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宜治肾

 潇湘之子玄黄 2020-12-06

涕、泪、涎、唾、汗,统称“五液”,是人体内津液代谢的产物,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并与脏腑密切相关,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因此,对五液病症从其所属的脏腑论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然“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肾主五液”,(《临证指南医案》)人体津液有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蒸腾与固摄闭藏,方能够正常输布和排泄,以维持其代谢平衡。

若肾气亏虚,不仅直接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而且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调,致使体内一些液态物质过量流失而形成多汗、多泪、多涕、多唾、多涎等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笔者据此指导临床,对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兼见肾病征象者,多从肾入手施治,常获满意疗效。

一、温肾益气疗清涕

彭某,女,65岁,1978年11月4日诊。

主诉:常流清涕,时轻时重已三年余,近半月加重。患者平时稍有凉感则清涕自出,多无明显外感症状,夏轻冬甚,屡治不愈,兼见面色萎黄,健忘,耳鸣,听力减退,手足欠温,夜尿频数。舌淡少津,脉弦细而迟。证属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拟右归饮加减。处方:

熟地20克,淮山药15克,枸杞子、杜仲、益智仁、党参、黄芪各12克,山萸肉、制附子各9克,炙甘草6克。

服三剂,流涕稍有减轻,依方再进十剂后,流涕基本消除,夜尿每晚减至一、二次,自觉听力、健忘等症均有好转,原方续进五剂以巩固疗效。一年后面告,流涕症未再发作。

本案系年过花甲之人,肾气已衰,又不善摄生,致上流清涕,下多夜尿,此乃肾气不足,水津失于温化固摄之象。然《临证指南医案》云:“其有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无腥秽之气者,此劳怯根萌,以天真丸主之。”考天真丸方由精羊肉、肉苁蓉、淮山药、党参、黄芪等补益脾肾之药组成,故仿其意以右归饮化裁而取较好疗效。

二、填精补肾治多泪

郜某,女,47岁,营业员,1976年3月20日诊。

主诉:双目流冷泪、视物昏花已三月余。患者常发眩晕,视力下降,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不华,齿松发脱,腰酸腿软,月经量少,每次行经十余日方尽,曾以“更年期综合症”论治,但未坚持服药。

三个月前继作泪下无时,泪水清稀,视物昏花,自购石斛夜光丸,服后无明显效果。查舌淡胖,脉细无力,尺脉沉弱。据脉症分析,当属肾精亏虚,即予大补元煎加减。处方:

熟地、龟板各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各12克,葛根20克,石斛、炙甘草各8克,参须6克。

服五剂,精神好转,腰酸腿软明显减轻,依原方再服五剂,流泪大减,视物较前清晰,又进五剂,双目流泪已止,服药期间未发眩晕,自觉精力充沛,续进杞菊地黄丸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流泪症未见复发。

本案妇女年近半百,神疲齿摇、发脱等早衰之象已现,又添冷泪不时而下,其肾之精气大亏可见。《医贯》云: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藏精,故治目者,以肾为主。目虽肝之窍,子母相生,肾肝同一治也。”肾水充则木自敷荣,此正合“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切不可见病治病也。

三、补益肾气摄涎唾

陈某,男,62岁,1978年11月17日诊。

主诉:唾多、涎多,时自口角溢出已一月余。患者平时常头昏,健忘,耳鸣,听力减退,小便频数清长。两个月前曾患疟疾已治愈,嗣后自觉神疲乏力,唾液,涎液渐多。

检查:面色黧黑,舌淡尖略红、苔白滑,脉沉缓。曾服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加减治疗,无明显效果。综上所述,证属肾气虚衰,固摄无权。治以温肾补气摄津,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

淮山药、益智仁、枸杞子各15克,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制附片10克,肉桂5克,炙远志5克,山萸肉9克,参须6克。

每日一剂,连服十五剂,涎唾自止,余症亦明显好转,续进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

唾为肾精所化,咽下有滋养肾精之用,《内经》中即载“咽津养气”之功法,因而大量吐唾则肾精不足,涎为脾主之液,脾气主升而根源于肾阳,先后天相互影响,故流涎过多亦损及于肾。本案患者年老肾虚,加之疟病而肾气益损,以致肾虚不固,无力收敛而涎唾自溢,故补益肾气能奏摄津液、止涎唾之效。

