滩炮台的建设时间相对较晚,名气也不如“五字台”,但正是由于建设时间晚,该炮台参考了北洋旅大、威烟等新式炮台的部分设计理念,台炮火力配设也是居于大沽口各炮台之首。

大沽口南滩炮台(局部)

由老照片可见,相较于高大的“五字台”,南滩炮台形制已有很大改变,各炮位均采用明炮位、下沉式设计,与北洋威海、烟台等新式炮台的炮位设计相似,台炮隐蔽性增强,受弹面降低。相较于大沽口之前老台的纯“三合土”台体炮位,该炮台在三合土台体的基础上,部分炮位内外采用了少有的进口水泥做表面加强处理。联军曾将此台定义为“暗炮台”,但根据照片所见,该炮台炮位上方和前方未见有顶盖、炮洞的形式,各型台炮均为露天配设,与近代海防传统的“暗炮台”形制完全不同,所谓“暗炮台”的说法并不合适。

叶祖珪于1900年的编写的《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直隶大沽北塘炮台贴说》中记录南滩炮台配设岸炮14门,如下:

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2门

克虏伯21厘米35倍径2门

克虏伯21厘米22倍径1门

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2门

克虏伯15厘米35倍径速射炮2门

克虏伯15厘米26倍径炮2门

克虏伯15厘米19倍径炮3门

奥匈海军军官特哈尔德在庚子战后1902年出版的《在中国战斗》一书中记载南滩炮台(联军称为“海岸炮台”或“新炮台”)台炮配设情况如下:

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2门

克虏伯21厘米35倍径2门

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2门

型号不明15厘米炮6门

15厘米旧炮1门
克虏伯12厘米20倍径炮2门

在台炮配设数量和型号上,叶祖珪与特哈尔德二人在记载中略有差别,或存在庚子战前清军对台炮配设做过部分调整的可能,但该台的主力台炮在二人各自的记载中是相同的(即前文中台炮型号标注红字的部分)。特哈尔德的《在中国战斗》一书中还附有该炮台的平面简图(简图1),如下:

南滩炮台平面简图(1)

南滩炮台平面简图(2)(俄版,张黎源提供)

另有张黎源先生提供的俄版南滩炮台简图(简图2)一份,两版简图的台炮配设记录同样有所不同,通过两版炮台简图(1)、(2)与前文的炮台老照片相对比,就能发现照片中所拍摄的几门台炮在实际炮台中的位置情况,即炮台平面简图(1)、(2)中所标示的红框部分,即为老照片中的实际拍摄取景位置。

放大照片,可看到照片角度内共拍摄有8门台炮。角度是由北向南拍摄,最近处的两门台炮为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即24cm K.L/35 C/80 Küsten,该型岸炮,采用瓦瓦司式炮架(1890年后制造),如下图所示:

此处二门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是大沽各台中不多见的“大杀器”(叶的记录中北塘配设同型2门),虽然大沽炮台群台多炮多,但各台配设的多为老炮,主力型号即为19世纪70年代采购的26倍径15厘米克虏伯岸炮。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为C80型(1880年后制造),主要采用中心轴转轮式炮架。唯一例外的是1890年后山东威海(二批次)、烟台、胶州湾炮台所采购的该型岸炮改为瓦瓦司式炮架,而同时期的广州炮台该型岸炮仍采用中心轴转轮式炮架。

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瓦式炮架)

两炮南侧即为4门克虏伯15厘米台炮,由老照片可见,4门克式炮情况如下:

最近处1#克炮,炮管较短,应为叶祖珪记录的克虏伯15厘米19倍径岸炮。此型19倍径15厘米克式岸炮在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对华军售表中未有记录,在克虏伯公司的早期对华军售中,数量最多的是26倍径15厘米克式岸炮(15cm R.K.L/26 Küsten),总数多达59门,数量居清末对华军售各型大中口径炮之首,主要配设于北洋大沽口、北塘、山海关、南洋广州各炮台。

