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赋》刻画古礼,颠覆了秦国不讲礼的刻板印象,为良心剧点赞

 浩然文史 2020-12-07

热播的影视剧《大秦赋》中,对秦公子嬴异人的的冠礼、婚礼,秦昭襄王、孝文王两位君主的丧礼等,都有着重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早期礼仪文化。在人们印象中,秦国是最不讲礼法的。从战国开始,秦国便被称作“虎狼之邦”,赵人虞卿曾评价到:“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甚也。”后人对秦人的评价,往往也是说这个国家只追求战功,十分冷血,

而忽视带有温情的礼。剧中这些礼仪活动背后有何特殊意思?历史上的秦国真的是个不讲礼的虎狼之国吗?

一、《大秦赋》中展现的冠礼

在剧中秦公子异人从赵国返回秦都咸阳,拜见华阳太后,取得华阳太后信任之后,华阳太后便先后为其举行了冠礼和婚礼。那么冠礼和婚礼有何意义呢?

异人向“母亲”华阳太后行礼

《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有成丁礼。在经过训练和考验之后,如果一男子具备资格,就可以行冠礼,来获得氏族成员的认可并享有参加氏族会议、选举等权力。到了周代,成丁礼发展为冠礼,贵族男子在20岁时,要在宗庙中由父亲主持冠礼。

行冠礼时,主要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来宾为主人加冠三次,称为“三加”。三种冠代表不同的含义,第一次加缁布冠,代表加冠者享有治人的权力:

第二次加皮弁,代表加冠者要参与兵役:

第三次加爵弁,代表加冠者有在宗庙里参加祭祀的权力:

第二步:来宾敬酒之后,主人去见母亲;第三步:来宾为主人取字,然后主人去拜见亲朋好友及国君;第四步,主人向来宾敬酒,然后向宾客送礼及送出宾客。

在《大秦赋》中,着重展现了为子楚加三冠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冠礼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加过冠礼之后,加冠者就有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力了。

冠礼对于贵族青年而言,是象征成人的必经仪式。按照《仪礼》记载:“天子之元子犹士㛑,天下无生而贵者也。”也就是说,按照礼仪,任何人都不是“生而贵者”,必须要经过冠礼,才能够获得“治人”的特权,就算是贵为天子和诸侯也不例外。

《大秦赋》加冠礼名场面

但进入战国后礼崩乐坏,很多国家实行冠礼并不认真执行,因为各国贵族都是世袭的,冠礼只被看做是一个形式。反倒是秦国,执行冠礼相对比较认真。秦国传统的冠礼一般都是在22岁举行。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也都是这个年龄立的。在《大秦赋》中,因为公子异人多年在赵国为质子,所以只能在归国之后才行冠礼。

公子异人

二、《大秦赋》中展现的婚礼与婚姻

《大秦赋》中还展现了子楚和韩霓婚礼的场面。古代婚礼前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亲迎六步。在婚礼中,有一个习俗是十分重要的,从周代延续到了现在,那就是夫妻饮酒。最早的《仪礼》记载中,就有合卺酒,就是将一个葫芦剖成两半盛酒,夫妻各饮其一,表示夫妻结合。到了宋代,这一礼节发展为了交杯酒,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根据史书的记载,秦国立太子的嫡夫人并不是很严格的。安国君并不是秦昭襄王最早立的太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时,太子死,昭襄王以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当时的安国君,已经有20多个儿子,但在他成为太子后,才立宠妾楚姬为正夫人,即华阳夫人。异人在赵国时娶了赵姬,返回秦国后又娶了韩女,在异人成为太子之后,才立赵姬为嫡夫人。这一点,与周礼中在娶妻前就确立嫡夫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子楚与韩霓喝合卺酒

在古代,尤其在贵族家庭,婚礼更多带有政治意义,所以华阳夫人坚持将与自己亲好的韩霓嫁给子楚。我们看剧时也会发现,秦国公子的妻子很多都是六国贵族出身。秦国在春秋时期与晋国联姻最多,所以有“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到了战国时期,秦国通婚最多的国家是楚国,著名的秦惠文王之妻宣太后,剧中的华阳太后,都是楚女。但需要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之间的联姻,并不是为了交好联合,而是一种外交手段与权宜之计。

华阳夫人

三、《大秦赋》中的丧礼

《大秦赋》中,昭襄王和孝文王去世之后,都有很长的丧期。此外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是在昭襄王去世之后,太子安国君守丧一年,结果正式登基才三天就去世了。这背后都与古代的丧礼有关。

按照礼书记载,人死后亲属要根据与逝者的亲属关系穿不同等级的丧服,服不同时长的丧期。服斩衰(cuī)的是死者(男)的子女和妻子以及臣民,其服丧期是3年,斩衰的丧服使用的是毛边不修理的粗麻布。服齐衰(zīcuī)的是死者的丈夫、兄弟姐妹、继子女和孙子女,服丧期是1年,丧服的材料是修了麻边的粗麻布。服大功的主要是死者的堂兄弟姐妹及曾孙,丧期9个月,丧服是粗葛布做的。服小功的主要是死者的从兄弟姐妹,丧期5个月,丧服是细葛布做的。缌麻则是最轻的,服缌麻的一般是关系较远的族人,丧期3个月,丧服只需系缌麻带。这大体就是五服制度。

服斩衰的子楚(刻意做了毛边)

在五服中,古人最看重的是斩衰,即为父母服丧。周人是十分看重宗法制度的,所以为父亲服丧是等级最高的《仪礼·丧服传》说:“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尤其在贵族社会中,为父亲服丧不仅代表着孝道,还代表权力承袭的正当性。而且根据丧服制度的规定,丧服期间不能做其他事情,只能专心守丧。

但3年丧期对国君而言太漫长了,《礼记·丧大记》云:“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就是说王者在丧期内是可以处理国家政事的。在秦国,三年丧的期限并不是3年,而是1年。在这一年中,守丧的儿子虽可处理国事,但依然得遵循礼法,丧期结束后才能正式即位。这一变化是战国以来局势变化所致,因为在战国时期,由于持续的作战,很多周礼都被省略,如对君主死后停尸祭奠的时间周礼本有规定,即“天子七月而葬或诸侯五月而葬”,但到了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国家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处理礼节性问题,所以很多君主去世后都是草草而葬。

文史君说

《大秦赋》为我们呈现了先秦时期的冠礼、婚礼、丧礼等古礼,其考究之细致,体现了该剧制作人员之用心,为其拿下良好口碑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国被认为是不通礼乐的蛮夷,这是相比于礼乐文明发达的中原国家而言的,再加上秦人注重军功,更看重严酷的法律,这也加深了人们对秦国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秦国对于礼法是很重视的。从秦穆公开始,秦人便努力学习中原礼乐文化,以求在文化上融入华夏群体,而且礼制能维持尊卑等级和强调身份,这也是秦国统治国家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杨宽:《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杨志亮:《秦礼俗新探》,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