四、补肾滋阴止汗泄

王某,女,37岁,1977年5月5日诊。

主诉:自汗盗汗,时轻时重已近半年。患者于半年前生一男孩,产后第二天睡醒后发现自己出过汗,衣衫湿润,渐至白天也汗出,动则尤甚。经治一个月,自汗有所好转而入睡汗出依然。伴见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健忘,有时眼前发黑,五心烦热,乳汁全无。

检查:面色无华,舌红、苔少欠润,脉沉细。证属肾之气阴两虚,予右归饮合大补阴丸方加减。处方:

参须、五味子各8克,熟地、淮山药、枸杞子、黄芪、龟板各15克,地骨皮、知母、煅龙骨、煅牡蛎各12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

服三剂,出汗有所减轻,依原方再进五剂后,自汗盗汗止,余症随之消除,面色渐红润,再进两仪膏以巩固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不仅伤阴,必损及阳。阳气虚衰,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则阴液外泄而盗汗。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患者产后元气亏虚,加之久汗不愈,伤及于肾而见腰膝酸软、健忘、眼前发黑等肾之外府失养、髓海不充之象,因此取补肾滋阴而收功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肉、肌腱、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多由外伤筋骨、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属中医学的“痹证”范畴,又名“五十肩”“冻结肩”。

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肩部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女患者王某,55岁,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疼痛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治疗方法:备75%酒精、镊子、消毒棉签、一次性3寸28号毫针、G6805型电针仪、治疗床。

第一步:针刺取穴:针刺取肩前、肩后、肩髃、阿是穴四穴。选用一次性3寸的28号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直刺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多向斜刺,施以苍龟探穴针法,最后将针刺向臂臑穴方向留针,接G6805型电针仪,导线分别接在肩前、肩髃、肩后、阿是穴穴位上,选连续波,频率1.0-3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

第二步:关节松动术。患者取仰卧位,左上肢稍外展,术者位于患者右侧。实施如下手法。①肩部按压:术者以左手大鱼际垂直按压患肩肱骨近端。②分离牵引:术者右手置于患者腋窝,左手扶持肘部,右手向外活动肱骨,使肱骨头远离关节盂。③向足滑动:术者一只手放在腋窝做分离牵引,另一手放在肩峰并向足方向滑动肱骨,渐进性向足滑动:术者右手放在上肢远端,给予长轴牵引,左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肩峰,在肩关节不同的外展角度上向足滑动肱骨。④渐进性屈曲:术者左手放在上肢远端,右手置于肘部并使肩关节屈曲运动。⑤向头滑动:术者右手虎口卡于肩部,左手持肩部肱骨远端,使肱骨沿纵轴向头部滑动。⑥内收摆动:侧卧患肩在上,后伸内旋并屈肘,术者一手持腕部,另一手持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摆动。⑦肩胛带运动:侧卧,患肩在上,术者左手自腋下固定肩胛下角,右手握肩部使肩胛带作综合运动。根据患者关节功能障碍方向,选用相应手法,选择实施1~4级手法强度。每种手法重复3~4次。

治疗时间:针刺留针30分钟之后,行关节松动术治疗,时间在15~20分钟。1日1次,10次1个疗程。

王某在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自2019年5月至今没有复发。

按:关节松动术配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周炎,本方法中苍龟探穴针法遵循徐凤《金针赋》中记载:“苍龟探穴,如人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该针法扩大了针刺范围、增加刺激量,从而更好地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止痛的作用。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苍龟探穴法是“飞经走气”四法中的一法,是由徐疾补法与针刺多向行气法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式针刺手法。关节松动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此法临床应用10余年,累计治疗患者800余例,治疗肩周炎有效率为90.0%。该疗法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一、病案举例

王某,中年男性,1984年8月9日在千佛山医院就诊。自述左肩胛喜暖怕凉,活动受限已半年余。睡时必须用被严密盖好,否则自觉有凉风外袭。抚摸患部肌肉较无病处明显发凉。曾多方治疗未见好转。

诊断:此乃肩关节周围炎,或称凝肩,重者称漏肩风,乃局部受寒,气血凝结所致。予以近效方术附汤(药量酌改)处方:

