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战之后,羞谈人性

 刀片服务 2020-12-07

⬆️点我 ⬆️

来源 老臣(miemie007)

这场围城攻坚战,
比晚唐张巡守睢阳更残酷,
比宋末崖山血战更惨烈,
更触动人心,直戳人性深处…
 
 
01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广东新会。
 
时值十月,城里城外,硝烟弥漫,处处浮荡着血腥气息。
 
城里,是驻守新会的清军。在此之前,他们接到了死战命令:新会不容有失。人在城在,人不在,城池也要在。
 
城外,是南明永历政权的抗清名将、西宁王李定国所率领的20万大军。
 
李定国,陕西榆林(一说延安)人,出生于贫民家庭。天启末年,陕西大旱,虫灾又起,以致禾枯苗焦,饿殍遍野。
 
那年,李定国只有9岁。
 
那日,赤脚走在炎炎烈日之下,饿得骨瘦如柴的李定国突然眼前一黑,仆倒在地。
 
不知过了多久,李定国悠悠苏醒,又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许是上天悲悯,让他遇上了发动陕北饥民起义的张献忠。
 
见他实在可怜,张遂收其为养子,带于身边转战南北。在血与火的炙烤中,李定国渐渐长大,并成为张献忠帐下最为得力的战将。
 
人皆称其为“小尉迟”,“万人敌”。后张献忠战死,李定国归顺南明。
 
为抗击满清,兴复大业,李定国决定联手盘踞东南沿海的延平王郑成功,夹击攻取广东。“克新会,则广州可下”,于是,李定国挥师入粤,一路攻城拔寨,连战连捷,震惊清廷。
 
在兵发新会的路上,望着不断聚拢而来、随军而行的老百姓,李定国突然心头一颤。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对祖孙身上。
 
老者衣衫褴褛,驼背上背着只包裹。皲裂的手里,牵着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约莫六七岁光景,生得白净秀气;一双大眼睛宛若泉水,分外澄澈清亮。
 
只一个对视,小女孩便冲他忸怩地笑了。
 
就是那个笑脸,一下子击中了李定国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竟惹得他眼窝深处一热。
 
要知道,他可是个出生入死、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曾皱过眉的硬汉。
 
 
02
 
十月初,李定国与粤东水陆义师王兴、陈奇策等部,将新会包围得水泄不通。
 
其中,还有一支所向披靡、屡立奇功的象兵。


十月十四日,预估时间差不多,李定国志在必得,发出了攻城命令。
 
因为,在7月的时候,他再次给延平王郑成功送去信函,邀其助场,合力拿下新会,并要求援兵务必在十月末之前到达。
 
那样的话,新会乃至整个广州,都将成为南明的地盘,没跑。
 
“嗵嗵嗵”,一顿炮轰,很快,城墙被炸出一个缺口。
 
“对准缺口,继续轰——”
 
就在李定国命令既下、炮手装填炸药之际,令人吃惊的一幕上演了:
 
对面,新会清军驱赶着数十百姓,从缺口内鱼贯而出。紧接着分为两队,一队立于炮弹所及之处,明摆着,是充当“炮灰”。
 
另一队,应该以石匠瓦匠居多,轻车熟路地修补起了缺口。
 
这帮满清贼子,真够阴损的。李定国止不住心里痛骂一声,紧忙更改命令:
 
“停止炮击!不得伤害百姓!”
 
片刻光景,对方城墙已修补如初,“炮灰”亦返回城内。
 
等百姓安全撤离,李定国才下令开炮。
 
接下来,清军的操作让南明一方恨得直骂娘:你轰吧,只要炸出缺口,我们就赶百姓钻出,进行修补。
 
若怜惜百姓,你就停炮;要么,你把他们统统炸死,粉身碎骨。
 
“将军,打吧。”负责炮击的将领前来请命,“我们不能次次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啊。”
 
李定国不知不觉蹙紧了眉头。

余光里,似又瞅见了那个冲他笑的小女孩…
 
 
03
 
走在行军路上,小女孩对李定国说,她和爷爷家住七堡镇,是去新会找爹娘。
 
早在两个多月前,小女孩的娘回了娘家,探望病重父母。想着兵荒马乱不安全,爹也跟了去。哪知全被困在城里,不准离开。
 
小女孩想爹娘,就跟着爷爷找了来。
 
数次炮轰无果,将士暂做修整。李定国巡营,又碰上了远远瞅他的小女孩。
 
小女孩嗫嚅:“伯伯,我在那面看见我娘了。”
 
在被赶出缺口、列在最前排的炮灰里,有她的爹和娘。说着,还将双手合在额前,默默地虔诚地许了个愿。

当是愿爹娘都平安吧。

这个举动,犹似针尖般戳上了李定国的心。
 
而平素,李定国绝少与人提及,在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前,他也有爹娘,还有一个小妹妹。
 
为了让他和妹妹活下去,爹娘好多日子都没吃一口东西,活活饿死了。他领着妹妹,跟随饥民逃荒。走着走着,妹妹跌了个跟头,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所以,一遇着小女孩,他就想起了自己的妹妹,想得揪心疼。
 
也正因为出身贫苦人家,李定国爱民如子,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谁敢抢掠、欺负百姓,就地处斩。
 
《明清史料》丙编《吏部题本》:“兵行五要: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
 
明朝遗老李寄也在《天香阁随笔》中说:
 
“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居民不知有兵…”
 
同样,在此次出征之前,李定国亦严令部下善待百姓,不得扰民,更不准妄杀无辜。
 
谁料,新会清兵恰恰抓牢了他“善良”这一弱点,驱赶百姓当炮灰,一点道义都不讲。
 
好汉遇到臭无赖,这可怎么办? 
 