这里是否为叶祖珪将26倍径误认为19倍径?就叶的各台记录来看,仅此台有19倍径15厘米克式岸炮3门,全国别无他处,由此,存在叶误认的可能性。但由简图(2)可见,图中也标示有19倍径15厘米克式岸炮的存在,而且4#炮应与1#炮同型。

采用前砥轴转轮式炮架的克虏伯15厘米26倍径岸炮(19世纪70年代大量采购,曾为大沽口各炮台的“主力”型号)

大沽某炮台战损的一门克虏伯15厘米26倍径岸炮(庚子战后联军拍摄)

接前面图示,中间的2#3#台炮为同型,应为叶祖珪记录的克虏伯15厘米35倍径岸炮,照片中可见该炮炮架后侧的发射防护板(红圈内),由此特征可说明该炮为C80型,即15cm K.L/35 C/80 Küsten,炮架采用转轮架式。该型岸炮自1883年起陆续在北洋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大沽口、南洋广州各炮台配设,以旅大烟威各炮台配设数量最多,而大沽口各台仅见叶祖珪记录的该台二门。

采用中心轴转轮式炮架的克虏伯15厘米35倍径岸炮(仅有大沽口南滩台配设2门)

整张炮台老照片中的最后一型台炮即是照片最远处(最南侧高点)的两门,此点由于拍摄距离较远,照片内容已十分模糊,但根据其台炮外有“钢罩”这一特征,可明确断定该型台炮即为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

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二门(红圈内)

在大沽口炮台的晚年时代,曾先后装备过三型英、德制中口径速射炮,南滩炮台的二门德国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也是其中一型,但该型速射炮配设数量较少,大沽及北塘各炮台合计也仅有5门,但这5门速射炮原本也不是专为大沽口各炮台所采购,而是来自于夭折的山东胶州湾炮台。

光绪18年(1892年),盛宣怀与信义洋行订立了胶州湾炮台的购炮合同,采购德国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3门、克虏伯21厘米35倍径岸炮4门、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5门,三型台炮共计12门(另有格鲁森53.40毫米小口径速射炮18门之合同,因与此文无关,内容不提)。

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

光绪19年(1893年)7月,胶州湾防务订购的12门克虏伯台炮由德国运至上海,但胶州湾炮台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台体建筑未完成,盛宣怀以“可借为京畿捍卫”的名义先将12门克虏伯台炮调至北洋大沽口、北塘、山海关各台配设,待胶州湾炮台完成后“可移注或另买”。

而本文的大沽南滩炮台就配设了原胶州湾炮台12门克式台炮中的6门,即前文所提到的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2门(老照片内、前文中标红字的部分内容)、克虏伯21厘米35倍径岸炮2门、克虏伯15厘米40倍径速射炮2门(同上)。克虏伯21厘米35倍径岸炮在老照片的角度内没有拍摄到,但其外形与克虏伯24厘米35倍径岸炮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同样采用瓦式炮架,只是口径次一级而已。

克虏伯21厘米35倍径岸炮(瓦式炮架)

真实的历史是残酷的,大清的胶州湾炮台最终也未能建设完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占领胶州湾,成为其殖民地,清政府再无于此设防的机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5日,清政府对八国宣战,庚子之战爆发,清政府仅存的北洋大沽、北塘、山海关各炮台在战争中灰飞烟灭,战后几乎片瓦无存,从此消失在近代海防历史之中。战争中被联军缴获的大沽各炮台部分速射炮或成为英租刘公岛的“战争纪念品”,或成为俄军旅顺要塞的“新装备”,并将再次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成为日本的“战利品”,成为其弘扬“武运”的宣传道具。

陈列于威海刘公岛英军营房前的克虏伯速射炮(1900年缴获自清政府大沽口炮台)

1904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缴获并展示的俄军旅顺要塞克虏伯速射炮(1900年缴获自清政府大沽口炮台)

参考资料:

贾浩《庚子大沽口之战再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