生白术30g,炮附子15g,生姜3片,枣2枚。水煎服。

三剂后疼痛减轻,继服十余剂,痊愈。

二、分析

术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原文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风虚”是病理,“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症状,“暖肌、补中、益精气”是指本方的药理作用。

这段文字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风虚”和“暖肌”这两点,才能灵活地运用本方。“风虚”是因虚受风,这就提示我们应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虚”字上,“风”则是次要的。“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等,则提示患者脾虚不能运化精微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的重点举例。

术附汤的作用,既然能“补中益精气”,那么头眩等证亦必迎刃而解。但风虚患者,其头眩等证,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例如本案患者,就没有这些症状。所以本案用此方的主导思想,是把重点放在“暖肌”二字上。

受风后只发凉,没有寒热症状,这当然是虚性反应。张璐云:“肩背痛有因寒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这是因为白术生用,善走肌肉,配附子之辛热,走而不守,能内温脏腑,外暖肌肉。《伤寒论》之去桂枝加白术汤,服后半日许为什么能“其人身如痹”?方后就说“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云云。正因为附子与术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镇疼痛的效果,所以《伤寒论》中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等用附子汤,就是因为附子汤中是术附并用的。

白术附子合用,既然有暖肌、祛寒、镇痛的明显作用,所以临床遇到风寒湿痹等证,除新发者可加入羌活、独活、细辛、防风等治标之药物以外,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一般只是重用术附,更觉药简效速。

白术要生用,要重用,至少每剂30g,并可渐加至60g、90g。附子一般用15g即可。据历年试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有效,重者需服至三、四十剂。尤其对于常服羌活、独活、细辛、防风、川乌、草乌等方效果不大,或随愈随发的患者,改用本方更为理想。因为本方是补益精气之品,不但可以纠正攻邪伤正之偏,而且可以久服无弊。

刘XX,男,29岁,农民。1957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于1956年秋,淋雨后致双肩痛,日轻夜重。经某医院为双侧肩关节周围炎,给封闭治疗而痛止。时隔三月痛又作,又经封闭,效果不;又用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时有减轻。近一月来疼不止,肩内烦热,外有微肿,肩背若负重物,沉困不堪,举动生活亦感不便,不能劳动,脉滑舌淡白,精神佳良。

此乃湿郁经络,拟用去湿燥脾通络之法治之

处方:

苍术4.5克,陈皮3克,厚朴4.5克,炙甘草3克,桂枝1.5克,柴胡3克,白术4.5克,茯苓3克,半夏4.5克,苡米6克,生姜3克。

8月24日二诊:服药二剂后,疼痛大减,再以上方二剂。

9月1日三诊:痛止,能活动。再用上方为散,用黄芪、防风、白芥子、山栀各等分量,煎水冲服。每次9克,每日二次,空心服二月。第二年夏追访未复发。

按:此证风、湿、寒、痰皆能致之。此例由于淋雨而得,其受湿寒明显。但病经年余,迭经治疗,辗转不愈。邪火郁于经络,寒湿仍然不解之故。故宗去湿之法,方用平胃散、二陈汤去湿化痰燥脾、桂枝、柴胡行经通络,药症相投,迅速治愈。

肩周炎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针灸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是针灸肩部的穴位,如肩三针等,配合电针、TDP照射、拔罐等方法,虽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取效较慢,难收速效。

我在临床上治疗肩周炎常运用一针疗法,但是不同的病人我针的穴位也不一样,常常一针扎下去,许多病人的疼痛立刻缓解,活动即刻改善。一些亲眼目睹的年轻医师和跟我上门诊的学生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得好,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肩周炎的经络辨证方法,早在《灵枢·经脉第十》和《灵枢·经筋第十三》等篇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论述,我用的一针疗法的方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求字悟出来的,只不过是这些记载的现代验证而已。”下面谈一谈我常用的穴位。

(1)阳陵泉

我原来治疗肩周炎,最常用的穴位就是阳陵泉,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其他医师早有报道,我也是看了别人的报道后才试用了此穴,果然效果不错。

医案

我刚工作没几年的一天下午,本医院的一位老职工因右侧肩周炎来诊,但不巧,她要找的几位老大夫都休班,诊室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她便说要不你给我针针吧,说着便开始脱上衣。

