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台词级的静坐精要。收好不谢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20-12-07

先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穿越回到古时,在历史大事之外,深入到每一个人的书房里,会看见什么呢?或许我们会看见很多读书人,读书之余,也是很多时间用在——静坐。。。

今天这篇太极日签,和平时冥想上课用的“台词”重合度很高。不是大言不惭,也是本来就这样。

无事时,意味着把所有事情都安顿下来,该打的电话打完,该回的消息回完,把好吃的放远一点,比如把手机放远一点……

正襟危坐,端正身形,危,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如临深渊,如鸡孵卵,充满觉知,刻刻不放的状态;

不偏不倚,既是只身形保持不偏不倚,也是心里保持不偏不倚;

目光向内,看定;

一意不走,嗯……发挥中文的魅力,意会吧~

自觉心中灵灵醒醒,

上头全无一物,却又似长有一物不能忘记一般。

此处正是真心,不用更觅心在何处。

这一句厉害了,「真心就在此处」,「不必别处觅心」。

人最大的追求通常追求到底,就是「安心」二字。二祖聪慧绝伦,找到达摩,所求的也就是 “求大师为我安心。”

从这角度看,古时候的太师椅、罗汉椅,真是个一物两用的好家具。往前一坐,就可正襟危坐,读书写字。往后挪半个臀部,拿个蒲团,双腿一盘,就可静坐。真正儒家的「学」是必须以静坐求得“明心”再来指导实际读书的。一天到晚不挪窝。抓紧分分秒秒干大事儿。干那种参悟天地成圣的大事儿。

一心求学的儒家修行者们,日复一日的大量时间花在静坐上,这种求真的追求渴望之心,除了服装不一样,与出家的僧人,与手握拂尘的道人,别无二致

历史从没教过我们这些。今天的历史学者,也很少有从这个(实修)修行角度去看待“文人”的。就像不是所有僧人都想追求明心见性的彻悟,的确也不是每个儒生,都在儒家道路上的修行人。

年底期间,人心特别容易外放涣散。静坐,摄心,居家旅行过年访友,常备守心无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