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

 妙手圣医 2020-12-07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我所学的医术来源于上学和临床实践经验与名师的指导,我于1995年- 1998年在赤峰卫校中西医结合班学习,开始接触中医知识,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做了调剂,2010-2013年在鄂尔多斯学院进修中医,又认真学习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治疗妇女的盆腔炎掌握更多的学习经验剂验证妙方,适用于临床运用。

盆腔炎主要是月经期、产褥期、流产后术后感染了外邪,具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主要有下腹疼痛,腹胀还有腰痛,此外身体发热、寒战、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带下增多而黄,甚至脓一样或赤带的出现、舌头红、舌苔厚,持续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慢性的了。主要症状是经常下腹隐痛或者胀痛,长期的反复发作,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加重。

盆腔炎的论中医辨证:盆腔炎属于祖国医学月经病、带下病、不孕血症、淋浊、疝痛、腹痛、积聚等病范畴。湿聚成痰,血滞成淤,痰瘀互结,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主要病机,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导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亦应谨守调经为主,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坚持辨症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肝危险,调经为要的思路,认为湿热之邪贯穿于盆腔炎的始终。

湿热之邪贯始终,盆腔炎患者多见面如油垢,大便粘滞不出,白带过多切黄、白、赤、褐详见,带下腥移难闻。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脾胃阴土,主运化水湿,故湿邪致病、常先困脾,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常伴腹脘胀满,四未肿胀。

急性盆腔炎急性期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热驰张、寒战、高烧、头痛、食欲不振,形成腹膜炎,盆腔脓肿,伴有尿道刺激症和直肠刺激症,都与热邪致病有关。湿热之邪、纠合为病,转归为慢性盆腔炎后,病人常见为身热不扬和小腹灼热。

湿热的内淤与血相搏,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伤及血络则月经失调,如月经提前,量多,质稠、湿聚成痰、血滞成淤,所以痰瘀互结,就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也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法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

(注重从肝经论治)

妇人经水所以能应时而至,届时而竭,全赖肾气盛衰,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肾精血之要。所以在调经门中反复强调“肝气之郁结”肝气不舒,肝气之逆等为经水失调之缘,而其治法也正是以调肝为先。

盆腔炎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二脉的损伤,而在十二经脉中,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又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而冲、任、督三脉同起与胞中,一源而三歧,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中医所论之肝,功能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面议及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所以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与肝脉息息相关,患病后带下异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表现,盆腔炎疼痛时多牵及股阴疼痛,当感染较重时,还会形成肝包膜炎,这都是足厥阴肝经过之处,因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炎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在治疗上亦应谨守调经为要,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

辨证治疗

1、急性盆腔炎

1. 发热型:主证: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带下黄浊,或脓带腥臭、腹胀便秘或搪而不爽,口干舌燥,小便腥臭,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1:银翘红酱解毒汤:银花30g,连翘30g,红藤30g,败酱草30g,丹皮10g,生山栀子10g,赤芍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

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减,生大黄(后下)10g,牡丹皮15g,赤芍15g,薏仁15g,银花15g,败酱草30g,白花蛇草30g。

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30g,黄连6g,腹胀加枳实15g,茵陈15g,椿根皮10g。

二、慢性盆腔炎

1.湿热壅阻:

主证:低热起伏,少腹隐痛或腹痛拒按,带下增多,色黄粘稠秽气,尿赤便秘,舌黯滞、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瘀散结

方药:金银花30g,鳖甲15g,连翘15g,升麻10g,红藤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20g,生蒲黄15g,椿根皮15g,大青叶10g,茵陈15g,桔梗10g

加减:发热者,加柴胡10g,大便干加桃红10g,大黄5g

2.气滞血瘀型

主证:少腹两侧吊痛或胀痛,刺痛拒按,腰骶酸痛,腹胀便秘,带下增多,舌黄或白,月经不调,婚久不孕,苔薄,舌质黯而有瘀点,脉细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淤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5g,川芎15g,延胡索15g,五灵脂20g,乳香10g,没药10g,川楝子10g,小茴香10g,焦山栀15g

加减:低热者加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25g,经下不畅者加益母草30g,红花10g,路路通15g,便秘者加大黄5g,枳实10g

3.气虚血瘀型

患者表现为下腹疼痛或坠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增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苔白,脉弦细或弦涩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参芪四物合红藤败酱散加减

川芎20g,赤芍20g,桃仁20g,丹皮20g,香附20g,黄柏20g,玄胡20g,黄芪30g,党参30g,败酱草30g,生薏仁30g,丹参30g,土茯苓30g。

以上病例适应范围广,安全性高,见效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