我说您不用脱,躺在床上就可以了,我在她左侧的阳陵泉处找了个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您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您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的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你这个小大夫怎么这么厉害,怎么一针下去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

解析

针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

至于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扎针,这也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我的体会是,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

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也不是我的发明,这叫随咳进针,记载于窦杰的《讲经指南》,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

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取效的关键这也正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所说“故刺痹者······其瘛坚,转引而行之”的具体应用。

找准穴位,随咳进针,用对手法,活动患部是一针疗法取效的关键在。本书所用的一针疗法,一般都是采取这些方法。

我现在治疗肩周炎,只要病人有明显的疼痛点,我就按经络辨证分别用其他穴位,疗效会更好;如果疼痛点不明确,又有活动障碍,就多用阳陵泉。

(2)条口

我早些年治疗肩周炎,除了用阳陵泉外,条口也是常用的穴位。杂志的报道也不少,张登部教授常用条口透承山穴,简称条山穴,疗效也不错,但对针条口为什么可以治疗肩周炎这一问题,刚开始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胃经不到肩部,无法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解释,后来问了不少专家教授,也没有满意的答复。

医案

陈乃明教授治疗肩周炎通常也是只针1针,针后往往立即见效,这个穴位就是同侧的解溪,许多进修和实习的医师问陈教授取效的原因,陈教授笑而不答,转而问我,我见陈教授不说,也不便直接回答,便说:“我们做个实验吧。胃经的陷谷穴我从来没用它治疗过肩周炎,我也没见陈主任您用过,我的预言是针陷谷穴同样有效。”

陈教授说:“好吧。待会另一个病人来的时候你给他针陷谷穴看看。”我说:“针刺的疗效与手法关系很大,您的手法比我高明得多,您相信我我也相信您,就请您与针解溪穴同样的手法针陷谷,这样才有说服力。”

不一会儿,一位女性肩周炎患者来复诊,陈教授和我相对一笑,让病人坐在床上,其他的七八位进修和实习医师也一声不吭地把病人围了个严严实实,陈教授先让病人抬了下肩部让大家看看活动受限的程度,接着一针下去,运针不过十秒,就让病人再抬肩部,结果活动幅度立刻明显改善,疼痛也立即缓解了,实验成功后,我说:“据我所看到的资料,还有人报道针胃经的另外几个穴位对肩周炎也有效,至于到底为什么,大家都可以去思考。”

解析

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一般书籍认为是由于风寒侵袭肩部,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属于实证。我行医之初也是这种看法,但发现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内服和外用效果并不理想。之后我又想,肩周炎又叫“五十肩”,为什么会五十岁左右发病呢?为什么年轻人很少见肩周炎呢?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肩周炎并非纯实证,而是本虚标实证,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阳气虚。

到50岁左右肝肾阴虚学过中医的人都好理解,但阳气虚有的人就不一定认同。实际上人的衰老不仅是从肾虚开始的,肾虚的同时阳气也虚,特别是阳气最多的阳明胃经也虚,这并不是我的新观点,而是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如女子的衰老过程是“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都与阳明脉衰有关系(冲脉并足阳明胃经上行,且冲脉隶于阳明,所以冲脉衰也与阳明脉衰密不可分);男子的衰老过程是“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四十八岁以后也是阳气衰。正因为人的衰老是阴精和阳气都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才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个“阴气”指的就是“阴精”和“阳气”。

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三阳经阳气较多,而在三阳经中,阳明经阳气最多,尤其是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阳气在六阳经中是最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就说明,在50岁左右,肝肾阴虚筋失所养,阳明气虚筋失温煦,都会出现肩部的不荣则痛和活动障碍,因此,肝肾阴虚和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病机。

等我搞清楚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原因时,我也就同时明白了针胃经的条口、解溪、陷谷等穴治疗肩周炎为什么有效了,甚至还曾为自己的这一独到见解而暗自得意。但当我有一天重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时,不禁大吃一惊,为叶天士能先夺我心而拍案叫绝!