 
04
 
次日,李定国改变了攻城策略:挖地道。
 
谁知,当挖至城墙根下,正输送“捆青”堆砌攀墙梯时,清军故技重施,边攻击边驱赶百姓去搬石头堵地道,还将“捆青”全搬进了城!
 
谁敢违令,试图逃走,全家老小的人头立马挂上城楼…
 
几番较量,李定国没辙了,只好凭借优势兵力实施长期围困,誓要将新会清军困死饿死。
 
也便在围城期间,好不容易抓住一个“舌头”,这才得知清兵的宣传攻势有多强大:
 
一旦城池失守,清廷必派重兵反攻,重新夺城。到那时,下场只有一个:灭绝性屠城。
 
男女老幼,鸡犬不留。
 
绝非恐吓,惨绝如人间地狱的“扬州十日”才刚刚上演,噩梦未散。

 
身处乱世之秋,百姓微贱如草,心想的只是能活下去,也只能无奈地站在清军一边,支持他们守城,甚至甘心被驱使。
 
终于,在围城三个月后,城内断粮了,粒米无存;而城外境况也很糟糕,瘟疫孳生,开始大规模传染。
 
双方皆在硬撑,都试图抓住最后一线生机,彻底耗死对方。
 
然而,令李定国万难置信的是,城里的断粮困境很快就得到了纾解。
 
因为,城内有——人——啊——
 
新会守军命每家每户必须“贡献”出一人,作为肉脯口粮!
 
 
05
 
如果你以为,百姓会坚决反抗,那就错了:
 
决定达成,在宣传、动员和实施过程中,城内居然涌现出一大批“忠烈”妇女——没错,绝大多数是女人——为了自己的男人、父母和孩子能活下去,自愿爬进了油锅。
 
据《新会县志》记载:
 
有个莫姓年轻女子,早年死了丈夫,一直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
 
守将见婆婆年老,准备带走充作“口粮”。莫氏一听,“噗通”跪地,叩头请求替死。
 
“真是个孝顺的好媳妇。”

守将感慨着答应了她的要求。
 
又有一李姓女子,丈夫被守将抓去,行将被烹,李氏呜呜哭着说道:
 
“我男人还没儿子呢。要杀了他,就绝了他的后。我活着又有什么用?请把我吃了吧!”
 
守将“大为感动”…后将其骸骨交与丈夫,带回安葬…
 
还有…
 
数月下来,新会城内少了一万余人。
 
及至年底,围城脱困,剩余百姓终获安全,所以并没多少人会痛恨清军的禽兽行径。
 
《新会县志》:“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而另一个事实是,爱民如子的李定国输了,输得非常之惨——
 
 
06
 
他终未能等来延平王郑成功的助力与夹攻。
 
大举杀来的,是智顺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之长子耿继茂与清廷靖南将军朱玛喇所率的10万援兵。
 
清兵以铁骑为尖刀,势如破竹;以大炮轰乱李定国最为依仗的象兵阵,致使因瘟疫减员过半的大西军全线崩溃。
 
清军乘胜掩杀、追击二十里,尸横遍野…
 


在溃退出新会后,20万大军仅剩区区数千人的李定国,沿途又收拢了不少流亡百姓。
 
不知是欣慰还是悲怆,李定国又看到了那个长相白净的小女孩。
 
但抱着她的不是驼背爷爷,而是个妇人。
 
那是小女孩的妈妈。
 
她说,在清兵冲杀时,爷爷把孙女紧紧护在怀里,趴进了一个土坑。
 
等找到他时,驼背都被踩平了。至于她的男人,妇人喃喃:

他是个好男人。本来,我该进锅的…”
 
李定国听得无声泪落。
 
 
07
 
新会一役,李定国精锐尽失,从此再无力进军广东,南明复兴大计亦化为泡影。
 
8年后的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也是明永历十六年,李定国病逝于勐腊,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及部下:
 
“宁死荒外,勿降也!”
 
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再回到新会围城之战。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李定国因顾惜百姓,不忍伤害无辜,以致屡屡错失破城良机,连部下都抱怨不停:
 
都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果然不假。

那么,仁慈有错吗?心怀悲悯不对吗?
 
新会清军则使用非常手段,靠征用“人脯口粮”,最终艰难完成了守城任务。
 
一切常规的人类价值观,都在这场较量中被极度撕裂,无限扭曲。
 
而这就是战争。

战争爆发,人性必然会变得丑陋不堪,甚至狰狞可怖。
 
但不管怎样,阴霾之下,还有一张明媚可爱的笑脸。
 
那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不灭希望…
 
参考资料:
[1] 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李定国传》
[2] 追忆《一场“为救人而吃人”的残酷战争》
[3] 邵廷采《西南纪事》、《新会县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