还是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叶天士治的两例肩周炎的医案吧: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当代已故名医李克绍教授,治疗肩周炎重用生白术30~90克,配熟附子15克水煎服;朱良春先生以补肝肾脾胃之法恒愈此病,也是肩周炎属本虚之证的明证。所以,当肩周炎阳气虚衰表现明显时,条口为常用效穴。

(3)鱼肩

鱼肩穴是我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肩周炎的一个穴位,在其他的针灸书中查不到此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可以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见图。

“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宜治肾

医案

我第一次用此穴是在10多年前,这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农历九月初九的下午,正值济南千佛山山会。一位女性肩周炎拿着其他医生开的针灸处方请我针灸(当时四五个医生在一个诊室,只要有处方,本诊室的大夫谁都可以针),并说已针灸半个多月疗效不明显,我看了下针灸处方,是肩三针、阿是、曲池、外关、合谷等常用穴再加电针和TDP照射,针后局部拔火罐,是治疗肩周炎的常规方法,怎么会无效呢?

我便又仔细检査了一下她的疼痛部位,是在肩的前面,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线上,我便想在手太阴肺经的远端找一个有压痛的穴位针针试试,结果发现同侧的鱼肩穴处有一条索状物并且压痛非常明显,便用随咳进针法针刺此穴并让病人活动肩部。

病人活动了不到一分钟后,突然放声大哭,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吓了一跳,没想到病人接着对陪她来的家人说:“姐姐,今天我们去千佛山山会上烧的香没白烧了,你看我的病原来针了半个多月,每次扎几十针都止不住痛,咱烧了香后只扎一针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听到这些话,我不由自主地笑着摇了摇头,心想:她怎么能想到这是针鱼肩穴的作用呢!

解析

《灵枢·经脉第十》说:“肺手太阴之脉······横出腋下,下循臑内······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厥······”《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其病当所过并支转筋痛······”可见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属手太阴经经脉和经筋不通,肺经不通不治肺经,针再多的穴位也没用

鱼肩穴就是治疗肩周炎疼痛在肩的前面、经络辨证病在肺经者,因其既对应于肩部,又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每用必效。

(4)三间

我刚参加工作时,试用第二掌骨侧的全息肩穴治疗肩周炎,效果不错。同诊室一位年长的老师以为我针的是三间穴,告诉我原来张善忱老师生前就经常针三间穴治疗肩周炎。

之后我发现,针刺三间穴治疗肩周炎既符合经络理论,又符合全息理论,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疼痛在肩髃穴处的肩周炎疗效更好,常一针下去,立即见效。

我的体会

选用针柄或火柴头或者直接用拇指指甲在三间穴处向第二掌骨侧按压,可以找到一个王不留行籽大小的显著压痛点,多数病人还有条索状物,用28~30号0.5寸毫针(针太细了不行,疗效受影响)先向压痛点斜刺,穿过条索状物后再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人咳嗽和活动肩部,针后再用手沿着手阳明大肠经自三间至肩髃穴处来回循按敲打数次,然后让患者断续活动肩部,一般留针30~45分钟。

肩周炎与阳气虚衰有关,在手三阳经中,手阳明经阳气最多,三间穴为手阳明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所以三间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疗效,《灵枢·经脉第十》说:“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肩前臑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阳明之筋······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现在看来,上文所说的“肩前臑痛”、“肩不举”正是肩周炎的主要症状,所以三间对辨证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肩周炎疗效最佳。

医案

半年前本单位一同事因左侧肩周炎来我的办公室求治,男性,年值五旬,言肩周炎月余,肩部疼痛较差,穿脱衣服较为困难,他医行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一周余没有明显效果。

仔细检查,其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以肩髃穴处为甚,病属手阳明经气不通,乃按上法针三间穴,针后疼痛立止,肩部活动幅度也明显改善,患者连连称奇,并建议我今后将治疗过程拍成录像以保存。留针30分钟后,我又用冲和罐在肩部为其刮痧,所出的痧点也以肩髃穴处为甚。共治疗6次,疼痛完全消失,活动障碍解除。疼痛缓解后我又建议患者加服中药以巩固疗效,处方是重用山萸肉45克,稍佐桂枝、桑枝、片姜黄几味通络之品。

病人回办公室后,诉说针灸效果并将处方示人,同室有素知医者,不解处方之意,复又执方到我办公室相问。答曰:肩周炎为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刮痧急治其标也,是以速效。山萸肉一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其“曲直汤”便是重用此药治疗肝虚腿痛,山萸肉补肝肾、畅经络、温阳气之功正合肩周炎之病机,是以重用,服用有效,正是缓治其本也。问者频频点头,满意而去。

(5)后溪

《灵枢·经脉第十》说:“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所以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则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不再详述。

医案

3个月前某高校领导患肩周炎来诊,询诊其疼痛和压痛点,主要有两处,肩前和肩后各一,病在手太阴肺和手太阳小肠两条经,针前谈起针灸止痛的机理,他说很可能是以针刺之小痛止病痛之大痛,是疼痛转移了。我知道持此说着大有人在,但出于尊敬又不好直言其非,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意要在他不知的情况下在他身上做个小试验。

想到这儿便说:“您再活动一下,试试哪儿最痛?”他活动了几下,用手摸前肩前部说:“就这儿。”我便用随咳进针法在其鱼肩穴上扎了一针,稍一行针和循按叩击肺经后,便说:“您再活动一下试试。”他活动了几下说:“前面不痛了,只觉得后面还有点痛。”我说:“这一针只能止前面的疼痛,不能止后面的疼痛,我再给你扎一针试试。”

便又给他针了一针后溪穴,再让他活动了几下,他说:“后面也不痛了。”我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鱼肩穴通的是肺经,肺经通了,前面就不痛了;后溪穴通的是小肠经,小肠经通了,后面就不痛了。”他听后若有所思地说:“看来针灸止痛的道理还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啊。”类似这样的临床实验,我在临床上经常有意为之,并且屡屡成功,目的就是想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路。

(6)束骨

束骨穴治疗肩周炎我最近四五年才用,一是因为一般的肩周炎用前面的几个穴位就能解决了,二是束骨穴在脚上,针起来不如针手上的穴位方便。

医案

前几年,一位肩周炎的女性患者求诊,我用鱼肩、三间穴位治疗几次后,疼痛缓解,肩部活动也大为改善,活动时只觉肩后部牵及腋下拘紧疼痛,先为其针了后溪穴,疼痛减轻,但拘紧感依然。

我突然想起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按全息理论束骨穴也正对应于肩部,便先用手按压其同侧的束骨穴,压痛非常明显,按压数下后询之肩部症状似有减轻,继用针针之,症状立刻缓解。此病人前后共针8次而愈。

当晚再翻阅《灵枢》(此书我多年来一直置于案头,临睡前常看),看到经筋篇的记载说“足太阳之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肩不举,腋支······”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已经认识到本病与足太阳筋有关了。

最后再谈几点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1、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扯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

2、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甚的经脉。

3、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要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辨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

4、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电针。

5、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

6、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疗效。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的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本病属于中医“漏肩风”的范畴。

1、风寒闭阻型

症状: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肩部沉重,遇寒痛甚,得温则舒,舌质淡,苔白,脉紧。

治法:疏风散寒,温经通络。

验方验穴

1.麻黄10克,制川乌6克(先煎),制草乌3克(先煎),黄芪30克,僵蚕12克,片姜黄12克,羌活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取肩井、肩髃、肩贞、大椎、手三里、外关、腕骨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3.取肩井、肩髃、肩前、肩贞、天宗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加拔火罐,每次选两个穴,交替使用。

2、寒凝血瘀型

症状:肩关节冷痛,遇寒加重,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活动受限,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验方验穴

1.黑附片6克(先煎1小时),当归15克,土鳖虫12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取曲池、尺泽、肩髃、肩井、合谷、阳陵泉穴针刺,条口透承山,用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3.按摩疗法:取合谷、经渠、少府、内关、后溪、中渚穴,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30次为1个疗程,可持续治疗3~4个疗程。

3、气血亏虚型

症状: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凸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宜治肾

验方验穴

1.人参12克,黄芪30克,姜黄9克,桂枝6克,甘草9克,白术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火针疗法:局部用火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理疗:选用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本法可起到消炎、镇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

治验实录

病例:刘某,女,45岁。患者右肩关节疼痛半年,阴天及夜间痛甚,抬举困难,活动受限,伴有手指麻木,舌尖红,苔白,脉紧。

辨证: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处方:当归12克,黄芪15克,羌活9克,桂枝6克,白芍9克,鸡血藤15克,丹参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灸治疗,条口透承山,深刺不留针,局部用火针点刺。治疗5天后,症状减轻。治疗20天后,症状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